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關于中國的教育制度,其實有許多話題可以探討,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到今天更是如此,今天的中國的教育體制里面依然有古代科舉制度的影子,曾經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比喻為古代科舉制度的某種翻版
圖1
今天我們聊聊,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到底是怎么回事,與當今教育體制里的學歷有什么可比性,為什么還有人說中了探花竟然比中狀元還要令人興奮?這里面到底有什么門門道道。
科舉考試制度誕生于隋朝,科舉考試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本質就是與“當官”直接掛鉤,通過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各級官員。
在隋朝之前的秦漢時期,官員的任用除了世襲以外,還有官員向朝廷的推薦,比如東漢時期的各級地方官有向朝廷推薦有德有才的草根民眾為官的職責,尤其是品德,這叫“舉孝廉”
圖2
舉孝廉屬于官員選拔的正途,然而推薦官員帶有主觀性甚至還有個人政治目的性,有些官員希望選拔培養對自己有利的人,他就有可能向上面推薦這樣的人,看似“舉孝廉”不錯,實質上還是帶有一定的弊端。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的勢力非常強大,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等級割裂現象,到了隋朝,南北朝時期門閥世家勢力在戰爭中被打碎,隋朝有鑒于以往的門閥世家權力過大,對皇權又造成威脅,因此開始實施科舉制,官員的選拔開始以科舉考試的方式來實現。就科舉考試與門閥世家比較而言,科舉考試更公平。
唐朝沿用隋朝的科舉制度,并將這一制度成功推行開來,科舉制度在唐代不僅有文科舉,還有武科舉,“科舉制度”這種相對公平的官員選拔機制,為之后歷朝歷代所推崇, 一直沿用到清代。從這里來也可以看出,社會進步是一種歷史性必然選擇,不以某些執掌大權的權貴所能左右。
圖3
當官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人向往的好職業,之所以如此,因為當官就意味著仍有一定的社會特權,尤其做到朝廷大員這一級別的官員,還有非??捎^的經濟收入,這是古代讀書人如此熱衷于科考的最主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5年重開科舉,開始每三年一次, 到了清代也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科舉考試規則??婆e體制分為六級,分別是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三鼎甲(探花和榜眼及狀元)。舉人是當官的最低門檻,探花、榜眼、狀元是有可能直接在中央當官。
因此可以看出,中了舉人,就相當于當官了,這個是不用懷疑國家公信力的,哪怕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種田人,有本事參加科舉考試中了舉人,自中舉的那一天開始,就正式編入了官員行列,雖然可能不是馬上到任,但當地政府已經開始給這個新舉人著手準備贈送的官田以及按月支付相當不錯的薪資。
有時,可能官員沒有空缺,此時這位舉人可以候補的身份等哪里的官員位置空出來后填補進去,《范進中舉》中描寫的就是一個真實生動的案例。童生與秀才還不能算做官員,只能算是官員的儲備人才。從《范進中舉》可以看出,在古代當官的好處確實非常多,明朝還只是古代官員待遇最差的一個朝代。
圖4
科舉考試分為三階段,鄉試、會試與殿試。鄉試,以清代為例,當地的秀才先到各自的省城參試,考過的秀才為“舉人”,“舉人”第一名又叫“解元”,明代的唐伯虎就是一名解元,又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
舉人們還可以參加春季會試,各地的舉人齊集京城,通過會試的舉人升級為貢士,貢士的第一名叫“會元”。每一屆的貢士人數多是幾百人不等,明代多為三百人,清代三四百人左右。
殿試,這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殿試照理應該是皇帝親自把關,很多時候,殿試一關是由皇帝任命的中央大臣來把關,通過殿試的就是進士,進士原則上是可以直接進入中央官僚體系,但一般都是從七八品小官干起,當官不僅僅是技術活,和命運也有很大關系。
進士考試的前三名合稱一甲,分別是狀元、榜眼與探花,各一人,此三人分別加賜“進士及第”。如果我們現在看到哪里的歷史保護建筑中有“進士及第”的牌匾,那原來這戶人家在當時非常顯赫了。狀元是當屆進士的第一名,榜眼為第二名,之所以叫榜眼,最早的榜眼有兩人,在排名上像一對眼睛,后來榜眼只有一人,但名稱沿用下來。
圖5
