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主題寄語
你從著草履的《詩經》飛來,從穿布褐的《離騷》飛來,從我筆下飛過,只留下淡淡的痕跡。天茫茫,路漫漫。 總想遺忘,總不能遺忘。輾轉難眠,遙憶“南朝四百十八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神州萬里風泱泱”,“五千余歲歷史古”。 你從龍骨山的洞穴走來,鉆木取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將甲骨文印在掌心,化作神秘的掌紋;我把崇拜融進游魚嬉戲、云彩翻滾的彩陶,讓信仰依附凝重的銹綠的青銅器。 我聽見銅車馬的嘶鳴,16銅蹄驟馳不歇,車上士卒咽沙喋血。落日下垂,金戈鐵馬頃刻化解于泥土。
我細細撫摸木觀音渾圓的手,輕吻隋石佛微笑著翹起的唇角,靜觀敦煌壁畫的塵封與缺失。
中國,我可愛的中國。讀你古老的故事,聆聽歷史前行的滴漏。在那些充滿了故事的地方,自然與文明纏綿,迷惘與頓悟交織,一千雙眼睛看世界,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色彩,一千個心靈去聆聽,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聲音。然而這個世界始終存在一些不變的精神和本質。
真題導引
(2015·山西中考真題)春節拜新年,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明月……一個個傳統節日,蕩漾著兩千年不曾間斷的精神漣漪,連系著泱泱華夏的繁衍生息,演繹著中華民族的文明。
請任選一個傳統節日,自擬題目,結合生活經歷,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注意事項:
1.作文題目中必須包含我國一個民族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臘八等等;
2.敘事感情真摯、樸實、自然;
3.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4.避開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5.書寫4分。
中秋夜尋月
中秋佳節,月色撩人。
吃過美味的月餅,話過有趣的家事,老人孩子都已經慢慢的醉入了甜蜜的夢鄉,庭院內外顯得一片靜謐,只有那架葡萄藤上層疊的葉片不時被清風驚擾的嘩嘩聲。 月色如水,靜靜地鋪排在庭院內外,山村之間。
夜,遁去了塵世的喧囂,給山村帶來一份難得的寧謐與和諧,而我卻滿心興奮,失眠了。
驀地,一抹月光款款的,悄無聲息的溜了進來,出現在床前的書桌上。頓時,整個房間都明亮了起來。
我是喜愛月的,對中秋之月尤是摯愛。于是我重新穿好衣服,尋覓這美妙的月光。
開了門,穿過小路,不遠處就是野外。這時整個月便呈現在我的眼前了。八月十五的月是旖旎的,純潔的,帶著款款的深情,撒落一地的清輝。
秋夜,月華如水。遠處黑黝黝的山脊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輪廓,越發顯得崔巍了。
河流的聲響在寂靜的夜里顯得很突出,溪流是歡快還是悲傷,誰也說不清楚。只是它千百年的就是這樣流淌著,從來沒有改變過,或許這就是它的初衷吧。
從容的涉河,坐在河中央的巖石上。我仰頭尋找令我癡迷的月光。柔柔地,溫潤地,不帶有任何的紛紜,不帶有任何的蕪雜。
只是一縷清輝,只是一份寧謐,這就已經足夠了。能在這樣的夜里,尋找到一個如此的境界,我心已經滿足了,無需再滿世界的尋找安靜。
夜,漸漸的涼了。露水濕透了我的衣服,可是我的心里很是愉快,很是高興。心里覺得很長時間沒有這樣的愉快了,于是心底生出一種別樣的情緒來。
月光無聲的流淌著,河水也在無聲的流淌著。夜,消去了所有的聲響,讓所有的東西沉浸在寧謐之中。
我感到了絲絲的涼。按說,現在不是很冷的季節,為什么在我的心中還是這樣的寒冷呢?
