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周子默齊文娥摘要:農業農村部《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品種培優”,“品種培優”工作是基礎。果業經濟效益和品種等因素密切相關,傳統品種、主栽品種和新興品種的經濟收益差異較大,選擇適合的品種很關鍵,比如本文中的荔
作者:周子默 齊文娥
摘 要:農業農村部《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品種培優”,“品種培優”工作是基礎。果業經濟效益和品種等因素密切相關,傳統品種、主栽品種和新興品種的經濟收益差異較大,選擇適合的品種很關鍵,比如本文中的荔枝。
荔枝是一種原產于我國的無患子科常綠喬木[1],屬于小眾熱帶水果,生產區域高度集中,全球絕大多數的荔枝產于東南亞地區,非洲、北美及南亞等地有零星種植。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荔枝生產國,截至2020年,我國的荔枝種植面積約為54.03萬hm2,總產量達到255.35萬t[2]。廣東省是我國荔枝生產的主產區,面積、產量與產值均居全國第一,品種資源最為豐富[3]。目前,廣東省內已經形成規模商品化種植的荔枝品種有3類:一是傳統低效的荔枝品種,主要為黑葉、懷枝、雙肩玉荷包、白蠟;二是主栽荔枝品種,主要為妃子笑、白糖罌、糯米滋、桂味;三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品種,主要為仙進奉、嶺豐糯、井崗紅糯、冰荔等。在廣東省政府努力打造“廣東荔枝”品牌,社會各界助力廣東荔枝產業發展的背景下,研究不同品種荔枝的投入產出與成本收益,有利于推動荔枝品種改良,促進農戶增收。
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采取分層重點抽樣的方法,分別在2016年和2019年度對廣東省多個縣市的荔枝種植戶進行了一對一面訪式調研。其中,2016年的調研區域包括廉江、陽西、高州、茂南、陽東、電白等9個縣共計102戶;2019年調研區域包括高州、廉江、陽西等3個縣共計303戶,樣本數量及分布詳見表1。基于這兩次調研數據,選取了傳統品種中的黑葉和白蠟、主栽品種中的妃子笑和桂味進行成本收益的對比分析。
表1 廣東省荔枝種植戶調研樣本數量及分布 個
注:資料來源于國家荔枝龍眼產業經濟團隊調研數據。表2至表8同。
新興優質品種選取仙進奉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數據來自2017年和2019年產業經濟團隊對廣州市增城區仙村鎮基崗村仙進奉種植戶的調研。其中,2017年調研17戶農戶,2019年調研18戶農戶。
2016年和2017年的不同品種成本收益數據統稱為第一階段調研數據,2019年不同品種成本收益數據為第二階段數據。本文對第一階段數據和第二階段數據進行橫縱向對比分析,來呈現不同荔枝品種每667m2平均生產成本收益的年度變動情況??偝杀景ㄉa成本和土地租金成本,其中生產成本包括物質與服務費用、雇工費用和其他費用,物質與服務費用主要由購置化肥、農家肥、農藥等農資的費用構成,雇工費用主要由雇傭長工、短工等所支付的工資構成,其他費用主要由購置種苗費用、水電費、燃料費、家庭用工折價等構成。土地租金成本包括流轉地租金和自營地折租構成。
一、不同品種生產成本收益變動分析
傳統品種成本收益低。黑葉、白蠟等傳統荔枝品種的成本收益低。2016年和2019年中,只有白蠟在2016年實現了盈利,其余均為虧損。其中,2019年黑葉的虧損最為嚴重,平均每667 m2虧損457.87元,成本利潤率為-35.79%;平均每667 m2凈利潤降幅最大的則是白蠟,從2016年的225.19元下降到了2019年的-209.15元,降幅達192.88%。傳統品種的單位面積產量低,最高的是2016年的黑葉,平均每667 m2產量為249.93 kg,最低的是2019年的白蠟,平均每667 m2產量為100.04 kg。傳統品種的單位面積產值也低,最高的是2016年的白蠟,平均每667 m2產值為1 718.13元,最低的是2019年的黑葉,平均每667 m2產值為821.61元(見表2)。成本方面,傳統品種的單位面積成本低,且呈下降趨勢。最低的是2019年的黑葉,平均每667 m2成本為1 279.48元;而白蠟的平均每667 m2成本變動最小,其在2019年為1 405.29元,相比2016年下降了87.65元,降幅為5.87%。在具體的成本組成項目上,傳統品種平均每667 m2物質與服務費用投入差別不大,均在700元左右(見表3)。
