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彭慶陽/文
謝安(320-385),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安石。謝安年輕時儒雅風流,四十歲以前基本上是隱居會稽東山,出則又悠游山水,入則吟詠屬文。其間朝廷多次征召,均被其回絕。東晉升平四年(360),謝安離開東山,受征為征西大將軍恒溫府司馬,由此也留下了“東山再起”的典故。恒溫卒后,謝安屢建功勛,特別是淝水之戰的勝利,挽救了東晉,也使謝氏在東晉后期成為高門顯族。
東晉廢帝太和元年(366),謝安繼弟謝萬之后官為吳興郡太守,也是謝氏家族第二任吳興郡太守。此時的謝安四十有余,博學多識,思想成熟,他以從兄謝尚為楷模,借鑒謝萬的慘痛教訓,確立以“鎮以和靖”為執政宗旨。治郡臨事,“和”字為先,以“靖”求和,力求營造寬綏安寧的生存環境,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把吳興郡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不僅贏得了時人的稱譽,更贏得了后人的尊敬,“去后為人所思”。謝安任上所做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主持修筑城西官塘,沿太湖開鑿烏程縣至長興縣的塘港并筑石砌岸,民獲其利,譽稱“謝公塘”。唐大歷二年(767)湖州刺史裴清曾撰《謝公碑》記,由僧道詵書,立于長興縣謝公鄉。另有《謝太傅塘碑》,舊亦在謝公鄉,唐天寶中盜起,碑刻不存。宋嘉泰《吳興志》卷18《碑碣》載:“《晉謝太傅塘碑》……刺史顏真卿取舊史遺文刊石而書其陰,今碑尚在墨妙亭。”后顏碑亦佚,僅有碑陰收于《顏魯公集》:
太保謝公,東晉咸和中以吳興山水清遠,求典此郡。郡西至長城縣通水陸,今尚稱謝公塘。及遷去,郡□人用懷思□,刻石紀功焉……
這也是現存關于謝安所開郡西謝公塘唯一的史料。
陳郡謝氏家族十二世人物,在六朝各郡做太守的達 30 人之多。其中前后有謝萬、謝安、謝邈、謝琰、謝瞻、謝述、謝胐、謝瀹、謝覽五代九人出任吳興郡太守,足見魏晉時期的吳興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吳興郡太守也就成了重要的官職,也是世家大族升官的途徑之一。
在浙江湖州市長興縣西南處有一個以“林駐鎮、水伴城”為特色的鄉鎮——林城鎮,這里歷史悠久、風景秀美、民風淳樸。“江左風流宰相”謝安的墓葬就在其境內的太傅村三鴉岡(古山名)。唐湖州刺史顏真卿《石柱記》載:“長城縣有謝安墓”,“長城”是長興在五代以前的舊稱。關于謝安墓的具體位置,《太平寰宇記》卷九四記載得更清楚:“三鴉岡,在縣南六十里。上有晉太傅謝安墓。”
謝安死后初葬建康(南京)梅嶺,為何遷葬至長興呢?唐湖州刺史張文規在《吳興雜錄》中有詳細說明:“初,(謝)安葬健康梅山,陳始興叔陵發其冢,裔孫夷吾為長城令,徙于縣南三鶴岡,立廟祀焉。”晉太元九年(384),由于淝水之戰的勝利,謝安以總統諸軍之功進拜太保。后因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政而受排擠,謝安出鎮廣陵(今江蘇揚州),不久回京病死。因為謝安生前是朝中首輔,孝武帝司馬曜賜了一副上好的大棺材,并在梅嶺選了一塊風水寶地為其下葬。后經宋、齊、梁、陳到陳太建十一年(579),陳宣帝陳頊的二兒子、始興王陳叔陵為葬生母彭氏,就發掘謝安墓,棄其柩。《陳書?始興王叔陵傳》有載:“晉世王公貴人,多葬梅嶺,及彭(叔陵生母)卒,叔陵啟求于梅嶺葬之,乃發故太傅謝安舊墓,棄去安柩,以葬其母。”時任長興縣令的謝安九世孫謝貞,面對陳叔陵的淫威,雖心有怨言,卻也奈何不得,而將謝安柩遷葬至長興三鴉岡,保存至今。
