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古代歷史時期,圍獵與鷹獵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里一種古老而極具地方民俗特點打獵手段。趙劉果兒本篇文章就淺談一下成吉思汗開辟的元朝統(tǒng)治時期,元朝皇室和蒙古貴族們就特別酷愛狩獵一種方式"鷹獵"。鷹獵,在元朝統(tǒng)治時期,蒙古人通過馴化飼養(yǎng)用作打獵的猛禽品種
古代歷史時期,圍獵與鷹獵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里一種古老而極具地方民俗特點打獵手段。趙劉果兒本篇文章就淺談一下成吉思汗開辟的元朝統(tǒng)治時期,元朝皇室和蒙古貴族們就特別酷愛狩獵一種方式"鷹獵"。
鷹獵,在元朝統(tǒng)治時期,蒙古人通過馴化飼養(yǎng)用作打獵的猛禽品種也比較多,熟知的有白海青(白上有黑點者)、海清、白黃鷹、黃鷹、皂雕、鴉鶻、赤鶻、兔鶻、角鷹、白鷂、崖鷹、魚鷹、鐵鷂、木骨鷂、崧兒、百雄、茸垛兒等。
"俱為羽獵之雄者"?!段鼋蛑据嬝?物產(chǎn)》
可是,在這些羽獵之雄者中最有名氣的卻是有著"萬鷹之神"美稱的"海東青",這是外觀容貌上近似于鷹鶻的一種鷹,又可以稱謂其為俊鳥、俊禽、俊鶻、俊鷹,但人們更習慣性稱呼其為青鶻或海青。
"海東青"在唐朝封建政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稱謂為"決云兒",在宋朝政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稱呼其為"青雞"。
海東青的品級則是按照毛色程度劃分,"純白色為上品,白色有雜色毛次之,灰色又次之",這其中"鷹爪純白色特別為佳",而極具"玉嘴玉爪特點的品種更是稀缺品種"。
"海青,海東俊鶻也,白者尤貴。"《元宮詞百章箋注》
但是,海東青在當代的生物學(xué)種類中究竟是屬于鷹的哪一種,也尚無最終定論。因為,動物學(xué)家們議論紛紛、觀點不一。
觀點一、說海東青的形狀較高又細長,而雙翅張開大致約有一米左右,其渾身羽毛顯露鐵質(zhì)顏色,胸部羽毛又是銀灰色的,所以則認為海東青屬于是"吐鶻鷹"的種類。
觀點二、說海東青學(xué)名稱之為"Haliaeetus albicilla albicil laua" 尾巴的羽毛是純白色的,其頭頸部分的羽毛略顯黃灰色,全身羽毛略有些暗褐色,雙翼展開的長度大約有60厘米左右。
觀點三、說海東青學(xué)名是 Falco peregrinus carius Latham,其雙翼背部呈現(xiàn)青黑色,尾翼羽毛的顏色為黑色,但是尾巴頂端的部位則是白色的,而雄性鳥的雙翼伸開之后長度大約有30厘米左右,雌性鳥的雙翼張開的長度長約有36厘米左右。
值得一說的是,海東青則擁有其它一些鷹種類不具備的特性,那就是:其身材較小、飛得極高,而極度健捷特別,見到其它兇猛的鳥類(鷹隼)則是以雙翼進行搏擊,能捕獲天鵝搏殺野兔,體型較大的則能以力捕捉鹿科動物。
"海東青蒙古名升豁兒,珍禽也。身驅(qū)短小,善擒鵝鶩,尤善擒天鵝、海青、兔、鶻、黃鷹、阿膠、殊角(海象牙)。"《殊域周咨錄.卷二十五》
我們還可以通過元朝人記錄元大都的史籍《析津志輯佚.物產(chǎn)》中了解到,在元代政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元朝人用文字記錄下來對海東青的贊美。
"其于羽獵之時,獨能破駕鵝之長陣,絕雁騖之孤褰,奔眾馬之木魚,流九霄之毛血。云間獻奏,臂上功勛,此則海青之功也。"
所以,在古代歷史時期,在眾多猛禽種類之中,因為海東青雄健兇鷙超群,古人們也因此稱謂其是"羽中之虎"、"飛禽之王"。
"海青羽中虎,燕燕能制之。海青俊禽也,而群燕緣撲之即墜,物受於所制者,無小大也。"《南村輟耕錄.卷九》
那么,海東青產(chǎn)自于哪里呢?
