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藝術的基礎存在于道德的人格。——羅斯金“沒有買賣,便沒有傷害”,當國際環保組織(WILDAID)在2006年提出這句話,通過姚明拍攝的公益廣告宣傳給大眾之后,保護動物的理念刻入人心。在國外藝術界,便有著一位因為給豬紋身備受爭議的畫家,他給活
藝術的基礎存在于道德的人格。——羅斯金
“沒有買賣,便沒有傷害”,當國際環保組織(WILDAID)在2006年提出這句話,通過姚明拍攝的公益廣告宣傳給大眾之后,保護動物的理念刻入人心。
在國外藝術界,便有著一位因為給豬紋身備受爭議的畫家,他給活豬紋身,等到豬長大后再用豬皮裝裱成畫,或者做成標本,一幅“豬皮紋身畫”能夠賣到100萬,名利雙收的同時,卻也備受爭議,人們深深地質疑,該不該對豬這么殘忍?
有人說不需要上綱上線,這跟人們吃豬肉是一樣的,用到藝術上也沒有錯,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沒有道德的藝術行為,對于豬而言是痛苦的。
爭執不下后,這位給豬紋身的畫家還是在眾多動物保護人士的呼吁下,在他的國度被禁止了這個藝術行為,但他卻并沒有放棄,反而跑到了京郊去進行自己的夢想,如此執著,不得不讓人們再次思考,是藝術瘋子?還是藝術創新?
一個藝術家的“養豬夢”
在京城順義的郊區,有著一個養豬場,牧場主是個老外,他便是要介紹的主人公,給豬紋身的畫家維姆·德爾瓦(Wim Delvoye)。
最初附近的村莊以為這是位想要享受田園愜意生活的老外,但到了豬場一看,這個豬場不僅不臟亂,反而干干凈凈,甚至還有一股清香,而更為令人詫異的是,這里的豬像是新品種一樣,是“彩豬”。
令養豬場附近很多村民難以想象的是,這些豬并非要到人們的餐桌上,反而是一件件價值不菲的藝術品,甚至走進過盧浮宮,在拿破侖三世寢宮中進行過展覽。
而這一切,還要從維姆·德爾瓦小時候說起,他1965年出生在比利時的一個村莊,從小便展現出不俗的藝術天賦,而離家最近的一個牧場也是他最常去跟小孩子玩耍的地方,很喜歡在豬身上涂鴉。
長大后的維姆·德爾瓦成為了一名藝術家,風格以創新獨特為主,比如在把廢舊輪胎雕刻成精美的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給豬涂鴉的日子,于是開始了給豬紋身的藝術行為。
維姆·德爾瓦最初會挑選一些看起來比較健康白凈的小豬,然而每天的任務就是給豬洗澡后再紋身,就像畫畫一樣,只不過把紙換成了豬的身上,畫筆換成了紋身刀,這一階段一般會持續半年左右,而當紋身大功告成之時,也是這頭豬成為一幅畫的日子。
“養豬”成為藝術品
當國外藝術界,維姆·德爾瓦這樣的行為最初盡管被抵制,但卻也吸引了眾多藝術家的鼓勵,認為這是一種藝術創新的行為,甚至在他的“豬皮畫展”上,還有人當場以100萬的天價收藏一幅。
而在2004年,某國際奢侈品還與維姆·德爾瓦合作,以維姆·德爾瓦的豬皮畫,做成了一款限量包,甚至還達成了長期合作的關系,但之后在動物保護人士的呼吁下,沒有再出類似的作品。
該不該對豬這么狠心?
其實對于維姆·德爾瓦的藝術創作而言,其表達的藝術思想主要還是基于繪畫,創新的地方只不過是換了繪畫工具而已,因此人們還是質疑,該不該對豬這么狠心呢?
其實對于如今的藝術界而言,有著一種令大眾都難以接受的藝術形式,名為“暴力藝術”,在如今眾多影視劇之中也能看到這類藝術形式的身影,然而對于大眾而言,藝術終究是美的表現,是對美好事物的記載,因此給豬紋身,從根本上來看,并非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狠心的行為,說其創新也只是嘩眾取寵罷了!
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