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胡椒別稱古月、黑川、白川、披壘、昧履支、玉椒等,胡椒科胡椒屬多年生熱帶、亞熱帶木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胡椒別稱古月、黑川、白川、披壘、昧履支、玉椒等,胡椒科胡椒屬多年生熱帶、亞熱帶木質攀援藤本植物。有些朋友會把胡椒和花椒、麻椒、藤椒搞混,認為是一種或是相近的作物,其實不然,后三者確實是“近親”不過它們都是蕓香科作物,在物種上與胡椒沒有多大的關系。胡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重要和常見的香料之一,生活中常見的胡椒有黑胡椒、白胡椒和青胡椒。未深入接觸或未從事過胡椒種植的朋友們可能會以為這是不同的品種。其實它都是同一種胡椒,區別在于黑胡椒是胡椒成熟后直接晾曬而來的,白胡椒則是成熟胡椒采收后用過水浸、去果肉等工序然后晾曬產生的,青胡椒則是采收的胡椒未成熟的果實。
胡椒中含有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脂肪、粗蛋白、胡椒堿、芳香油、硫胺素、核黃素、鎂、鋅、鐵等多種營養物質,作為食用香料的它可以使菜肴去腥、解油膩,加之它特殊的香辛味道,在做湯、烤肉、烹菜時適量的添加可以增加湯汁菜肴口感的豐富度,提高人們的食欲,當然也有部分朋友是不喜歡這個味道。胡椒這個農作物除作為香料外,還可以入藥,被廣泛應用于制藥行業和食品加工行業。胡椒的價格不低優質胡椒的價格要在30元以上,它用途頗多、市場需求量較大,其經濟價值顯而易見。
胡椒的食用、種植發展、傳播、貿易的過程中有著太多的故事,很難想象一個香料作物承載了多少有血有肉的歷史和人性的欲望。從胡椒這個名字上看,我們就知道對我國來說,這是一個舶來農作物,的確胡椒原產于印度,胡椒起源較早在東南亞地區至少已經有4000年的食用歷史且,規模化種植栽培的時間也至少有2000年之久。胡椒傳入我國的時間也相對較早,有文獻可考的引入時間大概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后胡椒就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古人把它作為高檔香料、香薰、藥品使用,由于是傳入而不是引種種植,至少在明清以前全部依賴進口,胡椒在當時的價格是相當高昂的,它的價值高到什么程度呢。唐朝時一大貪官元載(這哥們出身就和《人民的名義》中趙德漢差不多,出身貧寒勤奮好學,后仕途平坦官至極位終成一代巨貪),被抄家時,除去金銀珍寶外還翻出了八百石的胡椒,相當于現在的64噸,當時舉國震驚甚至延至后世都大罵他奢靡,可見在那時胡椒的價值堪比黃金細軟。
而胡椒對于歐洲來說更顯得彌足珍貴,早期歐洲市面上的胡椒幾乎全部由阿拉伯商人轉手銷售的,貨量少價值甚至已經超過了黃金。之所以古代歐洲如此重視胡椒,是因為歐洲地區的香料太少了,胡椒配肉徹底征服了歐洲貴族,歐洲人甚至用“胡椒”作為代詞來形容人的財富。歐洲胡椒貿易用現在的話就是早期胡椒的銷售渠道被壟斷了,由于是轉手買到,歐洲各國大量的資金消耗在了胡椒上。歐洲人未買到一手的胡椒被迫開辟了新的航道,現如今甚至有些朋友說是胡椒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交流。當然一個壟斷的打破以為著新壟斷的形成,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先后壟斷了歐洲的胡椒貿易,這其中還有更多關于血肉的故事,依農就不再一一贅述。還好隨著胡椒種植面積、范圍不斷的擴大,現如今胡椒已在40多個國家被栽培種植,這個最有故事的香料作物,也回歸于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農產品。
目前世界上胡椒主產國主要有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巴西、泰國等,其中印度的種植面積最大,越南出口量最多。多數人認可我國最早引種種植胡椒的時間是1947年且是由華僑偷偷引入國內,當年引種胡椒母株現仍在海南瓊海市存活,不過也有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就已引種種植,這個我們不做爭論,因為胡椒在我國真正的規模化種植要在20世紀中后期。目前我國胡椒主要栽培于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其中海南省胡椒種植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的90%以上,現如今我國胡椒種植已成較大的規模,種植面積近40萬畝,年總產量也緊隨各主產國之后。
