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樅川之聲樅伍建筑杯有獎征文活動投稿1003219581@qq.com樅伍建筑杯有獎征文活動小編推薦自活動開始以來,已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文藝創作者們的投稿幾十件,我們從中甄選出優秀作品,按投稿時間順序進行編號,以微信推文形式展播,敬請關注。
樅 川 之 聲
樅伍建筑杯 有獎征文活動
投稿 1003219581@qq.com
樅伍建筑杯 有獎征文活動
小編推薦
自活動開始以來,已陸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文藝創作者們的投稿幾十件,我們從中甄選出優秀作品,按投稿時間順序進行編號,以微信推文形式展播,敬請關注。
歡迎您為喜歡的作品打CALL!留言鼓勵,點贊原創、點贊樅川!
09號作品:長沙江心洲,地勢平坦,風景如畫。70年風雨巨變,在作者筆下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姿態。
敬請欣賞~~~
悠閑的小鎮
作者/蔣冬青
你也許熟悉江畔小鎮桂家壩,它與我的家鄉長沙洲隔夾江相望。它曾經是客貨兩用的水運碼頭。那時,街面上,不論陰晴雨雪,日日奔忙著肩挑手提的行人,他們行色匆匆。
幾十戶居民和三五家店面的小鎮,被“蕪—宜線”客運小輪和“桂—池”班渡的汽笛聲籠罩著,忙碌的人群造就了忙亂的小鎮……
這些年,輪船的汽笛聲消失了,小鎮的功能由水運碼頭轉換成農貿市場。店鋪鱗次櫛比,攤位形形色色,商品琳瑯滿目。來往小鎮的人們,不再是忙碌趕路的行人,而是附近村民和乘渡而來的洲民。他們在小鎮的街面上緩緩行走,晨曦映在臉上,一臉的逍遙閑適。他們并不急著購物,把商品拿起來看看又放下,從街頭晃悠到街尾,仿佛在遛著自己
小鎮,堤柳依依,嵌有幾口水塘,一群群的鴨子逗弄著水中花影;永鎮庵梵香清幽,晨鐘渺遠;江挽紅霞,濤聲低徊。好一個悠閑的小鎮!
你看,茶館里好多張桌子坐滿了人。他們都是每天必到的茶客。自從區劃調整以后,銅陵市財政補助渡資,渡客不用自付渡費。清晨,長沙洲上街的農民多了,除掉賣蘆筍蔞蒿龍蝦、土雞土雞蛋等土特產品的人以外,還有專程去坐茶館吃早點的茶客。這些人一手挎著小竹籃,籃子里放一個紫砂茶壺一盒“普皖”香煙。悠哉閑哉去喝茶!很多賣掉土特產品的人,也不急著回家,進茶館喝上一開。茶館里,飄逸著輕音樂,呢喃著細語,洋溢著祥和快樂的氣氛和綠茶的芳香……
悠閑的小鎮,聚散著悠閑的村民,享受著每日悠閑的時光……
誰都吟哦過李紳的詩句: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千百年來,農民何其辛苦,不用艱辛的汗水滋養莊稼,就沒有碗中清影照人的稀飯!那么聚散于小鎮的村民何來悠閑?我苦苦思索……
難道現在的農民慵懶了?勤勞的品質嬗變了?舉目四顧,他們的房子、車子、衣著飲食,哪一樣不是他們的勞動成果?啊,終于想清楚了。悠閑是舒適的生存狀態,慵懶是怠惰的勞動態度。悠閑不等于慵懶。他們之所以悠閑,是因為勞動方式改變了,舊有的耗時費力的農活消失了!
自古以來,給莊稼除草累了農民一輩子,苦了農民的世世代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辭官歸園田居,當上了農民,便披星戴月、餐風飲露地鋤草。
雜草頭天鋤了,被夜霧、露水的裙裾一掃,又青青一片蓬勃地活了。于是,農民就一遍一遍地鋤。五月“梅子黃時雨”,連日不開,他們就披著蓑衣,打著雨傘,蹲在地里拔草。雜草茂密,禾苗弱小,就一手扶著禾苗一手拔草。雖是老繭滿手,也難免被劃出一道道血痕。不時有人連草和“土布”蛇一道抓在手里,這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驚嚇得大喊“我的媽呀”!