導致以上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傳統品種的出售價格低,平均價格在2.50~4.00元/kg,低產量疊加低價格造成了低產值,最終容易導致種植戶虧損;二是2019年為荔枝生產的“小年”,再加上異常氣候對廣東省農業生產的影響,部分地區的荔枝出現大幅減產,少數地區甚至出現了絕收的情況[4];三是黑葉、白蠟等品種2019年的種植面積比2016年大幅縮減,許多種植大戶改種其他品種,中小農戶的抗風險能力低,遭遇自然災害時,更容易出現虧損狀況。
表2 廣東省黑葉與白蠟荔枝生產平均每667 m2成本收益比較
主栽品種成本收益穩定。妃子笑、桂味等主栽荔枝品種的成本收益穩定。2016年和2019年中成本利潤率在40%~270%。其中,成本利潤率最高的是2016年的桂味,為264.9%;平均每667 m2凈利潤最高的是2019年的妃子笑,為4 798.86元,相比于2016年的792.67元,增加了4 006.19元,增幅為505.4%。產值方面,主栽品種的單位面積產值較高,均在2 600元以上。其中最高的是2019年的妃子笑,平均每667 m2產值為6 965.36元,相比于2016年增加了4 330.58元,增幅為164.36%;而桂味在遭遇嚴重減產的沖擊下,2019年的平均每667 m2產值仍達到2 955.71元,表現出收益的穩定性,能夠保障農戶收入(見表4)??偝杀痉矫?,主栽品種的單位面積總成本較為穩定,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桂味的平均每667 m2總成本增加較多,主要受物質與服務費用投入和自營地折租增加的影響,表明在桂味種植中農資的使用量增加和機會成本的增長(見表5)。在遭遇2019年荔枝生產“小年”的背景下,妃子笑的產量、產值、凈利潤和成本利潤率之所以能夠增長,可能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對荔枝園進行間伐,種植密度有所降低,緩解了樹體之間養分爭奪,從而保證了產量;二是妃子笑的種植面積占比從2016年的31.54%增長到2019年的56.44%,許多之前種植其他低效品種的農戶通過高接換種改種妃子笑,而妃子笑的種植戶中有相當部分的種植大戶管護水平高,對荔枝園進行科學管理,減少了荔枝“小年”和自然災害對妃子笑著果的影響。所以,主栽品種的成本收益較為穩定,較好地保障了農戶收入。
表3 廣東省黑葉與白蠟荔枝生產每667 m2成本比較
注:物資與服務費用主要由購置化肥、農家肥、農藥等農資的費用構成,雇工費用主要由雇傭長工、短工等所支付的工資構成,其他費用主要由購置種苗費用、水電費、燃料費、家庭用工折價等構成。表5至表7同。
表4 廣東省妃子笑、桂味與仙進奉荔枝生產平均每667 m2成本收益比較
表5 廣東省妃子笑、桂味與仙進奉荔枝生產平均每667 m2成本比較
新興品種成本收益高。由表4、表5可見,新興荔枝品種仙進奉的成本收益高,凈利潤高。其2017年和2019年的成本利潤率分別為1 248.38%和630.99%,平均每667 m2凈利潤分別為43 185.96元和15 637.76元。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方面,2019年廣東省遭遇嚴重的氣象災害,疊加荔枝“小年”,仙進奉的產量和產值均出現了嚴重下滑,其中每667 m2產量下降281.08 kg,降幅為63.84%,平均每667 m2產值下降28 529.29元,降幅為61.16%??