通過查閱史籍了解到,海東青在古代歷史時期,多是產(chǎn)自于今天的黑龍江下游及黑龍嶼地區(qū),正如古籍《東北邊防輯要》所記載"海東青產(chǎn)自于五國之東"也就是"奴兒干海"。
由于,海東青出自于"奴兒干海"也就是今天的鄂霍茨克海以東地區(qū),因而稱謂"海東青"。
海東青,遼東海外隔數(shù)海而至,嘗以八月十五渡海而來者甚眾。古人云:疾如鷂子過新羅是也。努而干田地,是其渡海之第一程也。至則人收之,已不能飛動也。蓋其來饑渴困乏,羽翮不勝其任也。自此然后始及東國?!稓J定日下舊聞考》
除此之外,在古代歷史時期,一直生活在遼陽行省北部深山窮林中的"兀者"部落和生活在黑龍江下游地區(qū)與吾者野人混居在一起的黑水靺鞨族后裔"乞列迷"部落也都盛產(chǎn)猛禽"海東青",而在女真氏族部落(吉林)烏拉生活范圍內(nèi)也盛產(chǎn)一些鷹、鷂、海東青,這其中以寧古塔地區(qū)特別多。
"遼以東皆產(chǎn)鷹,而寧古塔尤多。"《柳邊紀略.卷三》
說道鷹獵,我們必然先要了解一下圍獵??梢哉f,圍獵是古代歷史時期一些游牧民族比較常見的一種生活方式。
元朝是蒙古族開辟的政權(quán),所以在元代建立政權(quán)后,蒙古族還經(jīng)常舉辦有皇親貴族和公子王孫們一起參與的團體圍獵。這種狩獵活動基本是在每年秋季九月起一直延續(xù)到次年的開春之時。
"打獵圍場,自九月起至二月止,凡打獵時,常食所獵之物,則少殺羊。"《黑韃事略》
因為,元代自成吉思汗在一統(tǒng)蒙古諸部落之后就非常注重士兵投入到實際的狩獵活動中來。目的就是為了經(jīng)過狩獵讓元朝士兵掌握弓馬的嫻熟性、磨礪士兵奮勇作戰(zhàn)的一種元氣。
在元代,狩獵也是戎行武將的首要職責,要在狩獵中如何運用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閃擊戰(zhàn)來圍追堵截目標獵物、怎么樣圍殲獵物等做到學(xué)有所用和操練,這也是一名合格戰(zhàn)士所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成吉思汗》
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波斯歷史學(xué)家"志費尼"所著的《世界征服者史》一書中,大意地了解到古代歷史時期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在帶領(lǐng)軍隊狩獵時的情形。
蒙古大軍在狩獵時劃分為左中右三支隊伍向前挺進,蒙古帝國可汗"成吉思汗"則親自帶著后宮的妃嬪們、帶著圍獵部隊所需要的輜重遠遠地跟在大部隊的后面。
圍獵大軍往往耗時60天至90天的周期,才能逐漸構(gòu)成一個圍獵圈子。等到圍獵圈的直徑范圍收攏到十幾公里時,圍獵部隊將繩子銜尾貫串在一起,并在繩索上覆蓋一種毛氈,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野獸逃脫,在從四面包圍堵截在圈子里。
最后,成吉思汗會帶著蒙古王爺、皇室子弟們按照先后順序縱馬在圍獵圈內(nèi)打獵。就這樣連續(xù)不斷地連貫狩獵,一直把狩獵場內(nèi)的各種野獸射殺完畢為終止。