在我很小的時候,隊里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頭上還盤著一條清末遺留下來的花白的大辮子。當時,他是長沙洲有名的山歌手,常常一邊鋤草一邊唱山歌。“十八歲大姐呀我心誠,我討大姐做女人。討得大姐過日子,不討大姐我不是人。說不成來呀講不成,小妹我不做你女人。莊稼不長草兒長,一生鋤草不得翻身。”老人一副好嗓子,悅耳悠揚的山歌唱出了農民鋤草的心酸……大小兩季,從種子入土到收割,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無論嚴寒酷暑,農民都是在地里鋤草。
現在好了,種地用上了滅草劑。一個人背著一架噴霧器,一天滅草十幾畝,而且干凈徹底,草不復活。一個農戶的承包地,一季莊稼滅草用工只要兩三個勞動日,效率是鋤頭鋤草的幾十倍。因此,一個老人能種地十幾畝,一個青年農婦能種地上百畝,一個家庭農場能種地上千畝。無人機滅草除蟲,效率更高。改革開放以后,新技術、新產品的實施把農民從亙古不變、勞心傷身的鋤草中解放出來了。從辛苦中走出來的農民,怎不追求生活的嫻適和內心的豐盈?
你看,小鎮茶館的斜對面,是農技點。微風輕拂,陽光和煦,市聲笑語交融。每日清晨至十一點左右,農技點門前都聚集著許多村民,同農技人員探討著種植的新模式、新技術;傾聽農技人員講解病蟲害防治、施肥配方的方法;購買小麥、棉花、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的優良種子和新型高效農藥。這些村民也并不急著回家,同喝茶一樣,覺得是多么舒適嫻雅!
種植理念的更新,作物優良品種的推廣,又使農民減少了用工,提高了產量。旱地除機種小麥、黃豆以外,大宗作物油菜、玉米、棉花普遍采取育苗移栽的種植方法。
過去,種植這些作物都是大田直播。犁地、整地、打宕、捻種、查苗、間苗、治蟲、補苗、鋤草,耗工費時,而且產量低下。在那“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的霜凍天,你給油菜間過苗嗎?凍得僵硬的手指,捏不住油菜苗,放在嘴邊哈口熱氣再接著間。這是落后的種植方式讓我們農民吃苦受煎熬啊!
在干旱的日子里,穴播棉花不能出苗。也許你挑過水給棉花洇水催苗。赤腳踩在干硬的土塊上,你感到過肩磨腳痛嗎?但還是要天天洇水,連續十多天。嫩弱的棉苗終于出土了,請不要高興得太早,田螺正饑腸轆轆,虎視眈眈。一夜過來,清晨,你走到地里一看,一片嫩黃的葉子上有好幾個舔食的田螺,棉苗被吃得殘缺不全。你不得不天天趁著太陽起山之前去捕捉。這是落后的種植技術在折磨我們的農民啊!
現在,油菜小塊地集中育苗、玉米棉花營養缽育苗,既方便了苗期管理,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它們移栽的時候,油菜苗就像大白菜,棉苗活棵了就開枝現蕾。根據生物的“受傷代償效應”,它們移栽傷根,卻刺激了生長活力,長得更茂盛健壯,獲得更高產量。兩相比較,一畝地要省工五六個,種十畝地,就省工五六十個,如果是一人耕作就節省了兩個月的時間啦!
當代農民過上了悠閑的日子,原因還在于農業現代化讓他們與“肩挑手提”這一原始的體力勞動決絕了——
你可曾記得,長沙洲的泥濘村道?晴天牛屎豬尿橫流。雨天,上糧站買一擔供應的薯片,黃球鞋不知要在泥中陷落幾次,就索性赤腳在屎尿中一步一滑。常常滑得仰倒在泥水中,爬起來在屎尿中撿拾薯片。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區劃調整、進行“美好鄉村”建設以來,寬闊的水泥大道村村通、戶戶通,道樹柚子飄香、紫薇如霞、石楠紅亮。村民們騎著摩托車、電動車上集市購物,下田頭拉莊稼。
你可曾記得,長沙洲挑堤開溝的情景?那些年冬春兩季,忙完了地里的農活,就挑堤開溝。一年年一代代靠著一副肩膀一雙手與洪水旱澇拼命。現在是通過村民“一事一議”訂方案,國家出錢,機挖車裝,我們村民不再出力流汗了。
你可曾記得,“雙搶”季節,“赤日炎炎似火燒”?村民們揮鐮如雨,挑“把子”累得面黑肌瘦。現在,一臺收割機、播種機一天就能完成上百畝的收、種任務。
70年新天地,40年新生活,我們農民一路走來,越走越幸福,越走越悠閑……
悠閑的村民成就了悠閑的小鎮。長沙洲和附近的村民到桂家壩去喝茶,余秋雨先生說,“把喝茶和詩意聯系在一起……”
關于作者
蔣冬青
樅陽縣長沙鄉人,系浙江省瑞安市中學語文學會會員。有上百篇文章
散見于紙媒和網媒,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中國教育學會論文評選一二等獎。
李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