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賓語前置的種類
常見的賓語前置句式有以下幾種:
1.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作賓語,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在古代漢語里,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盍(譯為“何不”)”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例: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
2.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否定副詞:不、弗、未、否、勿、毋、無、莫、非
例: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莊子《秋水》)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以”的賓語前置。
例:余是以記之。(蘇軾《石鐘山記》)再比如:一言以蔽之, 夜以繼日,“一言以蔽之”,賓語“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強調,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繼日”,賓語“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來繼續白天”。“一言以蔽之”、“夜以繼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繼日”。像成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坐以待斃”等都屬于這種格式。
另外,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例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這里的“東”“南”“北”“西”都是方位詞,都充當“向”的賓語,放在前面,以示強調。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向東”“向南”“向北”“向西”。
4. 用“之”“是”(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以加重語氣。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5. 特殊情況:
(1)“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
(2)“見”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我)
除此之外,還有現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此用法。“見”可譯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3)“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如現代漢語的“自制、自殺、紫紋、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漢語結構遺留在現代漢語里的合成詞。如:何不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漁夫》)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二、狀語后置的種類
所謂狀語后置,是相對于現代漢語而言的。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狀語一般處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作狀語的一般只能是副詞、形容詞和介賓短語。比如:他非常迅速地從操場上跑進教室。在這個句子中“非常”是副詞,“迅速”是形容詞,“從操場上”是介賓短語。“非常迅速地從操場上”處在主語“他”和謂語“跑”之間,是作狀語來修飾“跑”這個謂語的。而在文言中,如果遇到介賓短語作狀語時,卻常常將其置于句末,所以,有時人們把狀語后置又稱之為“介賓短語后置”。
依據構成介賓短語的介詞的不同,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類型:
1.“于……”結構的狀語后置
這也是文言中最為常見的狀語后置。例如:
①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勸學》)(“于藍”作狀語后置了)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燭之武退秦師》)(“于鄭伯”作狀語后置了)
③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于徐公”作狀語后置了)
2.“乎……”結構的狀語后置
例如:
①異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乎三子者之撰”作狀語后置了)
②浴乎沂,風乎舞雩。(同上)(“乎沂”“乎舞雩”作狀語后置了)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乎吾前”“乎吾”作狀語后置了)
3.“以……”結構的狀語后置
例如: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以孝悌之義”作狀語后置了)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以組”作狀語后置了)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4.“如……”結構的狀語后置
例如:
①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赤壁賦》)
②給貢職如郡縣。(《荊軻現刺秦王》)
③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踐滅吳》)
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狀語后置都是介賓短語,如:“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踐滅吳》)”,這句話中的“如其子”作狀語后置了,但他并不是一個介賓短語,而只是一個“像……一樣”的一般狀語結構。反過來,也并不是所有的放在句末的介賓短語都是后置狀語,如:“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刻舟求劍》)”。這個句子中的“于水”是作補語的。這樣看來,人們把狀語后置稱為介賓短語后置,是不嚴密的。
那么,在文言中,是不是所有作狀語的介賓短語都要后置呢?
請看下邊例句:王好戰,請以戰喻。(《寡人之于國也》)
在這個句子中,介賓短語“以戰”作狀語并沒有后置。這種情況還可以舉出不少例子:
①斧斤以時入山林。(《寡人之于國也》)
②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④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這就是說,狀語后置不過是文言中習慣的表達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介賓短語作狀語都要后置的。
還有就是,文言中有的狀語后置因為省略了介詞而較難作出判斷,在閱讀翻譯時需補出省略的介詞。例如:
①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②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③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燭之武退秦師》)
例①中“讀書”后省略了“于”,這句話可譯為“在軒中讀中。”例②“戰”后省略了“于”,補出來,可譯為“將軍在黃河北面作戰,我在黃河南面作戰。”例③“軍”后也省略了“于”,譯為“晉國在函陵駐軍,秦國在汜南駐軍。”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三、判斷句的種類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如: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性曹。(《柳敬亭傳》)
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4.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謂之間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5.“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6.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
7.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傳》)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8.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較晚并且少見。如: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赤壁之戰》)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四、省略句的種類
省略是文言語言最突出的現象之一。考生必須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補出省略成分,這樣,才能使譯句表意精密、清晰,表達更加流暢。
省略句類型
例句:
省略主語
①沛公軍霸上,(沛公)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承前省略主語)
②(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蒙后省略主語)
③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對話省略主語)
省略謂語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承前省略謂語)
②因跪請秦王(擊缻)。秦王不肯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蒙后省略謂語)
省略賓語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省略動詞賓語)
②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省略介詞賓語)
省略介詞
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 (省略介詞“于”)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五、被動句的種類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受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
1. 語義上表被動的被動句
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任何被動詞,一般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進行判斷。
例如: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報任安書》)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賈生列傳》)
③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的《阿房宮賦》)
2. 有句法標志的被動句
(1)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介詞“為”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與引進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成介詞結構在句中作狀語。
例如:
①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屈原列傳》)
②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動。介詞“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與引進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成介詞結構,在句中作補語。
例如:
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③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④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3)用“見”或“見……于……”(“見”引出動作的主動者)表被動。
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被”表被動。“被”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形式和現代漢語的被動句類似。
例如:
①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賈生列傳》)
③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④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報任安書》)
圖片
圖片
對點精練
翻譯以下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譯方法。
1.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譯: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啊?
2.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譯:不是這樣的話,我怎么會這樣對你呢?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譯:這樣還不能稱王的(使天下百姓歸順),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譯:秦國由原來的攻勢轉為守勢,(形勢變了)但卻不施仁政與天下。
5.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譯:不知道我所依靠的人可以是誰,只有依靠哥哥嫂子。
6.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
譯: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論語·學而》)
譯: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8.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莊子·逍遙游》)
譯:大鵬背負著青天,沒有什么可以阻擋著它的。
9.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譯:有什么妨害呢?(大家都)各自說說自己的見解吧。
10.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譯: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1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蘭亭集序》)
譯: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
1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
13.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譯: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兒的山腳下筑室居住。
14.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譯:只希望在亂世里茍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15.佚之狐言于鄭伯曰。(《燭之武退秦師》)
譯:佚之狐對鄭伯說。
16.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赤壁賦》)
譯: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你共同擁有的。
17.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譯: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譯:憑借船槳的人,并不是他擅長游泳,卻能橫渡大江大河。
19.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這樣做(忍讓)的原因,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后面罷了!
20.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譯:(他們)就是現在全部(躺)在墓中的人。
2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勸學》)
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用輮的工序使它彎曲把它做成車輪。
2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譯: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
2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燭之武退秦師》)
譯: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24.欲呼張良與俱去。(《鴻門宴》)
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2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譯:第二天不可以不早來親自向項王謝罪。
26.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
27.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譯:那么,今天爵位顯赫的高官一旦犯罪應受懲治(時),有的脫身逃跑,不能被遠近的人收留。
28.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譯:等到他衰敗時,幾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
29.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譯: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
30.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譯:不這樣的話,你們這些人將被劉邦俘虜。
丁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