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動作描寫的技巧,大致包括:細節法、對照法、接順法、反常法、特點法、共顯法。具體使用解析如下:
一、動作描寫六個方法
(一)、細節法
細節法的關鍵在于對某個動作或鏡頭的連續性特征描述,要展現出某個細部的精髓內容,句子可以適當短一些,小分句可以多一些,是一段“快速、輕捷、細致”的生動展示。
小姨將雙袖向上一挽,褲腳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動著,左腳輕輕地抬起一點,向前邁了一小步,右腳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著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著背,低著頭,瞇著眼,雙手做出捧東西的樣子。這時,她停下腳步,不再東張西望,對著右邊的一個地方目不轉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將一條小魚捧在手中了。
“挽、卷、抬起、邁、拖向前、躬著背,低著頭,瞇著眼、一扎”將捕魚的鏡頭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就好像一出戲剛剛上演一樣,這樣的描寫,不可謂不出神入化。
(二)、對照法
對照法是要通過不同角色的動作展示不一樣的特點,從而體現出核心主旨來。
那野人喝了酒,又聽見自己已經獲救,不覺精神為之一振,居然馬上坐了起來。不料,星期五一聽見他說話,把他的臉一看,立刻又是吻他,又是擁抱他,又是大哭大笑,又是大喊大叫;又是扭自己的兩手,打自己的臉和頭,繼而又是高聲大唱,又是亂跳狂舞,活像個瘋子。他那樣子,任何人看了都要感動得流淚。——《魯濱遜漂流記》
如上文,野人的“坐”起來,和星期五的“吻”“擁抱”“大哭大笑”“大喊大叫”“亂跳亂舞”等等形
成一個對比,把星期五的興奮和狂喜塑造得非常美妙。
(三)、接順法
接順法即展示整個描寫的連貫性,是在動作描寫中最最有力地一種強化效果的方式。
連貫性的基本目的不外乎是要控制潛在的不統一感,進而達成動作與動作間的流暢。人物在構思上的配置應該以平衡對稱為準;整體的場景要統一;主要情節都應該放在描寫的中央地帶。
奶奶將右腳繃著,向鞋子口里溜進去,筋脈凸兀的手緊緊抓著門框,將左腳輕輕抬起,緊繃著的腳小心向鞋口一插,又往里扎了扎,接著踩了幾踩,讓自己的腳更舒適些,滿意地出門了。
“繃”“溜”“抓著”“抬起”“插”“踩”等動詞構成連貫的動作群,以時間為序快速地展示出主人公對動作的熟悉,一個奶奶出門的畫面躍然紙上。
施軒的腳步很均勻,雙臂一前一后地擺動著,雙腳越邁越快,身子向前傾斜著,像要倒下似的,奮力向前迅跑。跑到終點線處,她頭一抬,胸一挺,終于取得了第一名。
賽跑沖刺的鏡頭大家都熟悉,但是有的寫出來就不敢恭維了,看看上面的段落,好句子相當自然流暢,“她頭一抬,胸一挺,終于取得了第一名。”簡潔輕快地和前面部分的沖刺描寫銜接,是接順法的一個經典案例。
(四)、反常法
反常能抓住眼球,反常就如同一個暗語,是告訴讀者們,事出無常必有妖,破局的關鍵可能就藏在這里。
《黛玉之死》中,黛玉得知自己的愛情理想徹底破滅時,這樣寫道:
黛玉卻也不理會,自己走進房來。看見寶玉在那里坐著,也不起來讓坐,只瞅著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卻也瞅著寶玉笑。兩個人也不問好,也不說話,也不推讓,只管對著臉傻笑起來。”然后,“那黛玉也就站起來,瞅著寶玉只管笑,只管點頭兒。”
好一個黛玉,當視為生命的愛情破滅時,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此刻,她越是點頭微笑,我們越能懂得她內心的悲痛,她已經悲傷到沒有悲傷了。
這是一個經歷了人世間大歡樂大愉悅之后看破塵世只求速死的人的笑;一個經過大驚、大怒、大悲、大憤之后對人生完全絕望的人冷靜的笑。作者在這里以“喜”的情態寫出了“悲”的本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紅樓夢》中,反常手法還常用于與“笑”相對立的“哭”的描寫。如18回中,賈妃省親,這本是一樁榮耀之至歡樂之至的大喜事。按照常理,祖孫也好,母女也好,骨肉久別,應是歡樂異常。可作者卻一反常態,寫道:
“賈妃滿眼垂淚”
“一手挽賈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滿心皆有許多話,但說不出,只對泣而已”
本應笑語不斷的歡聚喜劇,卻變成凄凄慘慘戚戚的生離死別般的哭訴悲劇。此情此景,令人回味無窮。
身為貴妃,世人眼中榮耀之至,卻不知幽居深宮,伴君如伴虎,宮廷內爭權奪寵相互傾軋,時聞腥風血雨。作者正以這喜極涕零、以悲寫喜的反常手法,寫出了元春的悲劇,這是大觀園中青春少女的另一種悲劇。
(五)、特點法
在這個方法里,快準狠是關鍵。要精選富于特征性、個性化的詞語簡潔傳神地進行描寫。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看哭了許多人,文中那些“蹣跚”“慢慢探身下去”“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把一個老
父親的形象傳了神,這些便是一位年邁的父親專有的特點描述,最后不僅他的淚“流下來”了,讀者的淚也流下來了。
