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故宮位于北京市區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 年),占地 72 萬平方米, 南北長960米, 東西寬 760 米,周邊有高 10 米的城墻合圍,總長約 3.4 千米,四隅各有一座構筑奇巧的角樓,宮城外環繞 52 米寬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的午門為正門,北為神武門,東西稱東華門和西華門。宮城內建筑約 15 萬平方米,有宮殿 7 0 座,屋宇號稱有9999 間半,主要建筑自南而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條貫通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配屬建筑分別向東西兩側依次排列。
● 午門 ●
由天安門進去,往北就是端門,越過端門即可見到午門。午門為紫禁城正門,高35.6 米。三闕,上有重樓九楹,皇駕出午門去社稷壇時鳴鐘,祭太廟時擊鼓,當中正門只準皇帝、皇后的龍車、鳳輦出入。左右掖門平時不開,只有當皇帝升殿視朝時,文武百官才各以東西班次由掖門入宮。殿試文武進士時,單號進左掖門,雙號進右掖門。過午門可看到內金水河,河水曲折多姿,形如玉帶,又稱玉帶河,河兩邊的欄桿與河上的金水橋均用漢白玉石所建,華美威嚴,玉帶河是通往太和殿的必經之路。
● 中和殿 ●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的后面。皇帝在去壇廟祭祀的前一天,在此讀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去先農壇親耕前一天,在此驗看種子和農具;皇家玉牒每10年修一次,皇帝在此舉行視看儀式;太和殿大朝時在此等時辰、休息;每年三大節皇帝在此殿接受賀禮。光緒皇帝變法失敗后曾被拘禁于此殿。
● 太和殿 ●
太和殿為紫禁城的正殿,也稱 “金鑾殿”,是皇權的象征。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時,皇帝才親御此殿受賀;新帝登基、頒發重要詔書、發布新進士黃榜等國家大典也在這里進行。太和殿建筑堂皇莊嚴,殿內中央擺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直立 6根蟠龍金柱,上為穹隆圓頂,稱為藻井,鎮壓火災之意。 “井”內巨龍蟠臥, 口銜寶球, 稱為軒轅鏡,十分精美。 太和殿外左右安放4只大銅缸,象征“金甌無缺”; 東有日晷,西有嘉量, 象征皇權公正平允;另有銅龜、 銅鶴各一對,象征“龜鶴千秋”。
● 保和殿 ●
保和殿為三大殿的末殿。明朝在此舉行冊封皇后、皇太子的儀式;清朝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在此宴請外藩王公大臣,公主下嫁也在此殿宴請三品以上大員。乾隆年間,科舉考試的最高層次殿試,在保和殿舉行。殿試鼎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可以從宮城的正門御路走出,插花披紅,跨馬游街,享受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最大榮耀。
● 養心殿 ●
養心殿位于乾清門的西邊,西六宮的南端,與內東路的齋宮、奉先殿位置相對稱。清朝自雍正后將養心殿作為寢宮,同時也是日常處理政務的地方。養心殿發生了許多歷史大事:咸豐與僧格林沁在此殿舉行最隆重的“君臣抱兒禮”; 同治七年,曾國藩在此殿被召見三次,商討鎮壓太平軍之事;慈禧所謂的“垂簾聽政” 也在此殿;隆裕太后頒布遜位詔書于此;“復辟”時張勛在此受賞。
● 乾清宮 ●
乾清宮寬九楹,深五楹,分東西暖閣,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時處理政事的地方。此殿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舉行家族宴。皇帝死后,靈柩停在此殿。明史上有名的“壬寅宮變”、“移宮案”、“紅丸案”等史載專案即發生在乾清宮。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一方,是雍正之后皇帝秘密儲藏傳位詔書的地方,頗有神秘色彩。
故宮角樓 ●
紫禁城城墻的四角,矗立著四座精巧別致的角樓。角樓造型優美,玲瓏俏麗,金光閃閃的寶頂,三層飛檐上的金黃色琉璃瓦,朱紅色的明柱和窗扉,藍綠色的彩畫,相互輝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綺麗神奇之感。令人稱奇的是,角樓的結構復雜迷離, 它有成千上萬個構件,卯榫相連,嚴絲合縫,確實是巧奪天工的杰作。交泰殿內景長春宮寢宮。
● 交泰殿 ●
交泰殿位于故宮中路,乾清宮后。在清代,皇后生日那天,要在交泰殿舉行典禮,接受皇貴妃、貴妃、妃、嬪、公主、福晉(親王、郡王的妻子)等的朝賀。代表皇權的二十五寶存放在交泰殿,寶璽置于寶盒內,上面覆蓋著黃綾。現在,寶盒仍按原來的位置陳設在交泰殿。交泰殿內陳列的大自鳴鐘,其外殼是仿中國式樓閣型的木柜,通高近6 米,共分上中下三層。鐘樓背面有一小階梯,登上階梯,可以給自鳴鐘上弦。
● 長春宮 ●
長春宮位于內西路,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宮殿。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亦曾居住于此。孝賢皇后的東珠頂冠、東珠、朝珠等,曾在這里陳設。晚清時,慈禧西太后也曾在這里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 年),為西太后 40 壽辰,共用白銀17萬多兩來辦理長春宮佛堂。長春宮廊廡的四面墻壁上, 繪有一組 《紅樓夢》 故事大壁畫,壁畫上的人物栩栩如生,顯示出晚清時期畫師們的深厚功底和精湛畫藝。