"射獵,凡其主打圍,必大會眾,挑土以為坑,插木以為表,維以毳索,系以氈羽,猶漢兔置之智,綿亙一二百里間。
風飚羽飛,則獸皆驚駭,而不敢奔逸,然后蹙圍攫擊焉。霆見行下韃戶取毛索及氈,亦頗以為苦。
霆沿路所乘鋪馬,大半剪去其鬃。叩之,則曰以為索綱之用。" 《黑韃事略》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了蒙古帝國,登基稱帝。自此以后,元朝世代統(tǒng)治者和皇室一族及蒙古貴族的公子王孫們除了圍場狩獵,還非??釔垡环N"鷹獵"的運動,這其中最具規(guī)模和頗有聲望的就是"飛放"。
"飛放"就是在每年冬春交合之際,元朝執(zhí)政者或皇室貴族,都會縱鷹隼搏擊,舉行的一種游獵活動。
"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游豫之度,謂之飛放。"《元史志.卷第四十九》
海東青"善擒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云際"。天鵝在元朝執(zhí)政時期稱之為"駕鵝",比較大一些的有三五十斤左右,相對小一些的也有二十斤左右,俗稱金冠玉體乾皂靴"。
天鵝,又名駕鵝。大者三五十斤,小者廿余斤。俗稱金冠玉體干皂靴是也。《析津志輯佚》
縱鷹隼捕獵之時稱謂"飛放",這時馴養(yǎng)鷹隼的人通過放飛海東青"能擒獲頭鵝者,可得黃金錠為賞金"。"頭鵝"也就是說是海東青擒獲到的第一只天鵝,"擒首鵝得之,體重超過三十余斤,而且還有能成為御膳之食,才可稱謂'頭'。
"每歲以所養(yǎng)"海青",獲頭名者,賞黃金一錠。頭鵝,即天鵝也。以首得之,且進御膳,故曰"頭"。"《全史宮詞.卷十九元》
元朝大都直轄的大興縣南有湖,每年春季都會有成千上萬只天鵝成群結(jié)伴飛來,往往縱放一只海東青或鴉鶻,就能收獲頗豐,因而每每擒獲后都大擺筵席以示慶賀,一連數(shù)日玩耍之后才返回。
元代在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曾在北京通州永定河、潞河交匯之地的張家灣柳林海子建有柳林行宮(張家灣鎮(zhèn)牛堡屯),這也是通州在古代歷史時期最早形成的一座皇家狩獵園林。
同時忽必烈還定了一種規(guī)矩,那就是于每年的五月份在哈喇木倫地區(qū)舉行官方的放飛活動。
"每歲,大興縣管南柳中飛放之所?!?… 天鵝來千萬為羣。俟大駕飛放海青、鴉鶻,所獲甚厚。乃大張筵會以為慶也,必數(shù)宿而返。"《欽定日下舊聞考》
海東青的放飛活動具有一種官方的背書,所以在元朝時期也算是一種非常隆重而盛大的禮儀活動和休假模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也古代文人雅士詩詞中的一個不可失去的熱點和素材。
天鵝頸瘦身重肥,夜宿官蕩群成圍。
蘆根啑啑水蒲滑,翅足蹩曳難輕飛。
參差旋地數(shù)百尺,宛轉(zhuǎn)培風借雙翮。
翻身入云高帖天,下陋蓬蒿去無跡。
五坊手擎海東青,側(cè)眼光透瑤臺層。
解絳脫帽窮碧落,以掌疾摑東西傾。
離披交旋百尋袞,蒼鷹助擊隨勢遠。
初如風輪舞長竿,末若銀毬下平坂。
蓬頭喘息來獻官,天顏一笑催傳餐。
不如家雞柵中生死守,免使羽林春秋水邊走?!肚迦菥邮考?/strong>