白天,復雜的人際關系使我疲于應付,使我焦頭爛額。白天的延續,經常使我在夜里不得安寧。我經常的處于失眠的境地,因而顯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
而月光是公正的,特別是這中秋之夜的滿月,它不因我的渺小而鄙視我,它不因我的成功而阿諛我,它一直就是默默的看著你,看著你走的每一步。
我慢慢的走了回去,心里一片月光的明亮。
文化格言
1) 滿城風雨近重陽--宋.潘大臨《斷句》
2) 臘后花期知漸近,寒梅已作東風信--宋.晏殊《蝶戀花》
3)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5)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6)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宋.辛棄疾《青玉案》
7)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8)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9)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陣子》
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
主題美文1
(2018·江蘇初二期中)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文化無處不在。各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天南地北的風土人情、別有韻味的傳統習俗、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別具匠心的文學藝術……不一而足。文化,點綴著我們的生活;文化,寄寓著我們的情思。
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對文化的理解,以“你也在這里”為題,寫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
佳作展示
你也在這里
不同的地點,不一樣的時間,同樣的味道,你,也在這里。
當漫步新加坡的街頭,你看到的無非就是“限量版菠蘿蜜”“新鮮豬肉鋪”或者各色各樣的食品雜貨店,當拐進那一個不被你留意的小巷,你會發現,這里也有你的存在。
走進那不起眼的漆黑小巷,映入眼簾的是四個用中文大字寫著“南京小吃”,古色古香的裝飾物勾起了我對家鄉的記憶,鼻尖先聞到的 ,既是那熟悉不過的味道——梅花糕。
踏進大門,店鋪被裝修的富麗堂皇,就連盤子也是精心布置過的,總感覺缺了什么。
窗口外的廚師正在做梅花糕,他一定是個南京人,這嫻熟的手藝,只有南京人才能做到。只見他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在換型灶里,用一根長長的杵一樣的東西將余下的糯米稀刮盡,放在一旁,準備上食材。這眼熟的葡萄干,這眼熟的豆沙醬,這眼熟的紫薯團,曾都是我數月前的回憶,如今,它竟完美無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如夢如幻,讓我想起了三牌樓街兩旁陳舊的孫記梅花糕店,是那一杯杯梅花糕點綴了我對家鄉的記憶。
這位南京老鄉熟練的把紅豆沙柔順地灌在了糯米殼里,放上幾粒葡萄干,再用杵在米團上點一點,試試柔軟,還來不及看完,這不聽話的口水自然地流下來了。我看得入迷,直到這“沁人心脾”的味道再次將我喚醒,一鍋梅花糕已經出爐了。是多么好看呀,歐文看到了廚師滿意的笑臉,這是一個南京人的笑臉,就和在南京街頭做梅花糕的人一樣可愛的笑臉。
買下這份梅花糕,倚墻而坐,看到的是精美的裝飾物,想到的是三牌樓街坊邊土氣的老南京話,不知圍桌坐著的旅客,還是新加坡人,只明白,他們吃到的僅是滿足舌尖享受的味道。而我吃到的卻是南京文化帶給我的一份深情。
出門,回首,“南京小吃”還在眼前,披著月色帶走的是這份無法割舍的文化情,你,也在這里。
思路導引
這是一篇材料加命題的作文,題目是“你也在這里”。根據材料“生活中,文化無處不在。各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天南地北的風土人情、別有韻味的傳統習俗、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別具匠心的文學藝……不一而足。文化,點綴著我們的生活;文化,寄寓著我們的情思”提示可以知道,這里的“你”是對“文化”的某種情感或認知。“也”表明之前曾經有過片面的認知。“在這里”是指生活中的某一方面。作文時,從生活中選取素材,表達對事物(文化)有了新認識,進而抒發自己的情感即可。本文體裁上除詩歌外,沒有限制,選擇擅長的文體作文。
命題作文的寫作,首先要做到審題準確。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來確定文章的寫作范圍和內容,不能錯誤地理解題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為文章確定一個鮮明、集中、深刻的主題,表達積極向上的思想。第三,選材要精當。要圍繞著中心來選擇材料,運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或論述得透徹有力。寫作時,依據題目的特點和要求,要突出表現題目中的關鍵詞語。結構文章時,注意內容上起、承、轉、合,最好能寫出文章的“波瀾”;能運用“以小見大”的寫法,從小事情揭示大主題,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語言上,要準確通順,富有表現力與感染力。