探花第三,探花從科舉考試等級看已經很高了,但是能當探花的進士,還有一個額外的要求,那就是長相要英俊。如果說全國科舉選拔賽的第一名“狀元”是因為學識非凡,那么探花則是既要有才華,還要有相貌。
在中國古代,官職對男人的長相還是有些要求的,要相貌堂堂、儀表非凡等等,唐末黃巢農民起義的發生,黃巢之所以要造唐僖宗的反,與其參加科舉考試有關。黃巢自幼聰明,但考進士一直不中,后來經過不懈努力考中了進士,但殿試時唐僖宗看黃巢太丑,覺得有損朝廷形象,直接下令抹去了其本應該到手的功名,這對黃巢來說簡直是天大的打擊
這個王朝與他已經不容,他憤然寫下了《不第后賦菊》,再之后,他用自己的能力證明了當時唐僖宗以貌取人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圖6
這里再說探花,在唐代,公布進士及第的榜單后,還要舉行慶祝儀式,“探花宴”就是一個重要內容,那時的探花還是兩名,《秦中歲時記》中記載“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笨梢姡谶M士及第的慶?;顒又?,探花扮演著重要角色,探花這一傳統一直流傳下來,能當上探花自然也是很出風頭,探花在民間更是成為喜聞樂道之事。
前言提到,科舉考試一般是三年一次,一次考試才出一個狀元,一個榜眼,一位探花,相對比中國現在最好的大學之一清華大學,清華每年應屆畢業生是4000人左右,北京大學也差不多這個數量,因此從難度來說,能考中狀元應該遠比考上清華北大要大得多。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等教育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區別,科舉目的是直接為了當官,不想當官的秀才基本上沒有。而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冠冕堂皇的理想以外,作為學子們更傾向于將來得到有一份有面子、工資收入又高的好工作,比如大型外企或國企的高級管理,或是高薪的技術工種,當然也有一小部份最終是成為官員。
圖7
畢竟中國的社會,受傳統觀念影響,當官吃皇糧仍然是一份很不錯的選擇,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大家看看,原本私企老板、經理一類,曾經令人羨慕的名稱,現在成了經濟上的重災區,這一類人連銀行貸款都被直接劃入到黑名單領域,最終還是公務員們成為工作選擇的最佳贏家。
如果非要比較一下,古代科舉等級對應當今什么學歷,童生大致算是高中生,秀才算是普通類大學生或是??粕?,舉人算是通過了公務員考試的清華北大類一線高校學生,并且他們還需要掌握豐富專業知識,或是有一定背景的更高學歷者
如研究生、博士生一類,貢士相當于省市一級政府重點培養的具有高學歷的人才,同時這類人才,還將掛職培訓,比如他們已經是政府重點培養對象,如果不犯什么錯誤的話,在基層經過鍛煉后將升至更高一級的領導崗位。
進士,這個就更高級了,清代總共就26846個進士,平均每年才100人,做個不恰當的比喻,進士相當于哈佛、耶魯這一類的海歸研究生或博士生,并且這一類的高學歷者通過了公務員考試,終將進入中高級官員體制。
圖8
在清代這樣的封建王朝,能考取進士者算是鳳毛麟角了,這些人直接就進入到社會精英行列,而能考取狀元、探花這一類的,那是祖上燒高香,如果是一介平民考中進士或“進士及第”,那么當地地方官肯定會第一時間上門祝賀,這戶草民之家的門頭立馬就會被官府派人強行換成當地最高大上的。
現在很多地級市的歷史上都不一定找得出一個“進士及第”,而考取進士對于絕大多數學子來說,比登天都要難,大文學家蘇洵都不免發出這樣的感嘆“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再舉個例,晚清重臣李鴻章的祖上是老農民,窮得揭不開鍋,到了其父李文安,終于在考取了秀才后又中了舉人,最后考中了進士,整個李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清代一個人能做到進士,能當上中央官,官員的薪水換算成現在的購買力,估計就是身價上億,不僅是財富,社會地位也完全不同??梢钥闯?,在封建社會,官員與平民的階層差距之大,用鴻溝來比喻都不為過,讀書雖然苦,讀書人懸梁刺骨的事卻也沒少干。
圖9
結語:
中國現代教育體制里還可以多多少少看到原來科舉考試的影子,時代在進步,人們如果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已經遠遠不止當官一條路了。
現代的職業選擇遠比古代廣闊,從文學、藝術、體育,到商業、工業等等等等,廣大學子們不必拘泥于高等學院一條出路,通過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加上聰明才智,在這個遠比封建時代平等的社會里,照樣可以走出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活出自由灑脫的一個自己。
參考文獻:《宋朝狀元詩榜眼詩探花詩》
《唐宋考試制度史》
《夢梁錄》
張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