這是元代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袁桷所著的詩詞"天鵝曲",通過這篇詩詞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觸到元朝放飛時的一種景象。
"《灤京雜詠》唱到:
為愛琵琶調(diào)有情,月高不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注:海青拏天鵝,新聲也。"《遼金元宮詞.補遺》
這就說明,元朝時期的放飛活動不但撰寫有詩詞,還被藝人編成了大眾熟知的曲子。
元朝時期,關(guān)于把海東青捕獵天鵝時那雄健身姿描繪成詩詞佳句的文章比比皆是。趙劉果兒列舉一二:
《析津志輯佚.劉靜軒》題曰海青詩云:
皂雕赤鷂世紛紛,羽翮何如白錦文。東海飛來一點雪,西風透入萬重云。老拳獨擊頭鴉腦,俊目仍看狡兔羣。玉食所需誰可得,夜來丹詔賜元勛。
《析津志輯佚.劉靜軒》
扶余玉瓜舊曾聞,青鳥猶沾海氣吞。海上風標有如此,眼中神俊更憐君。平蕪未灑頭鵝血,春水唯開獵騎門。過眼昏鴉莫回首,霜拳高興在層云。
《析津志輯佚.大學(xué)士陳熙山》
怒挾天風海外來,修翎如劍斫云開。
翻身陟上千尋起,得雋雄攀一點回。
由于海東青兇悍俊健,母產(chǎn)地又比較遠,俘獲之實屬非常不易。所以元朝貴族們對海東青倍加珍愛。
"夫事鷹鷂之謹細養(yǎng)護過于子之養(yǎng)父母也。"《析津志輯佚》
舉例說明,海東青的日常照料豢養(yǎng)的程度可以是:
"論其貴重,常以玉山為之立,欲其爪冷,庶幾無病。
寒冬臘月則是用金繡擬香墩與之立,夜則少令其睡。
其替毛,觀其糞條,揣其肥瘠,進食而加減之。
二替者則又有其說也,按食之際加藥食次第焉"?!段鼋蛑据嬝?
再說飼養(yǎng)海東青的鳥具也是十分考究:
"其首籠帽,多奇巧金繡,以小紅纓、馬尾為束緊之制。爪腳上有金環(huán)束之,系以軟紅皮系之,弗以紅條,皆革也。"《析津志輯佚》
海東青物以稀為貴,所以元朝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們視海東青為"瑞獸珍禽"獎賞有功之臣。
忽必烈就曾將海東青恩賜給早些年擁戴鐵木真為蒙古部落領(lǐng)導(dǎo)人的蒙古八鄰部族兀孫的女兒,也就是第二斡兒朵之首,后宮地位僅略次于大皇后孛兒帖的忽蘭之子天德于思。
"子天德于思,穎悟過人,世祖聞其賢,令襲父爵,養(yǎng)母完顏氏以孝聞。
自中山北來,適有邊釁,天德于思督造兵甲,撫循其民,無有寧息,形容盡瘁。
帝聞而嘉之,賜馴豹、名鷹,使得縱獵禁地,當時眷顧最號優(yōu)渥。"《元史.卷一百二十四》
元朝在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就是惠宗"孛兒只斤"執(zhí)政時期也曾賞賜過海東青。
"詔知嶺北行樞密院事奈曼臺襲國王,授以金印。繼又以安邊睦鄰之功,賜珠絡(luò)半臂并海東名鷹、西域文豹,國制以此為極恩云?!独m(xù)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七》
海東青如此珍貴,是誰擒獲的呢?誰負責飼養(yǎng)呢?