偝杀痉矫?,仙進奉的平均每667 m2總成本降幅較大,從2017年的3 459.37元下降到2019年的2 478.28元,降幅為28.36%;具體成本構成項目上,物質與服務費用大幅減少,從2 181.24元下降到700.68元,減少了1 480.56元,降幅為67.88%,可能是面對減產,農戶自覺減少農資的使用,從而保障收益;土地成本有所增加,從2017年的599.25元增加到2019年的1 447.27元,增加了848.02元,增幅為141.51%。得益于較高且穩定的售價,即使在嚴重減產的情況下,仙進奉的凈利潤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二、不同品種生產成本收益年度對比
為更為直觀地體現5個品種之間成本收益的差異,橫向對比第一階段數據和第二階段數據,分別以平均每667 m2凈利潤、生產成本、產量與產值為維度進行對比分析(見表6、表7)。
(一)第一階段數據分析
凈利潤:平均每667 m2凈利潤,最高的是仙進奉,而后依次是桂味、妃子笑、白蠟和黑葉。仙進奉平均每667 m2凈利潤達到了43 185.96元,遠高于其他品種;桂味平均每667 m2凈利潤較高,為3 720.74元;妃子笑中等,為792.67元;白蠟較低,僅有225.19元;而黑葉的平均每667 m2凈利潤最低,是5個品種中唯一虧損的荔枝品種,平均每667 m2虧損228.71元。導致品種間凈利潤差別巨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品種的售價差距巨大,每50 kg產品的售價,仙進奉為5 297.45元,而黑葉則只有317.06元,前者是后者的16.7倍。
生產成本:平均每667 m2生產成本,最高的是仙進奉,而后依次是妃子笑、黑葉、白蠟和桂味。除仙進奉外,其余品種平均每667 m2生產成本差別不大,均在1 500元左右,其中妃子笑最高,平均每667 m2為1 724.14元;桂味最低,平均每667 m2為1 278.42元。在生產成本中,物質與服務費用花費最多的是黑葉,平均每667 m2為749.28元;最低的是桂味,平均每667 m2為531.81元。而雇工費用中投入最多的是妃子笑,平均每667 m2為716.51元,最低的是白蠟,平均每667 m2為488.36元。仙進奉的平均每667m2生產成本最高,為2 860.12元,是桂味的2.24倍。其中,占主要部分的是物質與服務費用,平均每667 m2為2 181.24元。原因可能是,基于對市場前景的信心以及更高產量、更高收益的追求,仙進奉種植戶在生產過程中更舍得投入成本。花費最低的是雇工費用,平均每667 m2僅32.8元,與其余品種相比是最少的。原因在于基崗村從事仙進奉荔枝種植的絕大多數為小規模農戶,生產以農戶自身為主,很少雇工;同時全程參與荔枝生產經營的以老年人為主,其以機會收入折算的人工成本較低。
表6 第一階段數據中不同荔枝品種每667 m2生產成本、收益對比
表7 第二階段數據中不同荔枝品種每667 m2生產成本、收益對比
產量和產值:平均每667 m2產量,除仙進奉外,其余品種的單位面積產量差距不大,均在250 kg左右。仙進奉最高,平均每667 m2產量440.26 kg;白蠟最低,僅為212.63 kg,兩者相差一倍多。在平均每667 m2產值的對比中,最高的是仙進奉,為46 645.23元;最低的是黑葉和白蠟,分別為1 813.54元和1 492.94元,差距幾十倍。平均每667 m2的產值比較,妃子笑和桂味高于黑葉和白蠟,前兩者是后兩者的1.8~3倍。產值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仍舊是品種之間售價的巨大差別。
(二)第二階段數據分析
