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視頻加載中...
新華社記者張揚(右)和身著水下訓練服的航天員王亞平進行了一次“親密而特殊”的握手。本組圖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春暉攝
新華社記者張揚對王亞平進行采訪。
王亞平在做下水訓練前的準備工作。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王若辰)2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航天員從這里奔向星辰大海——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新華社張揚工作室,為你帶來“星光璀璨”的創作故事》的報道。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來自人類最本能的好奇,需要最深遠遼闊的探索。一曲《天問》,千古傳響。
載人航天、“嫦娥”奔月、“悟空”巡天、“天問”探火……科技向前發展,人類從未忘記頭頂那片無垠的天。而在我國近年來的航天突破中,“航天員”總是一個令人矚目的群體。
在常人眼中,航天員是“離星星最近的人”,背負著全人類的深藍色遐想,代表著地球這一“星際扁舟”的光榮與夢想,一飛沖天,去拓展人類認知與想象的邊界。
而航天員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他們有沒有“三頭六臂”?他們是如何進行訓練的?他們的訓練需不需要“上刀山下火海”?……
新華社張揚工作室推出重磅視頻《奔向星辰大海》,將航天員的訓練場景展現到你面前,為你還原真實的航天員苦與樂。“沒有高光濾鏡,最是打動人心。”網友如是評價。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張揚工作室,為你帶來“奔向星辰大海”背后的創作故事。
模擬失重水槽訓練、8G過載訓練、一次訓練減重2公斤、無人觸碰的紅色按鈕——
(小標題)展示“仰望星空”背后的“腳踏實地”
“這是一次充實、難忘而又收獲滿滿的采訪經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說起《奔向星辰大海》的幕后故事,新華社記者張揚這么起頭。
原來,2020年12月底,工作室策劃了一期張揚與航天員一起跨年的特別節目。到了現場,航天員訓練的場景迅速“俘獲”了大家,大家決心在不打擾訓練的前提下,在有限且短暫的拍攝“窗口期”內,記錄下珍貴的航天員訓練畫面,并對航天員王亞平進行深入的交流采訪,做一部高質量的專題視頻“大片”。
第一站,鏡頭隨著王亞平來到模擬失重水槽訓練場,拍攝下珍貴的訓練場面。這個涌入鏡頭的直徑23米、水深10米、容水量4200噸的水槽,能為航天員在地面創造盡可能真實的“失重環境”。
在工作人員的協作下,王亞平穿戴好重達120多公斤的裝備,沒入水下,開始了長達4個多小時無間斷的訓練。
“天上5個小時的工作任務,在地面就要做50個小時的水下訓練,比例是1:8到1:10。操作很多、很累的情況下,訓練結束以后,(航天員的)體重能降低1到2公斤。”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選拔訓練室主任王焰磊說。
如果你認為水下訓練的艱辛已經足夠震撼,請跟隨王亞平的腳步,再來看看離心機訓練。離心機由一個八米長的旋轉臂和飛行模擬座艙組成。“由于航天員乘坐飛船上升返回時,身體要承受不同的過載,所以要進行超重耐力訓練。”王亞平解釋。
在離心機內,所產生的離心力,通常用地心引力的倍數來表示,例如2G,等于兩倍地球引力,這大概相當于過山車從最高點,急速俯沖到最低點時的壓迫感。也可以理解成,2G等于自身體重增加一倍。普通人最多能承受4G的離心力。而像亞平一樣的航天員們,則要進行8個G的過載訓練,相當于要承受8個自己壓在身上。
“訓練的時候,臉會變形,胸部會感覺到呼吸困難,眼淚會稀里嘩啦不自覺地往外流。”王亞平指著一個紅色按鈕接著說,“如果訓練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可以隨時按紅色按鈕請求暫停。但是從來沒有一個航天員碰過這個按鈕,這個按鈕雖然握在我們手里,但在我們心里,它是不存在的。”
王亞平嘴角始終帶著的溫暖淡然的笑,成了張揚此行采訪最難忘也最心疼的一幕。“王亞平云淡風輕的笑容里,流露出她的柔軟與堅強,更讓我看到一位航天員的職責與使命。”她說。
“你認為每一位航天員都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看了這么多“超人訓練”后,張揚問王亞平。
“你要有腳踏實地的付出和努力,才會有仰望星空的底氣。”王亞平回答道,依然帶著溫暖淡然的笑。
關鍵12小時、500G素材、10版修改——
(小標題)“葫蘆式”拍攝,為13分鐘投入上千小時
采訪拍攝完成后,對工作室“腳踏實地”能力的考驗開始了。多機位的4K拍攝,讓工作室帶著500G的素材回到辦公桌。究竟要用一部視頻,呈現出怎樣的航天員?