主題美文2
(2020·內蒙古期末)作文。
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日來臨,人們歡聲笑語,處處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歡樂之中吧。
請以“中國傳統節日”為話題,寫一篇散文,可敘事、可描寫、可抒情。題目自擬,例如:《難忘的端午節》、《歡樂的春節》……
要求:(1)結構完整,首尾呼應,要有真情實感。(2)注意使句子順序合理,語言銜接自然,前后連貫。(3)行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4)字數在600字左右。
佳作展示
我們的節日
在一陣接一陣的期待中,我們迎來一年一度的春節。從小在我的記憶中,春節一直有它專屬味道,這種味道一直陪伴著我,直到現在。
一味——門前火紅的對聯
每年剛到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忙著大掃除,把往年一切不好的東西通通都掃出去之后,便開始最重要的——貼春聯。往往每戶人家都會選一幅最吉祥的對聯貼在自家的大門上,這預示著來年能有一個安定,美好的生活。比如說我們家,今年大門貼的上聯:天增歲月人贈壽,下聯:春滿人間福滿門。橫批: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這些春聯在徐徐的春風中微微鼓動,發出脆脆的聲響,好像在講述著那個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野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做“年”。年無惡不作,專在大年三十這一晚來吃小孩子,人們恨透年。但是人們又漸漸掌握對付年的方法,年怕紅色,于是人們就在自己的大門上貼上紅色的紙,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話。這,漸漸就演變成現在的對聯……
又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我睜開稍閉的雙眼。映入眼簾的還是那一幅幅的對聯。不過,我卻感覺這是春節一種特有的風景。
我好像聞到年的味道……
二味——桌上豐盛的年夜飯
晚上,我們一家人坐在餐桌前,話語之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我又想起外婆曾講過的另外一個關于年的傳說:
相傳,在百姓掌握年的活動規律后,便想出一整套過年的方法:這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把宅院后門都封住躲在屋中吃年夜飯,由于這晚餐有吉兇未卜的意味,所以很豐盛……
吃完年夜飯,看著滿兜的壓歲錢,心里那個樂呀!
年的味道似乎越來越濃呢!
三味——熱鬧無比的春晚
吃完年夜飯,期待已久的春晚便開始,精彩的主持,優美的歌曲,風趣的小品,是本次春節聯歡晚會的一大亮點。所以說,春節聯歡晚會是我們中國人民精神上的又一年夜飯……
享受兩頓豐盛的年夜飯之后,我感受到,我們已經處在過年的氣氛之中
……
“10、9、8……3—2—1!”隨著春晚主持人的倒數,新年的鐘聲敲響,我們又進入新的一年!
然而,伴隨我們一起狂歡的,依舊是那濃濃的年味。
思路導引
這是一篇話題作文。首先題意要審“清”,要學會從字里行間捕捉有用的信息,明確寫作的范圍和內容。該作文的核心詞匯是“傳統節日”,那么我們所知道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就不符合題意要求。所以“傳統節日”是作文的話題,也是文章的主題詞。其次文題要擬“新”。話題不等于標題,要想讓自己的作文在眾多的習作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從話題本身出發,擬個精彩的題目,或點明中心的,或設置懸念的,或生動形象的,或富有詩意的,達到“題好一半文”的效果。再次材料要選“小”。考生不要面面俱到,一篇作文就寫幾個傳統節日,造成文章重點不突出;可以選取某一個傳統文化節日重點詳寫,用散文的手法,從微觀層面細細敘說“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某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里發生的有趣故事;或從宏觀層面追溯千年歷史,娓娓講述某一個傳統節日里的歷史淵源與人文素養。寫作時注意不要只單純地敘說在某個節日里發生的事情,只局限于對事件的描述,而忽略了對這個節日的感受與思考,缺少“傳統節日”內涵的認識,沒有寫出獨特的體會。這樣會讓作文流于膚淺,主題沒得以升華。
主題美文3
(2020·江蘇泰興市實驗初級中學初三期末)按要求寫作。
中華民族非常注重過傳統節日。譬如有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春節,有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清明節,有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這些節日,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關于傳統節日的難忘記憶?
