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經濟周刊》 特約撰稿人 陳九霖
最近,國內成品油價格一再上漲,油價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尤其是汽車擁有者和準備買車的人,更為關注。
近年來,我國的汽車擁有量已經越來越大。根據公安部交管局對外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3.72億輛,其中,燃油車2.81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4.56億人,其中,燃油車駕駛人4.18億人。2020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機動車3328萬輛,新領駕照的駕駛人2231萬人。這是中國汽車保有量第一次突破2.8億大關,同時,也和美國的汽車保有體量愈發靠近。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汽車,油價越來越受關注。今年,自3月17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準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35元和230元。按升計算,92號汽油每升上漲0.18元,95號汽油每升上漲0.19元,0號柴油每升上漲0.2元。
這是進入2021年后,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第5次上漲。累加2020年末的調價,國內成品油價格已經實現了“9連漲”。本輪調價落實后,國內95號汽油零售價格提高至每升7元,自2019年6月份以來95號汽油零售限價重新回到了7元時代。
成品油價格的上漲,主要原因是來自于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年初至今,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一度躍升近40%。在調價周期內,倫敦布倫特和紐約WTI油價一度漲至2019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平均來看,倫敦布倫特原油、紐約WTI原油價格比上輪調價周期上漲了5.15%。高盛集團等投行甚至預測,國際油價到了今年的第三季度會漲至75美元/桶。
不過,近幾日國際油價又開始下跌了,其中,3月18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暴跌約7%,實現連續第5個交易日的下跌。當天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4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4.6美元/桶,收于每桶60美元/桶,跌幅為7.12%;5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4.72美元/桶,收于63.28美元/桶,跌幅為6.94%。
一邊是國際油價下跌,一邊是國內成品油價格連漲至高位。這給人一種感覺:國際油價隨行就市,漲跌有緣。而國內油價卻跟漲不跟跌,或者漲多跌少。這種感覺符合實際嗎?作為油界曾經的一名“老兵”,我解釋一下其深層次原因。以個人一己之見,原因主要有5個方面:
第一,國內定價機制沒有與國際完全接軌。
當國際油價出現變動時,為了穩定國內成品油價格,政府發揮了宏觀調控的功能,設定了成品油價格的調控區間。調控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即:當國際市場油價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在每桶40~130美元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正常調整,該漲就漲,該降就降。這樣做的好處無疑是為了減少國際動蕩對于我國油價的沖擊,讓我國能夠有效地避免因為石油價格過高所帶的“通脹”危機。但是,這也會造成無論國際油價再怎么下跌,我國還保持一個“地板價”的情況。
第二,石油稅賦因素。
相關數據顯示,居民加油時,要償付6-7種稅收,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企業所得稅。對于進口石油而言,還要增加進口關稅。以5.8元/升的油價為例,包含了增值稅0.843元,消費稅1.52元,城建稅0.165元,教育費附加0.071元,地方教育費附加0.047元,企業所得稅0.047元,還有石油從國外進口時的關稅0.248元。這些稅加起來約等于3元,占整個油價的51.7%,換句話說,就是消費者加上100元錢的油時,當中的50多元錢都是稅。
除此之外,當國際油價高于一定價格時,石油企業還需繳納特別收益金;還有流通環節的稅負成本、石油企業的所得稅、增值稅等稅負成本。這部分成本,也會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
第三,運輸成本。
我國石油運輸還未適應市場形勢變化而完成轉變,特別是在運輸成本的計算方面,還是延續著傳統的計算模式。并且,我國的石油運輸產業與石油產業之間的商業銜接,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以至在石油投放的環節中,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進而人為地提高了石油的運輸成本。
我國的石油運輸的方式比較單一。中國國土面積大,跨域廣,并且,每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不同。但是,中國成品油的物流形式主要為公路、海路以及鐵路運輸,需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也導致了運輸成本的增加。
就進口油而言,還存在運輸過程中的倒貨、保險、轉儲、碼頭等成本,這些費用綜合起來也不少。
近期,海運輸成本高企。數據顯示,由于我國大宗商品市場需求旺盛,海灣地區運輸到我國港口的海運費,出現上漲的局面。與去年同期相比,海運費已經漲了50%之多,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發展。
第四,本土石油開采成本。
雖然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但是,畢竟還有30%的石油來自國內本土自采。然而,非常遺憾的是,我國的石油資源天然稟賦不好。雖然我國擁有著10億噸級大油田——慶城大油田,但是,很多都是小油田。這些油田大多分布在新疆、四川等地,單個油田的出油量并不高,因此,并不能像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那樣,鉆出一口油井后就持續不斷地出油。同時,盡管中國的頁巖油儲量為7200億噸——實際儲量可能會超過美國的儲量,但是,我國頁巖油礦床過于分散,大部分都分布在47個油頁巖盆地的80個礦床里。還有,頁巖油資源是含在頁巖層系中或泥頁巖孔隙和裂縫中。有效的開發方式通常為水平井和分段壓裂技術。這種方式適合在地廣人稀的美國去大面積地使用,對于我國而言,該技術對于環境的破壞很大、開采成本和運輸成本也都居高不下。
根據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29日的公告:2020年第一季度,該集團的原油平均實現價格為54.39美元/桶,其中,國內實現價格為56.42美元/桶;而中國石化的原油實現價格則為49.15美元/桶。經歷了頁巖油革命的美國,其原油開采成本在35美元/桶以上;我的約瑟投資公司所投資的油田的實現價格低于36美元/桶;而俄羅斯的石油實現成本約為17美元/桶,沙特的石油石油實現成本更低,僅為10美元/桶。
第五,石油庫存的處理。
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戰略石油儲備能力沒有達到IEA(國際能源署)所要求的90天消耗量的水準,導致油價大跌之時,不能及時購進。據有關方面介紹,最近,中國的石油庫存,已經升至相當于凈進口100天左右的水平,有可能達到120天。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導致的原油價格暴跌之時,我國適時地買入了大量的原油作為戰略儲備。這是一件好事。我去年也在適當時候,向中央進行了建言獻策。
但是,如果在高價位買入大量石油作為儲備,就存在一個儲備油的消納問題,處理不好,其成本就會轉移給消費者。雖然我個人判斷這次我國油價“9連漲”與石油庫存關系不大,但是,如何合理安排和消納石油庫存,值得我國深入探討并形成科學機制。
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地拿即期國際油價乃至遠期石油期貨價格,和國內成品油價格直接相比,因為WTI和Brent報價與國內成品油價格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長者大約一至兩個月的時間。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石油基礎設施比較發達,管線運輸成本較低。我們也不能簡單類比。
在闡述了諸多因素之后,重視我國石油體系改革,乃當務之急。中國作為一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的國家,油價的高低,不只是影響汽車使用者,還會直接影響到工廠的生產成本,也會傳導到很多商品。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低油價會降低不少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降低很多商品的價格。石油價格的降低,在幫助企業脫困和創收的同時,也能緩解中國的物價通脹,為民眾帶來生活成本的節省,從而進一步地促進消費。我國必須采取措施,降低油價,而且,要抓住根本,從源頭做起,最重要的是,解決定價機制和稅負、運輸問題。
責編 | 周琦
版式 | 孟凡婷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張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