“平時只有在‘上天’的高光時刻見過航天員,而高光時刻的背后,是人們看不見的‘魔鬼訓練’和過人的堅忍與付出。”采訪團隊成員楊志剛說。
“王亞平說,一定要讓能力去等待機會,而不能讓機會去等待能力。航天員們真是實力演繹了這句話!”采訪團隊成員劉春暉說。
“他們比我想象中更純粹,他們不只是完成任務、完成工作,而是把訓練當作生命的一部分,把航天當作畢生追求的事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采訪團隊成員李楨宇說。
“本來以為只有最年輕的航天員們才進行日常訓練,沒想到已經上過太空、‘功成名就’的航天員們依然在扎實訓練,從不停歇。”采訪團隊成員鄧馳旻說。
“航天員的目標是奔向太空,日常卻是在北京郊區的水下10米,做著嚴苛的訓練,一日又復一日。”采訪團隊成員趙世通說。
“海量的素材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給女兒講火箭的構造時,女兒那認真又澄澈的眼神。下次再因為媽媽執行任務而見不到媽媽,女兒一定更能理解什么叫‘媽媽給你摘星星去了’。”采訪團隊成員馬原馳說。
回想這次采訪與后期制作,張揚拿“葫蘆”作比——工作室在前期準備和后期制作上投入了大量時間和心血,相較之下,僅有12個小時的現場拍攝便像是葫蘆兩頭之間那細細的“葫蘆腰”。
就航天員訓練日常這一題材以及專題視頻的性質而言,12個小時的確很緊湊。為了抓住這“關鍵12小時”,工作室成員收集、消化了大量相關資料,一遍遍打磨采訪提綱,“腦補”現場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及應急方案。到了“關鍵12小時”,大家對時間的安排精確到分,并不充裕的人手也要分組同時作業,三個機位密切分工協作,盡最大可能采集更多的有效素材。“關鍵12小時”過后,工作室又發揮每個成員的專長,創作視頻、設計預告片,各司其職,各展其能。
“受眾看到的《奔向星辰大海》約有13分鐘,如果把工作室成員為完成此片的工作時間加到一起,大概有上千小時。”張揚忍不住再次點贊團隊的敬業,“幾乎沒有人在零點前回過家,春節假期也貢獻出來,反復推敲打磨每一個鏡頭、每一處銜接、每一句解說。”
最終,視頻改了10版,與全網受眾見面。點擊發布那一刻,工作室成員想起視頻中王亞平說的那段話——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真諦。”
“漫天星光,皆不如航天人閃亮!”“這樣的‘鮮花舍’才是我們年輕人喜愛的”——
(小標題)航天員背后是航天人集體,“新華社出品”背后是全情投入
《奔向星辰大海》發布不到2日,總瀏覽量已超1億次,被各大網絡媒體首頁置頂,中國教育電視臺等電視媒體采用,并在微博、B站、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成為熱門。“大泳池里藏著空間站”“無人觸碰的紅色按鈕”都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
“這才是全國人民應該看的最強賀歲片!”
“漫天星光,皆不如航天人閃亮!”
“他們是走在人類最前端的勇士,航天員們辛苦啦!”
網友們激情留言,向中國航天人致敬。
“中國航天人是一個集體,不僅僅指航天員。”看著網友們對航天人的表白,張揚深有感觸,“王亞平在水下訓練,還有7位潛水員在旁協助,地面監控室的科研工作者也一連緊盯屏幕四個多小時。”
這種團隊合作、互相支持的力量,在工作室也能看到。2020年12月,新華社張揚工作室正式成立,“國社網紅”有了新舞臺。工作室既要打造高辨識度的個人IP、展現獨特氣質,又要充分體現國社品格、主流價值、新聞理想。
為了增強在青年受眾中的接受度和互動性,工作室推出的系列作品,通常會針對新華社客戶端、B站、快手、抖音等不同平臺的特點,打造不同形態、不同長度、不同視覺包裝風格的版本。工作強度雖大,但工作室成員全情投入,甘之如飴。
“張揚的視頻知識性和質量真不錯!”
“寶藏揚揚,希望你越來越好,謝謝你帶我們了解這個神秘的地方,以后也多多帶給我們這樣的視頻吧。”
“這樣的‘鮮花舍’(網友對新華社的昵稱)才是我們年輕人喜愛的,以后我要鎖定‘鮮花舍’看棒棒的新聞!”
網友們表達出對新華社和工作室的贊美與喜愛。
“這就是視頻背后的我們——累并快樂著,忙并收獲著。唯有竭盡全力,我們才能驕傲地說,這是‘新華社出品’。”張揚說。(完)
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