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舊時,很多農(nóng)村老話和俗諺,很多都用方言來表達,“男到四十須留神,多離少靠半邊人”這句農(nóng)村老話中的“半邊人”就屬于方言。要理解這句俗語,就得先弄清楚“半邊人”指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句農(nóng)村老話。
“半邊人”是方言,有的地方稱土話,意思是指死了丈夫的女人,即寡婦。舊時,人們把夫妻看成是一體,夫妻在家庭才完整。那時的男人有一夫多妻的現(xiàn)象,如果丈夫失去了妻子,既可以續(xù)弦,也可以把妾扶正為妻。如果妻子失去了丈夫,按照封建禮制,女人從一而終,一般情況下,只能守寡,不能改嫁。這樣,等于夫妻失去了一半,也就是因為如此,舊時,“半邊人”就指寡婦。如果男人失去妻子后獨身,稱為鰥夫,在方言中,沒有將死了妻子的人稱為“半邊人”,所以,“半邊人”在舊時特指死了丈夫的女人。
那么“半邊人”又是哪些地區(qū)的方言呢?
清代李海觀(約公元一七六六年前后在世)著有白話長篇小說《歧路燈》第五三回有這樣的話:
“原來王中忠心向主,一見了夏逄若坐在樓下與家主母半邊女人說話,這箇惱法,切齒碎心。”
李海觀祖籍河南新安人,居寶豐,他在《歧路燈》一書中使用了大量的河南地方的方言。由此可見,在清代時期,河南方言中就有了“半邊人”的說法。
現(xiàn)代作家吳組緗(安徽省涇縣茂林人)在1934年發(fā)表的小說《天下太平》中也有一段這樣的話:
“我是個半邊人,我身無所依。我的錢就是我的血,我的命。那沒法,你剜肉也得還!要不然,我這條老命就交給你!”
小說《天下太平》出自民國時期,也就是說,民國時我們一些地方還有“半邊人”這樣的方言。同時也說明,除河南外,其他地方也有“半邊人”這樣的方言,其意思是一樣的。另外,廣東的一些地方也有這樣的方言。
從上面引用的兩段話中可以看出,“半邊人”意思就是死了丈夫守寡的女人。
男人到了四十稱為“不惑之年”,即“四十而不惑”(出自《論語》),原來的意思是說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舊時,人們對這句話的意思進行了拓展,有了更豐富的含義。“四十而不惑”指四十歲的男人不再懵懵懂懂,而是有了豐富的閱歷,對“仁義禮”都很了解,從人生經(jīng)驗的積累來說,已經(jīng)到了能夠完全悟透其中的道理年齡。
舊時人們認為,男人在弱冠和而立之年的時候,對“仁義禮”的理解并不透徹,一切要做的事情都得聽從長輩的,即所謂的“循禮”,也就是被動地按傳統(tǒng)規(guī)矩辦,還是懵懂期。人到四十以后,進入“不惑”,也就是這個年齡能明辨是非,知“仁義禮”,已達到了智者的境界。
舊時的人結(jié)婚早,四十歲的年齡,兒女陸續(xù)成長,有的家里的長子也到了十七八歲了,而長女已到了出嫁的年齡,如果兒女結(jié)婚早的話,說不定可以做爺爺,或外公了。這個年齡段正是給兒女做榜樣,同時也是在村里及家族之中樹立威信的時候,不僅自身做事要“循禮”,還得教育子女做事要“循禮”。
再說,舊時,男人四十歲到五十歲這個年齡,正是家庭負擔和責任最重的時候。上面的父母正一天比一天衰老,要贍養(yǎng)和孝敬他們;下面的子女一天一天地長大,男大當婚,女大當婚。在舊時,兒女婚姻為包辦婚姻,既要包辦給兒女選擇對象,同時也要在婚嫁的費用方面負全責。也就是說,男人四十歲到五十歲這個年齡正是給兒女“當牛做馬”的年齡,想瀟灑也瀟灑不起來,除非是那種對家庭沒有一點責任感的人。
“半邊人”是寡婦,俗語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四十歲的男人對這方面應(yīng)該更了解,更有智慧,要“多離少靠半邊人”。
“多離少靠”是什么意思呢?這里并不是說,男人在四十歲以前,就可以經(jīng)常和“半邊人”,到了四十歲以后,才離開,不依靠。就是在四十歲以前,無事也不要到“半邊人”家串門,四十歲以后,就要更加遠離,盡量少接觸,免得引發(fā)風言風語。“多離”即遠遠地離開,也就是隨時保持應(yīng)有的距離。“少靠”即少接觸。
從舊時農(nóng)村的普遍民風來說,四十歲的男人與“半邊人”攪和在一起,即便是一點事兒也沒有,俗語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自然要傳出一些是是非非,給自己造成以下不良后果。