請以“猶記那個_________節”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文體自選(詩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書寫工整規范。
佳作展示
猶記那個香浪節
香浪節,又稱浪山節,是我的家鄉甘肅藏族自治州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七月,正是牛羊肥壯的盛夏,水草豐美,風光旖旎。藏族群眾利用此時農牧活計不多的空閑,家家戶戶炸油果、磨炒面、宰肥羊。然后帶上帳篷、炊具,騎上駿馬,全家離開自己的莊戶,到綠草如茵、鮮花爭艷的山坡上,搭起帳篷,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過十天半月歡娛的生活。
節日期間,靜謐的大草原一夜之間支起了無數雪白的帳篷,似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白牡丹。歌聲、樂聲,還有熙熙攘攘的人歡馬叫聲,交織在一起,把草原攪得一片沸騰。人們飲過濃醇的酥油茶,喝過甘甜的青稞酒,吃過手抓羊肉或油饃瓜果,穿著盛裝,從各自的帳篷里走出來。在一片空地上,由一位有威望的人指揮,開始了各種娛樂活動。賽馬、賽牦牛,是藏族人民最喜愛的競技活動。在開闊的山坡上,鳴槍為令,駿馬如飛。牦牛疾奔,最先到達終點的健兒,將會得到一條潔白的哈達,作為勝利和榮譽的標志。賽跑,掀起了歡樂的高潮。青年、老人、婦女、兒童分組進行比賽。老人組里有80多歲的老漢,兒童組里有四五歲的“稚小鴨”,所以跑起來千姿百態,令人不禁捧腹大笑。摔跤,這可是小伙子們逞能的項目,越是頑強,越激起人們贊許的掌聲。
體育節目結束以后,接著舉行獨具風格的文娛活動。男歌手拿著扎著紅綢或羊毛的酒瓶,在場上高唱祝酒歌,祝賀“扎西”(吉祥)。唱到興起,便扭動起舞。頭一名歌手唱完,就將酒瓶傳給另外一個人,誰接酒瓶,誰就要高唱歡樂的歌。女歌手則擠在傘底下,一人領唱眾人和,唱到興高采烈時,就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跳起舞來。夜深了,在七月七的晚上,多情的少男少女們,一對對,一雙雙,情綿綿,意切切,偎依私語。
隨著時代的變化,藏族人民的香浪節也由古老走向現代化。不少牧民在香浪節期間提上收錄機,搬來彩電,還有氣墊床、摩托車,給這綠色的世界,揉進了現代化的色彩。
百聞不如一見,如果大家要來看看,那是最歡迎不過的了。
思路導引
此題是半命題作文。題目中的“猶記”指仍然記得。從提示語看,作文要以“傳統節日”為選材范圍,突出那個“傳統節日”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意義重大。據此來補充完整題目,命題的立意點在于引導我們關注日常生活的同時,能積極地傳承傳統文化,發現傳統節日的內在魅力。審題要學會從字里行間捕捉有用的信息,明確寫作的范圍和內容。該作文的核心詞匯是“傳統節日”,那么我們所知道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就不符合題意要求。文章的結構力求有獨特的開頭和結尾,詳略得當,全文渾然一體;在語言上則要能恰當地使用詞匯,真實而有文采地敘說故事,流暢生動地表達感受,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努力做到有創意地表達。選取某一個傳統文化節日,力求做到新穎。關于傳統節日的敘說,可以選擇不同的立意。我們可以用記敘文的形式敘說某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里發生的有趣故事,從微觀層面進行細細研磨;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娓娓道來某一個傳統節日里的歷史淵源與人文素養,從宏觀層面追溯千年歷史。
主題美文4
(2019·廣西初三)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永駐。
請以“心存善意,一路花開”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字要寫得規范工整;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得抄襲。
佳作展示
心存善意,一路花開
莫言在瑞典演講時提及自己的母親將那稀罕的半碗餃子倒進乞討老人碗中的事,從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便是那份真實的善意。
善是人與人溝通、互助的橋梁。心存善意,生活中便多了些溫暖,少了些冷漠;心存善意,生活中便多了些歡笑,少了些眼淚。
善是人的一種本性。每當我們提及鐵石心腸,便該去深思,真的有鐵石心腸的人嗎?當然沒有。《城市之光》中有一個經典鏡頭,盲人女孩誤以為遇見闊人便向前兜售鮮花,流浪者用自己僅剩的錢買了鮮花。從中我們足以見得善是不分貧賤的,每個人心中都存有善。但善的程度被削弱時,便成了我們眼中的鐵石心腸。削弱不意味著消失,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但它一直無形地存在。
善從尊重別人中開始。福特總統與白宮管家尤金艾倫同過生日;法國18任總統戴高樂,在慶典最后等待一位鍋爐工。他們為何為人們所稱贊,因為他們善待別人,沒有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對別人有輕視之意。人人生而平等,這一點也不錯,尊重便體現那本該存在的平等,也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善,才會想到尊重別人。
