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就在這天,我國第四代洲際彈道導彈東風-41在閱兵儀式上壓軸亮相,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它的出場幾乎讓所有國家都倒吸一口涼氣,中國什么時候造出了這樣一個大家伙?
從性能上講,東風-41絕對無可挑剔,縱然是與美國的“民兵-3”、俄羅斯的“白楊-M”相比,那也是毫不遜色,甚至在某些核心技術方面已經超過了它們,那么 東風-41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它是否像美國軍方說的那樣在任何時候都能打擊到美國本土?
目前,東風-41是我國各種洲際導彈中最先進的型號,它的性能即便是在全球軍武庫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組數據:東風-41長16.5米,彈徑2.78米,全重60多噸,射程在1.4萬公里到1.5萬公里左右,打擊精度的誤差僅在百米以內,而它最大的特點是能一次性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
也就是說每個彈頭都是獨立的,發射成功后可對10個不同位置的目標進行精準打擊,核彈頭的威力我們也都知道,當年美國接連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
原子彈爆炸時的強烈高溫讓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下一切生靈化為灰燼,處于爆炸中心的人和物在瞬間灰飛煙滅;就算是在16公里外,人們仍可以感受到悶熱、灼燒的氣流,如此威力讓人膽寒。
而東風-41攜帶的核彈頭威力遠遠超過當年的原子彈,僅一枚核彈頭的爆炸當量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23倍,也就是說一枚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的威力抵得上230顆原子彈。
而1.5萬公里的超遠射程更是使東風-41實現了全球覆蓋,東風-41在成功發射后,飛行速度可以達到25倍音速,也就是說每小時在3萬公里左右,在這種極端速度下,即便是全球最先進的美國薩德反導系統都很難攔截。
再者,東風-41不僅僅有10枚分導式彈頭,它還能發射誘餌彈,這就使得它可以迷惑對方的雷達系統,無法準確測定彈頭軌跡,最重要的是,在飛行過程中彈頭還能變軌,也就是說,你想到的想不到的東風-41通通能做到,所以,“東風壓倒西風”未必是一句空話。
從1984年開始,我國科研人員就投入到東風-41的研制工作中了,在原計劃中是打算讓它在1999年的閱兵儀式上亮相,然而由于當時的載車問題沒有解決,所以它始終沒能露面,直到2018年才正式進入中國火箭軍服役。
東風—41的成功研制不僅讓我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在國際上有了幾分底氣,更標志著我國在洲際彈道導彈的研制上更上一層樓。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剎時間舉國歡騰,就在這時美國國防部卻給了我們當頭一棒,他們笑稱:中國核武器的威脅不大,因為他們的導彈打不遠。
此話一出,以錢學森錢老為首的中國科學家是滿肚子怒火,然而 氣憤之余又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洲際導彈方面的確與歐美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在美國和蘇聯相繼掌握了比較先進的導彈技術時,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研制。
就這樣,背負著屈辱,背負著國人的期待,我們開始了洲際導彈的自主研發。無論是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技術還是計算機制導技術亦或是推力矢量控制技術,中國人一點點研究,一點點攻克,這才造就了東風-5和東風-5B的輝煌,讓中國具備了遠程洲際核打擊能力。
而東風-41的橫空出世更是讓我國擁有了一款實實在在的戰略性武器,在發射方式上,東風-41也非常靈活,跟美國的民兵不一樣,它采用的是機動性發射方式,也就是說,不管是在移動的導彈車上還是火車上都能隨時隨地發射,沒有任何時間地點的限制。
在今年新出的軍旅電視劇《號手就位》中就有一個火箭軍在馬路上發射導彈的鏡頭,很多人覺得這太夸張了,導彈不都是在發射井或者深山老林中發射嗎?
