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接下來,我會用系列專欄來分享,18世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讓·雅克·盧梭的哲學思想。
盧梭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他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這是盧梭在他的名著《社會契約論》的開篇第一句話,為什么人生而自由,什么又是我們的枷鎖呢?要了解盧梭的思想,就要了解盧梭所處的時代背景。盧梭出生在法國大革命前夕,他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也是啟蒙運動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啟蒙運動是發生在歐洲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在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之一。這次思想運動,有兩位代表人物,一位是盧梭,一位是伏爾泰,這次思想運動宣揚是主題是:自由、民主和平等。但盧梭和伏爾泰對自由和平等的推崇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的。
簡單來說,伏爾泰推崇和贊譽人類文明的進步,尤其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科學進步,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所帶來的文藝繁榮,伏爾泰認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給社會大眾帶來了福祉,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相反,盧梭則極力批判人類文明的進步,尤其是深深地懷疑,科學和藝術的進步,造成了人類無盡的痛苦,導致了人類文明的墮落。尤其是社會私有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不平等的根源。當然,盧梭的思想和主流的價值觀和思想潮流是背道而馳的,因此也遭遇了各種排擠和打擊,自己命運也非常的坎坷,但是盧梭的思想并不是異想天開,這和盧梭一生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在全面介紹盧梭的思想之前,我們還是照例來簡要介紹一下盧梭的一生。
盧梭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內瓦,父親是一位鐘表匠,而母親是教父的女兒,本來家境還不錯的,但是盧梭的母親因為難產,生下盧梭就去世了,幼年喪母的盧梭和父親相依為命,但10歲的時候,父親因為醉酒和別人打架,把人打成重傷,獨自匆匆忙忙地逃走了,留下了盧梭成為了一個孤兒,寄宿在舅舅家里。但好在盧梭天生聰明,從小喜歡讀書求知,7歲的時候就讀完母親留下來的小說,10歲的時候就已經博覽群書,盧梭為了求生,決定去學一門手藝,但是盧梭生性自由,無法忍受師傅們對他的打罵和虐待,有一天盧梭到郊外游玩,回來的時候城門關了,回不了家的盧梭,索性離開了日內瓦開始了流浪生活。
盧梭在意大利流浪期間,為了填飽肚子,甚至放棄了之前的信仰,他從一名新教徒改為了信奉天主教,但在教會收容所的生活并不如意,從收容所出來之后,盧梭被法國的貴婦人華倫夫人收留做跟班,盧梭當時年僅16歲,而華倫夫人是一位28歲的漂亮少婦,后來華倫夫人成了盧梭惟一的親人,盧梭的大部分青年時期基本上也是跟華倫夫人度過的,可能是因為從小缺少母愛,盧梭一開始視華倫夫人為母親,后來他們又發展成為情人關系,這里八卦就不講了。
不過在此期間,盧梭走遍了法國鄉間,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大自然,到處收集標本,雖然這個時候盧梭已經衣食無憂,還憑借著華倫夫人的關系,經常和上流社會的人混在一起,但是盧梭也因此見證了社會的陰暗面,他親眼看到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的劇烈分化,看到了貧富差距導致的“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悲劇,也看到了教士們打著宗教的幌子,對貧困老百姓進行強取豪奪的惡行,在見證了一幕幕社會陰暗面之后,盧梭開始懷疑,社會的所謂文明進步,科技發展,是否真的可以給人們帶來了真正的福祉。
盧梭一生的改變來自一個人,那就是狄德羅,狄德羅比盧梭小一歲,在盧梭還默默無聞的時候,已經是法國非常有名的啟蒙思想家,1749年狄德羅正在編寫百科全書,他經過熟人介紹認識了盧梭,兩人一見如故,但后來因為狄德羅觸怒的教會被關在監獄,期間盧梭天天去監獄探監,有一天,盧梭在去監獄的路上,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了第戎科學院的一個征文,盧梭寫了第一篇投稿文章,題目是《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使風俗日趨純樸》,盧梭的結論當時是否定的。
這篇論文中,盧梭言辭激烈地批判了,人類社會走向墮落的根源,正是科學和藝術,與生產勞動的二元化日益加深。科學和藝術的虛假繁榮淪為上層精英的游戲,而與從事生產勞動的大眾并沒有得到任何福祉。科學和藝術的發展脫離了老百姓的日常生產,不但沒有使風俗純樸,相反讓社會風俗日趨墮落,人性也全面異化。這篇反主流的文章,雖然讓盧梭一夜成名,但也讓盧梭成為了眾矢之的。初出茅廬的盧梭面對猛烈的攻擊并沒有太在意。
直到1753年,第戎科學院再次進行了有獎征文,題目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因。這次征文造就了盧梭的那篇著名的文章《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后來被發表成為一本書。盧梭在文章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起因是私有制的產生,在文中,盧梭尖銳地指出:誰第一個在一塊土地上豎起一塊牌子說:“這是我的”,而周圍那些天真單純的人居然相信他的話,這個人就是文明社會的創始者。而這也是人類不平等的開始。當然,盧梭這種反主流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官方認可,這篇文章也沒有獲獎。
但盧梭并沒有因此停止思考,在1762年,時隔近10年之后,盧梭出版了他的名著《社會契約論》,在書里面,盧梭依然為生存在社會底層的普遍民眾吶喊,提出了平等自由的口號,并且主張推翻君主專制,避免特權和奴役對民眾的傷害,主張建立以契約為基礎的共和國,才是人類發展的必經之路,契約社會作為民主社會的實體,它核心理念是:所有勞動者的平等。
《社會契約論》是18世紀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核心思想和精神被寫入了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但盧梭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遭受了巨大的壓力,他的書被統治階級打壓,燒毀,自己也被逮捕,1762年盧梭再次發表名著《愛彌兒》這本書表面上是談對教育的看法,實際上是通過愛彌兒發表了反封建、反宗教的強烈情緒,而最終盧梭的著作引起了法國統治階級的震怒,他為了躲避迫害,再次開始了流亡生活。
在經歷了長期了流亡生活后,盧梭晚年開始反思自己的一生,并寫下了名著《懺悔錄》,成為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但盧梭的晚年生活非常孤獨和不幸,1778年,一代思想巨匠,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盧梭在悲憤中黯然離世。但和很多思想家一樣,他們的思想超越了時代,但是也最終被時代認可,盧梭去世后11年,也就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君主制王朝最終土崩瓦解,貴族和特權被平等和民權取而代之。法國大革命之后,法國人們為盧梭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并把他安葬在伏爾泰的旁邊。
回顧盧梭的一生,出生喪母,少年成為了孤兒,長期生活中饑寒交迫的社會最底層,做過學徒、仆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后來因為其思想成名,但因為樹敵太多,受盡迫害,一生顛沛流離,晚年更是在悲憤中離世。但盧梭思想堅韌,不屈服于當時的權貴和特權階級,一生為普遍民眾吶喊,其思想也深刻影響了西方世界,成為了18世紀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之一。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后面我將繼續分享更多,盧梭的哲學思想,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