善在幫助他人中升華。人間天使奧黛麗赫本,走過許多貧困之地,她將愛帶給每個苦難的孩子;姚晨作為聯合國難民署代言人,走訪難民營,播撒了人性的光輝。生活中幫助是隨處可見的,我們在幫助與被幫助中越過艱難險阻,我們的善,為我們鋪平了走向和諧的道路;我們的善,讓我們的人性變得光輝,讓我們善的本質得以升華。
善在感動中更加美好。當我們的心靈被震撼時,我們會感動。最震撼人心的感動便是善。談方的“好人網”上,講述一個個微小的貧困者如何得到他人的幫助。我們最震撼的便是“最讓人感動的捐贈者”乞丐龔忠誠。談方在每個角落,詮釋著善的真諦,點綴著這個讓人感動的社會。也正是因為這種感動,讓我們發現了善的美好,也正是因為美好,社會才更加和諧。
尊重、幫助、感動,我們觸手可及。摒棄丑惡,讓善注入心中;秉承善意,友愛待人,讓感動溢滿心間。心存善意,一路花開。
思路導引
試題分析:本題是命題作文。題干中對“善”做了說明,“善”體現在方方面面,待人處事、與人交往、對己要求等等。鮮花代表美好、吉祥,“一路花開”表示人生順利、吉祥。“心存善意,一路花開”,要以“善”為寫作中心,寫出“善”對人生、對社會的影響和幫助。
主題美文5
(2018·甘肅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材料一:
一座古城以光潔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民居,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而聞名遐邇。城里四季開滿鮮花,整座古城浸透在水一般的詩意之中。
十年后,這座古城已經被鱗次櫛比的商鋪覆蓋,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摩肩接踵,人聲鼎沸。詩情畫意已經蕩然無存。
材料二:
牛津大學一直領先其他有名的大學,一個因素就在于它始終保持著古樸的風格。讓初到牛津的人一看,每個學院都像廢棄的古廟,給人一種寂寞與蕭瑟的感覺。這是一種詩意的表現,背后卻反映了他們對待傳統的嚴謹態度和學術風格。
在很多人看來,現代化就是大都市中鋼筋水泥構筑的森林,數不盡的商鋪構成的繁華鬧市;名牌大學就等于高樓林立加上數以萬計的學生、教師。現代化與古樸的詩意是水火不相容的。
其實,詩意是文學的另一種涵義。有些東西可以遺棄,然而永遠不能失卻的,是蟄伏于傳統之上的詩意。
請以“詩意與現代化”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說說你的見解。
佳作展示
詩意與現代化
詩意與現代化是個經常被人談論又常有分歧命題,有的人說詩意與現代化能完全交融,又有的人說詩意與現代化形同水火。我覺得詩意與現代化只是不矛盾而已。
詩意,并不過時。
它不僅僅是“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也不僅僅是“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它是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表達出地優雅的、神秘的、壯闊的、感性的和諧美,是愛好和諧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外化。在白鹿洞書院的御書閣前,坐在古樹的濃蔭下,風吹樹動,影光搖曳,這是一種詩意;在夜幕的國家大劇院前,星光映照湖面,湖面星光映照劇院星光(劇院外壁用點點燈光作為裝飾),星星相映,這是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巧妙融合,是另一種詩意。作為一種民族精神的外化,詩意怎會與現代化矛盾?
現代化,從不抵制詩意。
windows可以讓桌面變得夢幻,建筑設計師們可以使樓房變得瑰麗,我們同樣可以在現代化的土壤中放上詩意的種子。日本有一棟圓形大樓,因為阻礙了新修的高速公路而準備爆破。一位設計師指出,可以讓公路穿樓而過。不久,大樓底部幾層被掏空,高速公路順利通車。從此這兒也成了獨特的風景,吸引了無數的游人。這里既沒有青石野路,也不見古居楊柳,可設計師的匠心獨運也能讓我們體會到詩意。
詩意與現代化,并不能完全交融 。
有一座古城,它以光潔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民居、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而聞名遐邇,那里四季開滿鮮花,整座古城浸透在水一般的詩意之中。在它被發現繼而被塑造成為一座世界級的旅游城市之后,我們發現這座古城已經被鱗次櫛比的商鋪覆蓋,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們摩肩接踵。這里變得人聲鼎沸,但它的詩意已經蕩然無存。我們知道這座城市叫做——麗江。
有一所老牌的名校,它并沒有像人們心中所想的那樣——有許許多多的高樓和數以萬計的學生、教師。讓初入它的人一看,每個學院都像廢棄的古廟,給人一種寂寞、蕭瑟的感覺。但有人卻認為正是擁有這種感覺才使它一直領先于其它大學,因為這感覺的背后是一種嚴謹的詩意。我們知道這所大學叫做——牛津。
如果麗江不被開發,我相信它的那種詩意至今還會存在。如果牛津變得人聲鼎沸,摩天矗立,嚴謹的詩意蕩然無存,我相信它的學術地位一定會被其他學校所超越。
詩意與現代化就是這樣,你說它完全相融吧,它又有所局限;你說它行同水火吧,它又能夠共存。算了,就讓他們在不矛盾的基礎上不斷的創造輝煌吧!
