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文醫學指導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放射科主任周智洋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李初俊腸鏡檢查作為炎癥性腸病、腸癌等許多腸道疾病診斷的金標準,雖然其設備和技術與過去相比都提升不少,但仍然是一種“侵入式”的檢查手段。但不少人一聽到自
本文醫學指導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放射科主任 周智洋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 李初俊
腸鏡檢查作為炎癥性腸病、腸癌等許多腸道疾病診斷的金標準,雖然其設備和技術與過去相比都提升不少,但仍然是一種“侵入式”的檢查手段。
但不少人一聽到自己需要接受腸鏡檢查,內心首先是拒絕的。
那么除了腸鏡檢查,有沒有既能檢查腸道又無須經歷痛苦的選擇呢?
專家說,肯定是有的!以下三種檢查,為不想被“腸鏡”的你,提供了多一個選擇。
一起來看看吧!
“鋇劑”
排便困難的人可考慮為“糞便”拍照
具體操作:排便造影就是將鋇劑模擬糞便灌入直腸內,通過X線透視觀察鋇劑排出(模擬排便)過程中肛門和直腸的功能變化。
目的在于診斷和鑒別診斷,以分出便秘是功能性的還是由于肛門、直腸和骨盆底部的器質性疾病所致。做排糞造影時,檢查醫生會讓病人取左側臥位,露出肛門。
排便造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肛門插入一條小管子,通過管子將鋇劑(造影劑)灌入腸道,通俗點說,就是“人工制造糞便”;第二個階段就是通過X線透視觀察患者直腸排泄糞便的情況。
簡單的理解,就是要看患者“排便”,即觀察便便怎么排出體外。俗稱四個動作,即“忍大便、用力排便、輕輕排便、靜坐放松”。
適用人群:老人、女性、便秘癥候群
效果:能直觀地看出造成排便困難的原因。
優點:普遍性、無痛、方便、時間短。
缺點:存在一定的輻射
磁共振(MRI)
層層清晰成像,揪出腸道致病
具體操作: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現象所產生的信號而重建圖像的成像技術,因此,也稱自旋體層成像、核磁共振CT。
患者只需進入一個檢查室,躺在機器上,機器便能在檢查醫生的操作下,針對患病部位進行檢查。患者一直保持平靜狀態,身體放松即可。
適用人群:老人、便秘癥候群
優點:無輻射、無創性,更專業;還可看到其他器官的病癥。
禁忌人群:體內帶有金屬物品,如支架、環等的人;患有幽閉恐懼癥的人。
膠囊內鏡
一個帶攝像頭的小“膠囊”,窺探細長小腸的每個角落
具體操作:患者體外帶有一個記錄儀,把膠囊內鏡吞入即可。膠囊內鏡里裝配有一個一次性的微小攝像機,能夠對標準內鏡無法到達的小腸部分進行檢查,以診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者其他異常。
視頻資料被傳輸和儲存在一個數據記錄儀內,該記錄儀佩戴在腰帶上。之后,資料被下載到工作站的計算機中,供醫師分析。在檢查結束后,膠囊會隨排泄物自行排出。
適用人群:高度懷疑小腸病變的患者
優點:膠囊可操控,無痛,無不適,除了能看到小腸,還能觀察到全消化道的情況。
注意事項:膠囊在兩三天內一般會隨糞便排出,若不能,或是腸道內有病變,膠囊卡在病變處。
讀到這里,還沒結束!
敲黑板,重點提示來了!
李初俊在最后強調,若在檢查結果顯示為腸道有出血、息肉、病變的情況時,還是建議再次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腸道疾病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對癥治療。
文/健康參考全媒體記者 朱志安
通訊員/簡文楊
圖/來源網絡
編輯/朱志安
李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