凈利潤:平均每667 m2凈利潤,最高的是仙進奉,而后依次是妃子笑、桂味、白蠟和黑葉。仙進奉平均每667 m2凈利潤為15 637.76元,成本利潤率為630.99%,是所有品種中最高的;妃子笑次之,平均每667 m2凈利潤為4 798.86元,成本利潤率為221.5%;桂味一般,平均每667 m2凈利潤為936.55元,成本利潤率為46.38%;黑葉和白蠟則出現了虧損,平均每667 m2虧損分別為457.87元和209.15元,其中黑葉的虧損最為嚴重,成本利潤率為-35.79%。導致品種間凈利潤差別巨大的主要原因,仍舊是不同品種售價的巨大差別。此外,在遇到荔枝“小年”和自然災害減產的雙重打擊下,傳統品種中的黑葉和白蠟出現了虧損,而同樣減產嚴重的仙進奉平均每667 m2凈利潤能夠維持萬元以上,充分說明了新興品種在保障農戶收益上所起到的作用。
生產成本:不同荔枝品種平均每667 m2生產成本有較大差別,最高的是妃子笑,而后依次是桂味、白蠟、黑葉和仙進奉。妃子笑平均每667 m2生產成本最高,為1 935.82元,最低的是仙進奉,只有1 031.01元,兩者相差將近一倍。其中,主要差別體現在物質與服務費用、雇工費用上。妃子笑平均每667 m2物質與服務費用為1 300.53元,仙進奉平均每667 m2物質與服務費用只有700.68元,兩者相差近600元;妃子笑平均每667 m2雇工費用為566.69元,仙進奉平均每667 m2雇工費用只有167.79元,兩者相差近400元。其余品種中,桂味平均每667 m2生產成本較高,為1 703.86元。原因在于2019年是荔枝“小年”,仙進奉成花率低、著果率低,農戶看不到收益,因此不再進行施肥打藥等物質和人工投入;而妃子笑已經逐步形成一整套較為成熟的生產管理技術,克服了大小年問題,成為較為穩產的荔枝品種,即使在2019年也有較高的單產,成為農戶收益的保障,因而農戶甚至會加大生產投入。黑葉和白蠟平均每667 m2生產成本較低,均在1 200元左右,兩者相差不大。
產量和產值:平均每667 m2產量,最高為妃子笑,而后依次是仙進奉、黑葉、白蠟和桂味。妃子笑平均每667 m2產量最高,為617.74 kg;桂味平均每667 m2產量最低,僅有82.57 kg,兩者相差7.5倍。平均每667 m2產值上,最高的是仙進奉,而后依次是妃子笑、桂味、白蠟和黑葉。仙進奉平均每667 m2產值最高,達18 116.04元;黑葉平均每667 m2產值最低,僅有821.61元,出現虧損。仙進奉平均每667 m2產量并不高,只有159.18 kg,是妃子笑的1/4,但得益于極高的銷售價格,產值遠高于其他品種。桂味在嚴重減產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較高的產值水平,得益于其較高的出售價格,每50 kg桂味的售價為1 789.76元,是白蠟和妃子笑的約3倍,是黑葉的約6倍。
三、不同品種生產對當地經濟的貢獻
除了基于生產者視角在生產環節創造經濟價值之外,實際上荔枝生產還有許多直接或間接能為當地經濟作出貢獻的地方,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用工折價、當地雇工報酬、采后包裝及保鮮、物流運輸、荔枝深加工、農業觀光旅游等。但是受限于現實條件,大部分數據難以收集,本文僅在生產環節的現金收益(產值扣除物質與服務費用、雇工費用以及流轉地租金等現金成本,不考慮自營地折租、家庭用工折價等其他費用的機會成本)的基礎上,分別按照年份和品種,以生產環節的雇工報酬(見表3與表5中平均每667 m2的雇工費用)、農資使用貢獻(根據受訪農戶所使用的化肥、有機肥、農藥等農資金額,按照零售商農資利潤率25%計算)以及采后處理環節的雇工費用(根據實際訪談調研,綜合包裝、篩選、保鮮等環節用工費用,以每667 m2產量計,第一階段數據和第二階段數據分別按照平均每公斤支付費用0.82、0.90元計算)為維度來估算荔枝生產對當地的經濟貢獻(見表8)。據上文所述,荔枝的生產貢獻遠不止于此,所以荔枝生產對當地的總體經濟貢獻實際上遠高于本文中的估算金額[5]。
表8 不同荔枝品種平均每667 m2生產對當地經濟貢獻(部分)對比分析 元
注:生產環節現金收益根據產值-現金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雇工費用+流轉地租金)計算;農資使用貢獻根據受訪農戶所使用的化肥、有機肥、農藥等農資金額,按照零售商農資利潤率25%計算;采后勞務費用根據實際訪談調研,綜合包裝、篩選、保鮮等環節用工費用,以每667 m2產量為根據,第一階段數據和第二階段數據分別按0.82、0.90元/kg支付計算。