一是敗壞名聲。舊時,農(nóng)村男人把自己的名聲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年輕時候浪漫一點,還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說法,也就是說人們還可以給年輕人糾錯的機會。而人到四十以后,人們認為男人已經(jīng)完全定型了,一不留神就做出荒唐事來,給人的印象自然就很不好。名聲敗壞后,村里人或者家族內(nèi),甚至鄰村的人,像防賊一樣防著名聲不好的人。再說是在村里說話做事,沒有任何地位,還在道德層面被人鄙視,后半輩子抬不起頭來。
二是影響家庭。男人與“半邊人”攪和在一起,心思自然也就不全放在家庭建設(shè)上,同時也對家人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因在子女前面做出不好的榜樣,為人父,在子女中沒有任何威信可言,子女就不為聽話,也不會對其給予應(yīng)有的尊敬;為人夫,與妻子的感情肯定要打折扣,有的甚至破裂。舊時的禮制,妻子不可能提出離婚,也沒權(quán)力提出離婚,但從此家里會鬧得雞飛狗跳,沒有好日子過。情況嚴重的最后還要落得妻離子散,把一個好好的家庭摧毀。
話又說回來,“多離少靠半邊人”之中的“多”和“少”兩個字,用得非常準確,又非常有意思。
村里的“半邊人”,同住一個村,有的甚是隔壁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半邊人”本身就是悲劇性人物,村里人不可能把她們隔離起來,再說,這樣的家庭最需要村里有的幫助。我國農(nóng)村大多有親幫親鄰里鄰,家里有困難互相幫忙的習俗。
四十歲的男人遠離或者少接觸“半邊人”是相對而言的,不是絕對的,也是很難做到的。這就得看每個男人的智慧,既幫助了“半邊人”,積累了陰德,提高了自己在村民中的威信,又不會有風言風語傳出。農(nóng)村民眾認為,四十歲的男人為“不惑”,應(yīng)該擁有了這種智慧。比如說,不要與“半邊人”單獨相處,有些事情非要與“半邊人”接觸時,身邊要帶一個同伴,比如鄰居,或者自己家的人等,這樣正常接觸也是光明正大,有話說得清楚。事實上,過去,現(xiàn)實社會之中,男人們與“半邊人”接觸時,為了避嫌,就是按這種方法去做的。
上面對“男到四十須留神,多離少靠半邊人”這句俗語的解釋,其含義都是舊時代的說法,當然不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因為時代農(nóng)村社會、民眾的生活方式,與現(xiàn)代農(nóng)村社會、民眾的生活方式已大不相同了,社會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方面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比如說,如今的“半邊人”,可依法享有自己的婚姻自己權(quán)力,喪夫后可自由選擇是否再婚。這在封建時代是做不到的,也是那時社會不允許的。客觀地說,現(xiàn)代社會婚姻自由,不僅“寡婦門前是非多”的說法的語境逐漸消失了,就是作為方言的“半邊人”這個名詞的語境也消失多年了。也就是因為如此,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對這個詞很陌生,甚至不能理解了。
一些舊時代的名詞,因為不適應(yīng)在現(xiàn)代社會,自然要消失,但隨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難免會新的社會問題又出現(xiàn)了,同時也產(chǎn)生新的社會名詞。
比如,人到四十,不管男女,現(xiàn)在社會的婚姻家庭,就會出現(xiàn)一種危機現(xiàn)象,被現(xiàn)在一些人稱為“中年危機”,指的就是中年夫妻之間的感情危機。這種感情危機,以前只是在城市生活中的人群才能感受到。然而,近二十多年來,由于農(nóng)村勞動力大量外出進城務(wù)工,接受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思想開放了,這種“中年危機”也一度出現(xiàn)在農(nóng)村中年人之中,造成一些農(nóng)村中年人婚姻家庭不穩(wěn)定,農(nóng)村中年人的離婚率有所上升。
總之,農(nóng)村老話:“男到四十須留神,多離少靠半邊人”放在現(xiàn)在社會來說是過時了,但是,“中年危機”依然讓“四十不惑”的男人和女人,依然感到危機四伏,不管是農(nóng)村還是城市,維護家庭穩(wěn)定的主題仍然沒有過時,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因此,現(xiàn)在不僅是男到四十須留神,女到四十同樣也須留神,寬容、幸福、和睦的家庭依然是現(xiàn)在人所需要的。
馬楠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