(六)、共顯法
描寫同一場面下各種人不同的動作,他們對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態度,這樣更有利于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
共顯法有其特殊性,注意它是與對比法不同的,共顯法適用范圍更加精準,對時間、場景都有要求,同時效果也更明顯。
茶未吃了,只見一個穿紅綾襖青緞掐牙背心的丫鬟走來笑說道:“太太說,請林姑娘到那邊坐罷。”老嬤嬤聽了,于是又引黛玉出來,到了東廊三間小正房內。正房炕上橫設一張炕桌,桌上磊著書籍茶具,靠東壁面西設著半舊的青緞靠背引枕。
王夫人卻坐在西邊下首,亦是半舊的青緞靠背坐褥。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攜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王夫人因說:“你舅舅今日齋戒去了,再見罷。只是有一句話囑咐你:你三個姊妹倒都極好,以后一處念書認字學針線,或是偶一頑笑,都有盡讓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廟里還愿去了,尚未回來,晚間你看見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紅樓夢》
王夫人的動作,黛玉的動作,以及一些路人甲的動作糅合在一起,各自的心思、考量,以及當下人物特征都活靈活現,共顯的效果讓人難以忘懷。
二、神態描寫
相較于動作,神態描寫的難度要低些,實際二者有所交叉,在使用時可以套用,關于神態,我也單獨列一下大致注意的三個點:
1、注意人物神態的細微變化
難過時——她耷拉著腦袋,臉上死沉沉的,渾身沒了力氣。
緊張時——不住地喘氣,臉色灰白,雙眉緊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哭泣時——玉吉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她倚在墻邊站著,全身都在輕微地顫動。細長濃黑的眉,大大的濕
漉漉的眼睛望著我。過了許久,她垂下漆針似的眼睛,兩行清淚滲了出來。
憤怒時——鼻翼由于內心激動張得大大的,額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一條深深的皺紋從緊咬著的嘴唇向氣勢洶洶地往前突出的下巴伸展過去。
高興時——她歡喜得滿臉飛霞,兩只圓圓亮亮的眼睛,好像兩盞小燈籠一樣閃爍著。
發愣時——兩眼直呆呆向前望去,木頭一般地站在那里。
2、與環境、動作、語言描寫相結合
一個非常有綜合性的例子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那一節:
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
眾人先是發怔,后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來。
史湘云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得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座位,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地下的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引用自《紅樓夢》
3、反映人物思想和故事主旨
通過神態來呼應主旨是常見的一種方式,比方說反派,那么其猙獰、丑惡的嘴臉就可以從神態里展現出來。還有主人公在遭遇挫折時內心的掙扎,自己的為難等等,配合心理描寫效果會更好。
附錄:神態描寫的成語素材
大驚小怪 大驚失色 大惑不解 從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無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氣和 平心靜氣 目瞪口呆 處之泰然 半信半疑 畢恭畢敬 自言自語 喃喃自語
全神貫注 興致勃勃 興高采烈 呆若木雞 將信將疑 含情脈脈 坐臥不安 悵然若失
忸怩作態 沒精打采 沉吟不決 張口結舌 張皇失措 遲疑不決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啞然失笑 幸災樂禍 若無其事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顏悅色 和藹可親 垂頭喪氣
受寵若驚 狐疑不決 怡然自得 誠惶誠恐 勃然大怒 惱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聽
舉止失措 神氣十足 神色活現 神色自若 神采飛揚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飛色舞 眉開眼笑 眉來眼去 怒不可遏 怒氣沖天 怒火中燒 怒發沖冠 怒形于色
破涕為笑
綜合來看,神態描寫屬于細部的動作描寫之一,大范圍聚焦在面部及其周邊,只要解決了動作描寫,神態就能融會貫通了。
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