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膝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中,經常會提到關節鏡微創手術,捉拿“關節鼠”尤其在行。但又有人說,關節鏡不適合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的治療,不建議膝關節退行性疾病患者使用,這是怎么回事呢?什么是關節鏡微創手術?關節鏡手術是一種診斷和治療關節問題的新技術。關
在膝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中,經常會提到關節鏡微創手術,捉拿“關節鼠”尤其在行。但又有人說,關節鏡不適合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的治療,不建議膝關節退行性疾病患者使用,這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關節鏡微創手術?
關節鏡手術是一種診斷和治療關節問題的新技術。關節鏡結構精致,鏡頭直徑約3.5毫米,醫生可以通過一個小切口(約0.5厘米),將連接于光纖攝像機的關節鏡插入關節中,無需大切口,就可以通過高清視頻監視器看到關節內部的情況,還可以通過相應的手術器械來修復各種損傷。
關節鏡手術因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關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像膝關節軟骨、半月板、韌帶的損傷以及各種滑膜炎,都可以通過關節鏡來治療。
關節鏡治療對膝骨關節炎有何作用?
在《骨關節診療指南(2018)》推薦的手術治療方法中,與關節鏡有關的有兩種,一種是關節軟骨修復術,一種是關節鏡下清理術,我們分別來看。
01 / 關節軟骨修復術
關節軟骨修復術,是采用組織工程及外科手段修復關節表明損傷的透明軟骨的治療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軟骨清理成形、軟骨下骨微骨折、自體或異體骨軟骨移植和軟骨細胞移植,因為需要在關節鏡下完成修復,所以也屬于關節鏡手術。
這幾種關節鏡手術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有用嗎?有用,但是有限制!第一,不是所有膝骨關節炎患者都適合使用。《骨關節炎治療指南(2018)》指出:關節軟骨修復術主要適用于年輕、活動量大、單處小面積負重區軟骨缺損,對退行性關節炎的老年患者、多處損傷、激素引起壞死等效果較差。所以,能不能使用軟骨修復術,要綜合患者年齡、軟骨損傷情況等多種因素來看,對于老年患者及中晚期患者可能并不適用。
其次,像通過微骨折技術修復出來的關節軟骨,實際上是纖維軟骨而不是透明軟骨,雖然在外觀和組織特征上接近透明軟骨,但實際上與透明軟骨還是存在差距,即使通過手術,患者仍然要堅持相應的保守治療。
02 / 關節鏡下清理術
在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眾多關節鏡手術中,游離體摘除術是效果最為顯著的,這屬于關節鏡下清理術中的一種。
我們知道,膝骨關節炎起始于關節軟骨的老化與磨損,繼而才會引發骨質增生與滑膜炎癥。軟骨遭受損傷后,磨損脫落的軟骨碎屑就可形成游離體,小如米粒,大如鴿蛋,少則一枚,多則十數枚。這些軟骨碎屑充斥在關節腔內,隨著膝關節的活動擠壓不斷游走,所以被稱為“關節鼠”。
軟骨碎屑可引發滑膜炎癥,進而導致滑膜組織增生肥厚,可引起膝關節絞鎖疼痛等癥狀。關節軟骨損傷的部位大多還伴有半月板磨損,半月板損傷的程度與軟骨損傷的程度成正比,半月板變毛糙、纖維增生,乃至缺損不齊,半月板碎片也是另一種游離體。
關節鏡下清理術內容包括不斷地大量沖洗、去除增生的滑膜以及骨贅、去除多余的脂肪組織、修整關節面、修復半月板、去除游離體等,解決患者存在游離體、半月板撕裂移位、骸骨軌跡不良、滑膜病變、軟骨面不適合等問題。
盡管關節鏡下清理術有諸多作用,但作用效果卻存在爭議,普遍認為,關節鏡下清理術能減輕部分早、中期患者的癥狀,但也有研究認為,通過保守治療同樣可以達到相當的遠期效果,只不過保守治療需要患者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耐性,對患者的自律性要求較高,但關節鏡下清理術盡管是微創手術,必然也存在相應的風險。所以,綜合起來這種治療方法不推薦骨關節炎患者常規使用,年輕的早中期患者,如果存在積液、半月板或韌帶損傷、有明顯的游離體或滑膜增生存在,可選擇性使用。
關節鏡手術的禁忌證與術后6大護理要點
作為一種微創手術,關節鏡手術的禁忌證相對較少,但并非沒有,所以患者務必要在正規的醫院接受治療,通過全面的術前檢查排除禁忌證后才能手術,以免引發嚴重不良反應。
絕對禁忌證
相對禁忌癥
患者應在醫生做好全面評估后才能采取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前后要嚴格遵照醫囑做好相應的準備、護理和恢復工作。我們今天要講的術后六大護理要點,主要是針對患者出院回家后,自己在家里應該完成的內容。
總結一下,無論哪一種關節鏡手術,都不應該作為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常規手段,即使是微創手術,也仍然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患者如果能夠通過保守治療來控制癥狀與病情,那自然比手術更好。并且,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關節鏡手術,都有其局限性,并不適用于所有膝骨關節炎患者,患者在選擇手術前要和醫生充分溝通,不要盲目進行。
李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