以每667 m2為單位,按年份和品種對荔枝生產為當地總體經濟貢獻(部分)進行對比分析(見表8)。除妃子笑外,其余4個品種第二階段平均每667 m2荔枝生產對當地總體經濟的貢獻數據均不如第一階段數據,其中下降最多的為黑葉,2019年平均每667 m2經濟貢獻僅為334.74元,相比2016年降幅達69.06%;此外白蠟和桂味的表現也不佳,降幅分別超過了40%和50%;雖然2019年仙進奉的經濟貢獻出現大幅下降,但每667 m2仍為當地創造17 690.42元的經濟貢獻;妃子笑則上漲189.21%,達到了6 529.51元。
分項目來看,各品種生產環節現金收益的差別巨大,主要原因是受各品種銷售價格巨大差別的影響;生產環節用工報酬在大多數品種的對比中差別不大,平均每667 m2為500元左右,只有仙進奉有明顯差別,相比2017年,金額大幅上漲,但每667 m2也只有167.79元。農資使用貢獻方面差別不大,每667 m2大多數在200元上下;采后勞務費用有明顯差別,主要是受每667 m2產量的影響,與其呈正相關。
四、結論與建議
不同品種的荔枝成本收益有顯著差別。對于農戶而言,種植不同品種的荔枝有不同的經濟收益。以仙進奉為代表的新興品種具有熟果期延長或提前、營養豐富、口感佳、價格高等優勢[6],雖然產量波動較大,但經濟效益好而穩定,不僅助力農戶增收,也能夠對當地經濟發展提供較大的貢獻;以妃子笑、桂味為代表的主栽品種收益較為穩定,能夠很好地保障農戶收入;以黑葉、白蠟為代表的傳統品種產量低、產值少,容易出現虧損,農戶收益最差。
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廣種植新興優質荔枝品種。通過推動廣東荔枝產業整體品種結構改良升級,促進農戶增收,使得荔枝生產真正成為富民強鄉的區域農業優勢產業。同時,應高度重視新興優質荔枝品種生產管理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實現荔枝穩產優產,降低農戶荔枝生產中“大小年”造成的收益減損風險。
主栽荔枝品種應堅持“穩產能、提品質、增效益”的發展路徑。當前,妃子笑和桂味等主栽品種種植面積較廣,產業經濟貢獻占比較高,是荔枝產業中經濟收益的主力軍。應在現有種植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精化生產管理技能,創新農技農藝實踐模式,以穩定產能、升級品質,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
傳統低效品種應升級改造或另辟蹊徑。調研數據所呈現的黑葉和白蠟單位面積產量,并不能體現其真實的產能。在正常的生產管理條件下,這些品種都屬于高產品種,只是因為其市場價格低廉,農戶在低收益預期下吝于生產投入甚至根本不管而造成的低產量。建議:一是通過高接換種進行品種改良,改良為適宜區域種植的新興優質品種,從而實現品質提升、效益增加、農戶增收的目的;二是針對這些品種的功能性屬性特征,發揮其低成本、高產量優勢,拓展其鮮食以外的市場機會,使之成為荔枝加工市場的主要原材料。
參考文獻:略
作者:周子默 齊文娥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周子默(1995—),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荔枝龍眼產業經濟。E-mail:munzzm@163.com;*齊文娥(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荔枝龍眼產業經濟。E-mail:qiwene@scau.edu.cn;
來源:中國果業信息 2021,38(07),19-24
基金: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CARS-33-18)資助;
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