文章敘述到這里,我們有接著了解一個非常特別的機構(gòu)"昔寶赤"也稱謂"昔博赤"。
"昔寶赤"蒙古語翻譯過來就是"鷹人"的意思。蒙古貴族、元朝皇室都紛紛置設(shè)有捕獲海東青的鷹房,這是一個專人負責的部門,主要肩負著飼養(yǎng)海東青等一類的獵鷹,其主要用途就是狩獵,而這個組織負責飼養(yǎng)鷹的人也就稱之為"昔寶赤"。其不光是養(yǎng)鷹者,也是捕獲海東青的獵人。
"昔寶赤,鷹房之執(zhí)役者。"《遼金元宮詞》
根據(jù)《新元史.卷一百一》記載:公元1235年開始,忽必烈時代對這項制度略加調(diào)整,遂變更"永為定制"。
"打捕鷹房戶,多取移居、放良及漏籍、孛蘭奚、還俗僧過,及招收亡宋舊役等戶充之。
其差發(fā),除納地稅、商稅,依例出軍等六色宣課外,并免其雜泛差役。
自太宗八年,抄籍分屬御位下及諸王公主駙馬各投下。
世祖時,行尚書省重定其籍,永為定制焉。
凡捕獵,自正月初一日始至七月二十八日,除毒禽、猛獸外,禽獸孕卵者不得捕打,禁捕野豬、鹿、免,違者罪之。詐稱打捕戶捕獵者,罪之。"
通過這段史籍記載,我們可以大致定論。元朝時期的打捕鷹房人戶多以析居戶(分家戶)、放良戶(赦免的奴隸戶)及漏籍戶(黑戶)、闌遺戶(無人認領(lǐng)的流浪者)、一些僧尼因為破戒而還俗者、還有逃避丁役的流氓地痞、以及招募宋朝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差役戶等從事這項工作。鷹房人戶也就是說除了上繳田地稅、商業(yè)稅賦,依例服兵役等六色宣課之外,免除其它的各項雜役"。
(漏籍戶,是元朝統(tǒng)治時期戶籍種類的一種。公元1260年(中統(tǒng)元年)于燕京、益都濟南、河南、北京、平陽太原、真定、東平、大名彰德、西京、京兆等地設(shè)立了十路宣撫司,管理各路轄區(qū)內(nèi)的軍民事務(wù)。
又擬定了戶籍科差制度,把元朝執(zhí)政下的全部人戶劃分為元管戶、納參戶、漏籍戶、協(xié)濟戶(承擔全部賦稅的人戶稱謂全科戶)等。
漏籍戶就是說一直以來尚未登記戶籍的人戶,這類籍戶則需要重新編籍造冊,補交丁稅。)
"中統(tǒng)元年,立十路宣撫司,定戶籍科差條例。然其戶大抵不一,有元管戶、交參戶、漏籍戶、協(xié)濟戶。"《元史志.食貨一》
元朝時期上至皇室下至蒙古族諸多親王府皆設(shè)有"昔寶赤"。而每一個鷹房的職責是,每年按照季節(jié)繳納貢品。
"使之致鮮食以薦宗廟,供天庖,而齒革羽毛,又皆足以備用,此殆不可闕焉者也。"《五禮通考》
獵鷹戶上繳的貢品不同,所以供給的單位也不同。比如說雁、鴇鶉則供給宣徽院生料庫(負責郊祀、朝會、宴享),鳥翎等供給武備監(jiān)(武備寺),鮮活的大雁、野雞鴨等供給太廟神廚局(宋稱太廟什物庫),貉皮供給利用監(jiān)(前置為資用庫),鷹隼獵戶進貢的鷹、雉雞尾則供給光天殿、大明殿及神御殿(也稱影堂,就是懸掛先人遺像的家廟)。
"升武備監(jiān)為武備寺。"《元史.本紀第十三》
元朝為了妥善經(jīng)管諸地的鷹房戶,特意在綾錦總庫(后改為供用庫)設(shè)立了一個專門管理打獵戶部門,總共管理諸色人匠打捕等一萬三千多戶,同時掌管"歲辦稅糧皮貨,采捕野物、鷹鷂,以供內(nèi)府的職責。"
"管領(lǐng)諸路打捕鷹房納綿等戶總管府。"《元史志.百官五》
海東青多自盛產(chǎn)于元代遼陽行省轄區(qū)內(nèi),是一種為元朝皇室和蒙古王公貴族們狩獵時使用的特供之物。
(遼陽行省,元朝時十一個行省之一。治理遼陽地區(qū),統(tǒng)轄遼東、遼西等九路一府,行省的范圍涵蓋當下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三省全境、還有內(nèi)蒙古的部分轄境與黑龍江北部、烏蘇里江往東的部分轄區(qū)。)
海東青擒獲的渠道基本有如下幾種:
渠道之一、作為元代的貢賦,由海東青盛產(chǎn)地區(qū)的民眾按照年份捕獲貢納。比如說,遼陽路的女直哈里賓、吾者野人、水達達部每年都有進貢海東青的任務(wù)。
