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提起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估計大家張口就能說出來,不過要再問一句,這四大發明都誕生于哪個朝代,可能很多人未必能夠說得全。不過駱駝今天可以告訴大家,這四大發明中,除了造紙術被認為是發明于西漢之外,其余的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都被認為是發明于宋代。
那么宋代憑什么(為什么)能在自己的三百多年國祚中,完成四大發明中的三個呢?
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雖然在表面上,似乎隸屬于不同的行業,但是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它們都屬于“高科技”。我們只要想一下,我們今天的“高科技”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就能大概推出當年宋朝是如何做到的。我們以中國當前比較領先的載人航天器為例:
眾所周知,目前世界上能獨立發射載人航天器的國家,一共只有三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我大中國。這三個國家有啥共性呢?答案是國家綜合實力強。看到這有人可能會問,俄羅斯現在的經濟也不怎么樣啊,駱駝的回答是,人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器“人造地球衛星1號”,可是從前蘇聯升的空。論起航天技術,咱們喊人家聲老大哥,并不跌份。
那么宋朝的綜合國力強嗎?老趙家不光一輩子都沒能收復“燕云十六州”,還年年花錢買平安,后來還被給攆到了南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似乎大宋是我國歷史中,相對比較“疲軟”的朝代。但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大宋既然這么“疲軟”那它又怎么會是我國歷史上,國祚能超過300年的三個朝代之一呢?(其余兩個分別是周朝和漢朝)
由此可見宋朝的“疲軟”只是在軍事上,大宋的綜合國力其實還是很強的,我們可以把大宋和有“盛唐”之稱的大唐做個比較。據有關資料記載,宋朝時的耕種土地面積大約是唐朝時的兩倍,而人口數量也差不多是唐朝的兩倍,國家稅收也基本是唐朝的兩倍……由此可見,大宋除了在軍事上不給力之外,其它方面都還是可圈可點的。
那么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作為屏障,又在“檀淵之盟”中向遼國花錢買平安,后來又和西夏簽訂了“慶歷和盟”(西夏稱臣,大宋給錢),那么大宋的國力為什么還會不降反增呢?
真正讓我們不斷突破自己而前進的,不是名利和榮譽,而是壓力和恐懼。
宋朝雖然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保護,不得不把發展的重心南移。但這種窘迫的情況,卻也逼著大宋不得不大力發展經濟。大宋的前兩代皇帝趙匡胤、趙光義哥倆在位時,一直想著收復失去的“燕云十六州”,而要想收復失地,就必須積蓄力量,而積蓄力量的核心就是發展經濟。
趙匡胤在位時,忙于征服周邊的小國,所以沒有在這方面投入過大的精力,而趙光義登基,是在南唐被滅以后。當時除了北方遼國之外,能給大宋帶來麻煩的國家不多,因此趙光義就大力發展經濟,積蓄國力。因為大宋當時的重心南移,所以南方的船舶業有了巨大發展。
而船舶業的發展,也增加了商人們的活動半徑,于是外貿開始成為宋朝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石。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船運的發展其實和修路是一樣的概念,當大宋把外貿航線陸續開通之后,大宋的各種物品開始對海外供不應求,而這種需求又開始促大宋的手工業發展,眾所周知,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要遠大于種植業,因此大宋的收入開始增加。
馬克思他老人家曾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大宋有錢之后(有人看到這里可能會說,大宋雖然有錢,不是年年還要花錢買平安嗎?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大宋雖然每年都要“上貢”,但大宋在簽訂買平安的協議里,往往都會加上一條,那就是兩國通商,而事實上,大宋每年通過通商賺的錢,并不比買平安的錢要少,甚至還會多出不少),自然開始發展科學和文化事業。
而科學和文化,一個能通過提供先進技術反哺經濟,另一個則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由此大宋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雖然大宋的經濟蒸蒸日上,大宋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水平,自然都開始提升。而有了經濟基礎和人才隊伍,大宋的科技實力自然就會隨之提升。
有人看到這里可能會說,原來如此,大宋能拿下四大發明中的三個,原來就是因為大宋受到外敵的壓迫,沒有辦法憑借武力開疆擴土,就開始玩經濟戰,大宋因為贏得了經濟戰,所以才有了發展科技的基礎,由此才拿下了四大發明中的三個。駱駝最初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最近駱駝看到了一句話,又讓我改變了這個觀點。
倒霉的醫生看病頭,幸運的醫生看病尾。
駱駝在看到這一句話之后,又開始考慮最初的那個問題,美國、俄羅斯、中國能成為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僅僅是因為綜合國力嗎?我們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呢?駱駝仔細思考了一下,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這三個國家都有著深厚的科技沉淀,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你要說俄羅斯和中國,那么我們可以認可。那么美國這個新興的國家怎么說呢?
駱駝的答案是,美國雖然是新興的國家,但是它的科學家可不是“新人”,美國在世界大戰中,除了享受一般的戰爭紅利之外,還從戰敗國掠走了不少的科學家,而這些科學家幾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花費了大量心血培養出來的,而培養他們的國家付出的不光有明面上的物質,還有藏在深處的科技文化底蘊,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美國看成是一個新興的國家。
搞明白了這三個國家的隱性國力之后我們再來看大宋的三大發明。火藥雖然被認為是發明于大宋,可其實唐朝時,就已經有術士在用火藥配方(一硝二磺三木炭)煉丹時,發現了這個配方有爆炸的作用,而在唐朝末年以這個配方為基礎的“火箭”就開始應用到了實戰中。
指南針雖然被認為是發明于宋代,但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我國的古人就發現了磁石能吸鐵的特性,并由此制作出了指示南北的司南;而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其實也不會憑空發明,而是根據前朝的雕版印刷等工藝改進之后而得。
由此可見,宋朝的科技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這些突破并不是完全依靠大宋的國力來完成的,事實上它們的突破,其實都是站在了前朝的“肩膀上”。它們之所以在宋朝得到了集中爆發,這一方面確實因為大宋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文化歷經這么多年的發展,其實也已經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而大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更像是那個幸運的醫生。
這是駱駝的第730篇原創文章。
了解更多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