在宋代至清代的湖州方志中,都有謝安墓從南京遷葬湖州長興的記載,另有大量文字描述歷代官員祭拜謝安及謝安墓的修繕。北宋康定元年(1040),湖州知府根據方志記載對謝安墓進行了考證,重修墓、祠,向朝廷上奏《乞為太傅謝安置守冢及禁樵采表》獲準,并在墓前栽下楷樹(黃連樹)。據說楷書在古代不能隨便種,只有學識淵博、品行高尚的圣賢墓地才配種植,如今斯人已去,但這棵樹依舊挺拔遒勁,生機勃勃。北宋治平四年(1067),長興知縣吳濤重修太傅廟并立《重修太傅廟碑》;北宋大觀三年(1109),長興縣尉周邦績為謝安墓題書《晉太傅文靖謝公之墓》的墓柱;明嘉靖十二年(1533)、明崇禎十五年(1642)、清嘉慶三年(1798),長興知縣黃光升、李向中,長興縣令邢澍等皆先后重修謝安墓、祠。其后,廣西巡撫、謝安后裔謝啟昆捐十余畝墓田用于重興典祀。謝安墓、太傅廟在文革中受到破壞,現存清代嘉慶年間所立的“重修晉太傅謝文靖公祠墓碑”。
謝安可以說是歷代風雅名士之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集風度才華于一身,是后世士人心目中的偶像。很多文人在祭拜謝安墓后,留下了精彩的挽詩:
中興江左百余年,人物誰知太傅賢。桓賊尋常思問鼎,苻秦百萬已臨邊。笑談解折奸雄銳,指顧能摧敵陣堅。平昔經綸才試此,依然赍恨向重泉。(宋馬之純《謝安墓》)
謝塘千載功,我民借生理。遺德在龜石,日久終成毀。不如謝公鄉,名字長存耳。更訪三鴉崗,相鄉還在此。(元楊維楨《謝文靖墓》)
六朝數偉人,謝傅名獨震。破賊付兒輩,風鶴走敵陣,高臥東山東,勛名峙兩晉。梅嶺始卜塋,鴉村旋遷櫬。落日翁仲眠,荒榛狐兔隱。卓者刑明府,吊古知前聞。(清阮元《三鴉崗謝公墓》)
三鴉岡上草芊芊,萬動猶存太傅阡。南渡風流推雅量,東山絲竹想當年。(清鮑鉁《謝太傅墓》)
其實,謝安也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大家,只不過,長期以來他在政治、軍事上的成就遮蔽了他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成就而已。當代歷史學家張舜徽稱贊謝安是“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膽識”是指謝安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而“雅量”則是指他的“能事”,還有他的多才多藝,如其善書法,通音樂。后世談起東晉謝氏書家唯重謝安,歷代書論亦多有記述,如《宣和書譜》稱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書者。后之評其字者,亦謂縱任自在,若螭盤虎踞之勢,要當人能品也。然其妙處,獨隸與行草耳。此所有惟行書為多。”所謂“若螭盤虎踞之勢”是形容他的行、草書風格,由其作品《八月五日帖》可見一斑。謝安是王羲之的摯友,王羲之也算得上謝安的書法老師,而且謝安的侄女謝道韞許配給了王羲之次子王凝之,所以謝、王二人亦師亦友、親上家親,關系非同一般。二人戮力同心,輔佐朝政,而且是志趣相投的莫逆之交,先有二人在會稽東山頻繁交游、徜徉山水,后有蘭亭雅集、吟詠詩賦。所以,謝安“學草、正于右軍”也是自然而然之事,而王羲之稱贊謝安“卿是解書者,然知解書者尤難”,也非虛美!
在謝安墓西南約20公里處有一座名為“東山”的山峰,雖然此山不是謝安東山再起之會稽東山,但冥冥中有此重名,亦算是一種天意。
(原載于《書法導報》)
高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