目前國際市場上每年胡椒的需求量約在30-40萬噸,主要由各主產國供給,我國胡椒出口量不足萬噸,可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幾年胡椒價格雖有波動,但在國際市場上仍能達到30-40元一斤,相對于其它農產品價格已是不菲,,胡椒理論畝產可達1000斤。相信在我國接觸或了解過胡椒的農民朋友有不少的想要發展種植。不過呢雖然胡椒種植有較好的前景,我國胡椒種植產業卻有著諸多的挑戰,因此要想從事種植發展的朋友們要謹慎,跟著依農接著深入了解胡椒種植,國產胡椒能否書寫新篇章,還得在于我們怎么做。
我國胡椒種植發展中存在挑戰
一、從胡椒生理特性和品種看
胡椒定植后一般2-3年結果,豐產年限可達20年,不過胡椒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較為嚴苛,胡椒怕干旱,需在年降水量在2000-2800毫米的區域生長,但是它還怕澇。也就是說降水不足不行,雨水過于集中發生水澇也不行。作為一個熱帶、亞熱帶作物,當環境溫度低于15℃時胡椒植株就基本不生長了,溫度再低就可能發生凍害。此外作為一個攀援藤本植物胡椒害怕風,對光照也有較高的要求,幼樹產果前要隱蔽環境,開始產果后想要有產量又需要充足的陽光照射,胡椒的這些生理特性限制了胡椒在我國的種植區域和產量。
我國現在種植的胡椒品種較少,與其它主產國相比,存在不少的劣質種,退化種。這極大的限制了胡椒的畝單產量,要知道部分主產國胡椒的畝單產是可以達到理論畝產1000斤左右的,而我國胡椒平均畝產僅在200-300斤左右,一些低產園畝產甚至不達百斤。如何優育良種,提高國產胡椒的單產量,是我國胡椒種植發展的一大挑戰。
二、從現階段國內胡椒種植管理看
有內因就有外因,現階段不少胡椒種植園區的管理太過于粗放,這就導致了胡椒產量和品質的下降。再加之極端天氣情況的發生,對胡椒產量品質的負面影響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又由于胡椒生理特性較為“嬌貴”、產區優良抗病、抗逆品種較少、種植管理較為粗放,胡椒病蟲害的發生情況以及危害程度非常之大。目前胡椒產區常發、危害較大的病害主要有,胡椒瘟病、疫病、細菌性葉斑病、炭疽病、根腐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粉虱、蚧殼蟲、盲蝽、金針蟲、螞蟻等。這些病蟲害一旦爆發就會對胡椒的產量和品質造成極大的影響。一些病蟲害經年常發的胡椒種植園已近乎絕產,雖然種植管理端的問題是我們生產者自己造成的,但這樣的惡性循環也很大程度的打擊了從事胡椒種植農民朋友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如何精細種植管理,科學高效的防治病蟲害的發生,是我國胡椒種植發展的一大挑戰。
三、從胡椒加工及市場端看
我國胡椒種植發展雖不長但也不短,只是發展至今,深加工產業都不夠完善。熟悉國內胡椒產業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我國主要生產白胡椒,不過把成熟胡椒粗加工成白胡椒,仍多采取小規模較為原始的方法,生產成本大的同時還好保障農產品的品質。從胡椒市場端看,國際上優質胡椒的價格要比國內胡椒價格高上許多,歸根結底還是優質胡椒占比較少的原因。因此如何深化加工產業,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是現階段我國胡椒種植發展的一大挑戰。
寫在最后愿種植者精細種植、想發展種植的朋友慎重、國產胡椒能書寫新篇章
說了那么多,其實我國胡椒產業雖還未處于世界前列但相對于以前來說已有一定的進步。就拿國內主產區海南來講,近年來農業相關的科研院所也進行了大量的優質品種引進和試種,并采用雜交、組培等方式選育更適合國內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相信品種的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解決。需要農業相關部門解決的問題,他們在為書寫國產胡椒新篇章在不停的努力。對于從事種植胡椒種植的朋友來說,一定要從精細種植管理出發,科學的防治病蟲害,農業是一個系統的行業,每做好一點,它都想更好邁進一步,漸漸地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對于想發展種植的朋友,依農還是那句話要慎重,慎重不是勸你不種,而是選擇種植時莫盲目,還要確信一點從事農業想要賺錢終究要回歸的還是產量和品質。總的來說,胡椒本身的價值決定了它的需求量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提高。最后依農希望胡椒真的能成為種植者的“黑色黃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國產胡椒能書寫新的篇章,在國際市場上大放光彩。
#谷豐計劃#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高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