思路導引
“詩意與現代化”是一個關系型命題,審題時要深入思考兩者的關系。不可狹隘地理解詩意,也不要機械地去解釋現代化。詩意并不僅僅指小橋流水、桃紅柳綠,擴而大之,詩意可謂是傳統的代名詞。對傳統,應作具體分析。并非凡是傳統的東西都已經過時,都應拋棄;不少傳統的東西應該繼承,并發揚光大,如勤儉節約,如樂于助人、奉獻愛心,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注意的是“詩意是文明的另一種涵義”這句話,還有“永遠不能失卻的,是蟄伏于傳統之上的詩意”這句話。可結合自己的見聞和積累,舉適當的例子,把自己的看法表述出來。
主題美文6
(2018·福建初二期末)根據提示及要求寫作。
中國文化崇尚“和”,有關“和”的思想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當今社會和諧的愿景,人們言語行為的規范。
請根據你自己的生活經歷或人生感悟,以“和”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
要求:①符合所選文體,扣題作文,不少于600字;②不套作,不抄襲,不用本試卷中的材料作為寫作內容;③如需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請用化名代替。
佳作展示
和為貴
有句民諺說的好:“家和萬事興。”不光是家,我們的校園、生活、社會也是如此。
和是什么?和是精神的融合,是心靈的聯姻,是美德的輔佐,是道德的紐結,是兩個有情感和善良人之間的契約。它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人生的道路。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
和是同學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是團結一致。在校園中,我們需要彼此的幫助,需要這樣的愛。
如果缺少了同學們的幫助,我們遇到了疑難問題,該和誰去討論,該怎么知道問題的思路解法,知道正確答案?只要你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務是不能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同學的存在有多少益處了。毛澤東有一句話說得好:“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向我們投降。”那么我們如果缺少了一致的團結,豈不是在困難面前低頭嗎?
和是朋友們之間的和睦相處,是彼此真誠的友誼。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彼此的真誠,需要這樣的愛。
如果沒有了朋友們的真誠,當我們傷心時,有誰能與我們一起分擔痛苦?當我們哭泣時,有誰會來安慰我們?當我們快樂時,又有誰會跟我們一起分享喜悅,祝福我們,為我們喝彩?西塞羅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陽。”友誼如此美好,如此珍貴,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想得到朋友的欺騙,我們渴望真誠。
和是親人們之間的幸福美滿,是團團圓圓。在家庭中,我們需要這樣的幸福,需要這樣的愛。
如果消失了家人們的幸福,那么伴隨我們的是夫妻之間的吵鬧與哭泣,我們還會高興得起來嗎?在中秋節,在重陽節,在大年夜,如果親人們都不能團聚,那我們還歡快得起來嗎?有誰又愿意在佳節離別呢?
和是陌生人之間的互相謙讓,是體諒關懷。在社會上,我們需要彼此的體諒,需要這樣的愛。
就在1月18日上午的張掖路社區肉菜市場,一位老人不慎滑落一沓百元鈔票卻毫不知情,其他路人見狀紛紛上前拾撿,眼看數千元鈔票要被撿光,3位熱心市民挺身而出,對眾人的哄搶行為予以制止并奪回鈔票,將錢交給了社區,并尋找失主還給了他。
在當時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那三位陌生人的幫助,老人的錢也許一下就丟失了,那也許是人家的救命錢,如果沒有他們的熱心幫助,豈不是完了嗎?
所以說,我們離不開和,民以食為天,現在我要說,民以和為貴,就讓我們一起珍惜這個和,珍惜我們身邊的愛。
思路導引
這是一篇以“和”為主題的話題作文。和諧、和解、和緩、和氣、溫和、平和、、和舟共濟、和為貴、天時地利人和等均可作為立意角度。立意有深淺之分。“和”的意義:對個人生活質量、生存環境(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經濟穩定、傳統文化、公民個人的文明積極健康的作用。并進一步思考“和”應該有原則問題,加強辯證性。如可從上面某一角度寫人與人之間,單位之間,國家之間“和”的意義。材料要典型、恰當、廣泛。寫法可多角度(個人,單位,民族,國家,正反,古今中外,課內外)。特別要關注時代信息:“和諧社會”、中國同心結等。
劉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