其實不然,我國的陸基導彈已經實現了移動式發射,具備機動性,只要方位是最合適的,那就可以發射。這就意味著,他國衛星想要快速捕捉東風-41導彈的具體位置是比較困難的。
與此同時,東風-41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那就是它足夠穩定,對天氣的要求非常低,除非是極端惡劣的天氣,否則尋常的刮風、打雷、下雨、下雪、下冰雹都不會造成影響,而且就目前為止,還沒有發射失敗的案例。
怎么樣?聽起來是不是特別酷,很有我們中國人的風格,既然要做,那就要確保萬無一失。
2019年11月27日,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25日稱,五角大樓消息人士25日證實,中國在22日試射了最新型“東風-41”洲際導彈。《華盛頓時報》網站稱,這是中國在6月份試射JL-3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以后又一次試射戰略核導彈,也是2018年5月以來美軍官方首次確認的‘東風-41’試射”。
美國雖然得到了中國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消息,但他們并沒有在一時間發表評論,更沒有進行貶低,相反,美國開始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威脅論”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從前幾年這個詞逐漸出現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
即便我們多次強調:中國決不會主動挑起戰爭、發動戰爭。但這些充滿和平意味的字眼卻從未走進過那些西方大國眼里,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羅伯特·阿什利中將更是在2018年的一次講話中說:中國正加快翻倍其核武庫,中國2018年的彈道導彈發射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總和。
這句話從表面上看平平無奇,但內在含義卻大了去了。首先,說起世界上的核武庫大國,不管怎樣都不會是中國,從美蘇冷戰開始,美國和蘇聯就擁有數萬枚核武器,即便后來蘇聯解體,剩下的核武器數量也足夠俄羅斯和美國一較高下了。
所以,美國和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國家;其次,在1991年的時候,美國就曾與蘇聯簽訂《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但是后來蘇聯解體了,于是在1993年美國又與俄羅斯聯邦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這也就是說,作為核大國在削減戰略力量上是一直有責任的,那美國為什么會什么事都扯上中國,是我們真的具備了這種能力還是想借此拉中國下水?
美國能干什么好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無非是想禍水東引,把中國推上風口浪尖。所以,但凡在美國嘴中出現“中國”兩字,那絕對是又打算利用我們。
就像5月6日那天,拜登宣傳美國基建的時候都不忘扯上中國,說中國正在搶他們的經濟飯碗,怎么,不提中國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嗎?就像得了夜盲癥一樣,只有舉著中國這盞明燈才能找到道路,那麻煩您把出場費給我們結一下。就像我們網友說的那樣:“中國”一詞專治老年癡呆。
好了,吐槽完了,我心里舒服了,我們言歸正傳啊。高性能往往伴隨著高投資,也就說,一枚東風-41的造價絕對非常高,雖然官方并沒有給出準確的參數,但我們不妨大膽猜一下,各位覺得發射一枚東風-41的成本究竟有多大?
先看俄羅斯“白楊M”的造價,俄羅斯想要發射一枚“白楊M”,造價大約在3.5億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大約是25億美元,而東風-41是新時代的產物,所用的核心技術和設備絕不會低于“白楊M”,所以,很有可能在30億左右。
哦,對了,再跟大家分享一個冷知識,大家知道嗎,美國的“民兵-3”的研發者是梁啟超先生之子梁思禮的同學——林燁,是位實打實的華裔。
只不過雙方的選擇不同,梁思禮先生選擇了學成歸國,加入到“東風系列”的研發中;而林先生留在了美國,研制出充滿威脅的“民兵-3”。
“民兵-3”是上世紀70年代的產物,如今已是問題頻發,這其中究竟只是年代久遠的關系還是林先生在設計之初就留下了自己的小心思,我們已無法得知。
不可否認的是,東風-41是我國戰略制衡、戰略懾控、戰略決勝的中堅力量, 我們不會主動訴諸武力,但也絕不允許他國侵犯我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作為一款戰略性核威懾武器,我國肯定不會輕易使用東風-41,但它的存在卻是中國擁有“一票否決權”的資本。寒冰磨礪的刀鋒來自凜冬深處,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暗中蟄伏這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國,因為身上的傷疤太疼,所以我們不能也不可以停下自己的腳步。
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東風-41不負眾望,而我們也應當愿以吾輩之青春,守衛這盛世之中華。
了解更多李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