● 儲秀宮 ●
儲秀宮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宮室。在西六宮當中,儲秀宮是建筑裝飾最考究的一座宮殿。這是因為西太后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 在這里居住。 到了晚年, 慈禧又從長春宮移居儲秀宮,接連住了10 年。當時,為慶賀西太后50 歲生日,把儲秀宮等處修繕一新,耗費白銀63 萬兩。現在儲秀宮內外的陳設,就是慶賀西太后50 壽辰時的原狀。宮內富麗堂皇,各種家具的木材多用紫檀、花梨等硬木。陳設品中有精雕細刻的象牙龍船和鳳船等。
● 坤寧宮 ●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清初改為祭神和皇帝結婚的地方。坤寧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因為清代只有同治、光緒兩個皇帝未在當政前結婚,因而只有他們用過這個洞房。現在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仍保持光緒皇帝大婚時布置的原狀。坤寧宮西端四間為祭神的場所,清朝每日都在西暖閣舉行朝祭、夕祭,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親自前來祭神。
● 鐘粹宮 ●
鐘粹宮是東六宮中的一座宮殿。明代初期名為咸陽宮,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前殿名興隆宮, 后殿為圣哲殿。 后改為鐘粹宮。 清光緒朝,慈安太后(即東太后)居住并在鐘粹宮去世。據載,慈禧太后曾以糕餅進御,過數小時慈安太后就去世了。光緒皇帝的隆裕皇后,也曾居住于鐘粹官。前殿懸掛有乾隆皇帝御筆匾 “淑慎溫和”。 鐘粹宮現已辟為陳列室。
● 皇極殿 ●
皇極殿是外東路的主體建筑,該宮殿仿乾清宮建造,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初建時,名為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修建時,改名為皇極殿,其后殿仍名為寧壽宮。嘉慶元年(1796 年),86歲的太上皇即乾隆皇帝在皇極殿舉行千叟宴,宴請60歲以上的官員。對兩位年過百歲的老人賞予六品頂戴;對 90歲以上的賞予七品頂戴;此外還賞賜老人們如意、壽杖、朝珠、貂皮等。這次千叟宴的參加者多達 3056 名。
● 暢音閣 ●
暢音閣位于外東路,是清朝宮廷內最大的戲臺,由大戲臺和閱是樓組成。大戲臺共分三層,上層名“福臺”,中層名“祿臺”, 下層名“壽臺”。“壽臺”下方地井內安裝有絞盤,可以根據戲劇的內容,把布景和人物從地下托出臺面,造成從地下或水中鉆出來的戲劇效果。“壽臺”上方天井在演出神鬼戲目時,用轆轤架把人物和布景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西太后當政時期,凡遇節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
● 乾隆花園 ●
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位于寧壽宮區的西北角。這座花園占地面積雖然只有5920平方米,但布局精巧,組合得體,既有皇家富麗的大氣,又具江南秀巧的清雅。園內亭臺樓閣、曲徑回廊、古樹奇花引人入勝,是宮廷花園的典范之作。花園中的主要建筑物有古華軒、旭輝亭、抑齋、遂初堂、竹香館、萃賞樓、延趣樓、三友軒、聳秀亭、碧螺亭、符望閣、玉粹軒、倦勤齋等。
● 文淵閣 ●
文淵閣位于太和門東側,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而文淵閣一名,始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曾于南京奉天門東建文淵閣,作為藏書和議事之所。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仿南京規制在大內建文淵閣,曾藏《永樂大典》正本于內。閣于明末毀于火。清所建文淵閣仿浙江寧波天一閣而建,有乾隆皇帝親撰《文淵閣記》, 刻石立于閣東。內原藏《四庫全書》, 抗日戰爭前夕運往南京,后又運往臺灣,現已是書去樓空。
● 樂壽堂 ●
樂壽堂原為乾隆皇帝歸政后的書齋,這里院落寬敞, 回廊四合。光緒二十年(1894年), 西太后移居樂壽堂,以西暖閣為寢室,并在這里慶祝她的 60 大壽。在樂壽堂北門內,置有宮中最大的玉雕《大禹治水圖》玉山,極為珍貴。玉山重約10700多斤。玉料是從新疆運到北京,又運到揚州雕刻成型后再運回北京的,先后花費了十年的時間。這座玉雕設計精巧,雕技高超, 是國之瑰寶。
● 御花園 ●
出坤寧門就是御花園,占地僅 1.2 萬平方米,卻容納了大小 20多座、十幾種不同風格的建筑,具有濃郁的宮廷氣息。御花園正中間有天一門,過天一門就是欽安殿,欽安殿是御花園中的主建筑,也是皇宮中軸線上惟一的宗教建筑,內奉道家之神——玄武神。御花園中有數株連理柏,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欽安殿前的一株,已有 400 余歲。
高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