"俊禽海東青由海外飛來,至奴兒干,土人羅之以為貢。"《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八》
渠道之二、元朝的統(tǒng)治者、皇室王公、蒙古貴族們在每年的特定季節(jié)都會調(diào)遣非常專業(yè)的獵鷹人前往遼陽行省轄境內(nèi)捕捉海東青。
"諸王、駙馬往遼東捕海東鶻者。"《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五》
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時期,元朝政權(quán)皇室委派或王公貴族等各階層入住在遼陽行省境內(nèi)抓捕海東青的獵人眾多,驛站時常是人滿為患。
"常乘驛馬五百不敷。"《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六》
由于這些捕鷹人數(shù)量層次參差不齊,在閑暇之余又經(jīng)常騷擾民眾,發(fā)生一些惡性的打砸搶事件,以致曾發(fā)生骨嵬族(庫頁島)虜掠打鷹獵人的事件。
(骨嵬族,庫頁一作窟說、庫葉、庫野。今天的黑龍江口外。唐代為黑水靺鞨之窟說部所居,屬黑水都督府所轄。元稱骨嵬,屬水達達路。明稱苦兀,永樂時在西北部設(shè)囊哈爾衛(wèi),正統(tǒng)后在中部設(shè)波羅河衛(wèi),屬奴兒干都司管轄。)
渠道之三、指定遼陽行省治所官方捕鷹納貢。遼陽行省轄區(qū)西部地區(qū)是隸屬于元朝中央政權(quán)或蒙古王公貴族捕獵專業(yè)戶區(qū)域。
公元1330年(至順元年),時任元代中書右丞相的伯顏命興中州達魯花赤也先選收鷹犬,派人事先進入山谷之中找尋雛鷹鷂的窩,然后裝在雕籠之中,長途奔襲京都納貢。
"鈞諭即入山谷間,搜尋窩雛鷹鷂,兩年之間所得白鹿各一,雕籠盛之,遠貢京畿。"《塔子溝紀略卷十一》
渠道之四、奴兒干地區(qū)流放的人為豁免罪責而捕獲繳納。根元朝時期的律法規(guī)定:
"有制,犯遠流者至奴兒干而能獲海青者,即動公文傳驲而歸,其罪贖矣。"《析津志輯佚》
渠道之五、民間普通的獵戶,捕獲海東青之后販賣。如渤海人攸哈剌拔都以"善射"著稱,蒙古軍隊進入遼東地區(qū)后,他即在大寧地區(qū)高州帶"射獵以食"。
綜上所述,元朝的皇室貴族和蒙古王爺們?yōu)榱藵M足一己之私,持續(xù)地搜刮捕獲海東青,逐漸變成了遼陽行省地區(qū)的一項十分沉重的負擔。
因為,海東青在捕獲之后需要動用數(shù)量龐大的驛站馬匹護送捕鷹獵人和鷹鶻。所以,就導(dǎo)致了行省內(nèi)諸路驛站馬匹大批死亡,由于驛站戶沒有實力賠償。
公元1304年(大德八年)迫于民心之疾苦,元朝最高政權(quán)詔令各皇室成員及王公貴族們前往遼陽行省捕鷹者,不得入住驛站,不能使用驛站馬匹。
"諸王、駙馬往遼東捕海東鶻者,毋給驛。《續(xù)通志卷六十二》
但是,一紙空文非但禁而不止。因為,行省驛站配額的馬匹僅有五百匹,每年光是負責給元代皇室統(tǒng)治者護送海東青所需要的驛馬都遠遠不夠。
所以,元代的管理部門"中書省"就幾度申請征用民間的馬匹來擴充驛站的不足。可是,元代的上級部門依然堅持己見"以各驛馬陸續(xù)而進"。
"進海東青鶻者,常乘驛馬五百不敷,應(yīng)重括民間車馬。"《續(xù)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六》
就是在這一樣一種環(huán)境下,生活在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各民族部落不堪忍受每年定時繳納鷹鷂的負擔,以至于紛紛揭竿而起對抗元朝政權(quán)。
"夏四月壬子,遼陽為捕海東青煩擾,吾者野人及水達達皆叛。"《元史本紀.順帝四》
劉原一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