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不去輔導班,帶你一起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瀾陵陶笛昨天你知道非物質物化遺產嗎?你有聽過他們的故事嗎?你有近距離感受過非遺嗎?(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身處9年義務教育的我們(每一個小朋友哦~)不應該僅僅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或者各種奧數、英語補習
今天不去輔導班,帶你一起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
瀾陵陶笛 昨天
你知道非物質物化遺產嗎?
你有聽過他們的故事嗎?
你有近距離感受過非遺嗎?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身處9年義務教育的我們(每一個小朋友哦~)
不應該僅僅學習課本上的知識
或者各種奧數、英語補習班
而更應該多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
用歷史、文化來拓展我們的視野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剪紙、陶笛、扎染、中藥香囊、皮影戲、糖畫。
所有介紹的內容都來源于蘭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同時,我們也安排了非遺老師帶大家免費游覽蘭陵非遺展廳。
展廳地址:臨沂農展館(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南門)
入館時間:上午8點—12點,下午1點—5點,全年無休。
01
蘭陵縣非遺基地介紹
蘭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位于蘭陵縣臨沂農展館一樓,傳習基地按照“傳承歷史文化,保護文化遺產,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園”的原則,著力把蘭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打造成“文化內涵豐富,體驗環境優美”的傳習基地。
基地以保護、展示、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理念,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演藝、制作和經營,聯合研學交流為核心內容并與旅游業相融合的復合型文化項目。
02
剪紙
> 剪紙是中國民間手工藝術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
> 你看啊,過年的時候或者有哥哥姐姐結婚的時候,我們都能在窗戶上看到各式各樣的剪紙。小動物、花花草草、文字類的應有盡有。
· 剪紙有很多分類,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手法不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以下哦~尤其女孩子喲,看一看心靈手巧的你,能剪出什么樣的剪紙呢!
03
陶笛
> 陶笛乃是世界樂器,各國各地域都或長或短有過陶器時代,都曾各自有過、或相互借鑒改革研發陶制笛子的記錄。
> 而中國陶笛,目前可追溯至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哨,距今已6000多年歷史,是中國陶笛的鼻祖。
> 我知道有許多同學很喜歡音樂,喜歡玩一些樂器。雖然現在吉他、架子鼓等一些樂器很受大家歡迎,但多嘗試一些新的事物,對自己來說也是非常好的。
· 而且陶笛的音色非常優美,價格低,簡單易學,即使沒有音樂基礎的人,依照相應的陶笛曲譜,經過短時間練習,也能吹出令人滿意的曲子。
04
扎染
> 同學們對扎染可能還不是很熟悉,它起源于黃河流域,是漢族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
>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各式圖案。
· 扎染和剪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學習它們可能不會立竿見影看到影響,但它們會潛移默化的感染到每一位同學。
05
中藥香囊
> 有沒有同學出去旅游的時候,看到景區會賣各種各樣的香囊???告訴我,你有沒有買過呢?
> 民間曾經有個“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尤其是香囊中放著對應的中藥。
· 如果我學會了如何做香囊,那在爸爸媽媽過生日的時候,就可以為他們制作這樣的生日禮物。
· 也可以為爺爺奶奶做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平安符!
06
皮影戲
>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
· 如果你沒有親手感受過皮影戲的魅力,一定要去嘗試一次,看著一個個小人在自己手里活靈活現,那種快樂、成就感不是動畫片能媲美的。
07
糖畫
> 糖畫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制作的,一個勺、一碗糖水,通過制作者的手,一筆一劃的在案板上展現出一個生動的形象,或馬、或龍,栩栩如生。
> 話說,有同學過年有在街上看到過糖畫的嗎?
· 現在同學們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好,糖果可能吃的都膩了,但是自己親手用糖畫出的栩栩如生的小動物,恐怕是沒有過吧!
如果你想現場體驗以上非遺項目,或者觀看一些非遺表演(打碗歌表演、陶笛演奏、魔術表演、武術表演),可以咨詢添加下面兩位老師微信,進行咨詢哦~
王老師17662851468
胡老師13355023588
當然,也可以購買價值99元的非遺套餐一
在這個套餐里,你可以體驗:
1、陶笛+剪紙全部內容
2、打碗歌表演
3、陶笛手繪體驗
4、陶笛演奏入門學習(5分鐘學會)
5、剪紙體驗學習制作
6、魔術三仙歸洞表演(可現場學習體驗)
7、中華武術表演(可現場學習體驗)
也是添加上面兩位老師微信,咨詢購買哦~
注意:
1.一張票可以兩個人一起體驗,一個大人攜帶一個兒童或者兩個大人都可以。但是體驗產品只有一個陶笛和一副剪紙,需要合作完成。
2.團體票請提前預約,按時到場。
丁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