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要講一位老人家,出生在天津,祖籍浙江慈溪。關于他的文章,相信很多人讀書時候就看到過,比如這一篇《挑山工》。
還有這段,“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放在一個簡易的竹條編成的籠子里,籠內還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熟悉嗎?
馮驥才,他還是個“斜杠青年”。
提到馮驥才,幾乎是人人皆知,因為他的文章是義務教育語文課本里的常客,例如《刷子李》、《泥人張》等。
他以寫小說見長,筆下人物凝練傳神,著筆畫意活潑幽默,個中情理耐人回味,是當之無愧的小說高手。至今,他出版各類作品250多種。
他畫技精湛,曾辦過23次畫展,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他還是個“斜杠青年”。
如今,馮驥才擔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依舊通過繪畫和寫作來支持他的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用“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來評價他,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創作盛年,他又從文學創作轉身,致力保護城市歷史、搶救民間文化,被譽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杠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
馮驥才,他是個“不務正業”的作家, 熱衷保護古村落。
1999年,馮驥才驚聞天津估衣街要拆,從大錘下搶回3600件文物。
多年前,當馮驥才意識到傳統文化斷裂的嚴重性,文章也不寫了,畫也不畫了,趕緊去保護古村落。 2009年開始,他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中心,此前很少有部門、機構或個人關注這個事情。也因此,率先急迫地關注這個事情的“文藝家”馮驥才被冠上了“古村落保護斗士”這個稱號。 他說,“保護傳統村落,比保護萬里長城還要偉大。”
馮驥才,天津人。
1942年2月9日馮驥才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寧波。
馮驥才祖居博物館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民主路159-1號。馮驥才是寧波慈城大族馮氏的后裔。慈城素有“俞家谷,馮家屋”和“馮半城”之說。為了支持家鄉的文化建設,豐富建設中的家鄉博物館的館藏、陳設,創造出獨有的文化空間和藝術品位,馮驥才多次向家鄉、祖居進行文化捐贈。2016年4月23日,馮驥才祖居博物館開館。
馮驥才的家族居住在慈城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始遷祖為馮冕,為漢末從北方來慈城為官的句章縣令,后因戰亂動蕩,回家之路被切斷,遂隱居于今天的慈城八字橋村。被譽為“慈溪第一大戶”的馮氏家族由此發祥。
馮驥才的五代祖馮汝霆,是個監生,成為當時馮家第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從馮汝霆開始,也就是從道光到光緒年間的五十多年里,馮驥才家族里竟然走出了13個舉人,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科舉考試的難度之大,梁啟超曾經描述過:“邑聚千數百童生,拔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拔百數十人為舉人。”而慈城馮家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走出了13個舉人。數代以后,馮驥才成為中國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文化人,或可從家族的歷史傳承中找到解碼的線索。
馮驥才的曾祖、馮汝霆的第五子馮可銑是監生。馮可銑的兒子馮家藇,也就是馮驥才的爺爺,20歲不到即離開慈城去北方做生意,并于晚清時期定居天津。民國時,開了天津最大的飯店——“福祿林中西大飯店”。而馮驥才的父親馮吉甫,則在慈城老家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直至1920年,母親去世,隨父親定居天津。
慈城的馮家,因為出了馮驥才,受到業界關注。
馮驥才,是新時期用文學變革社會的先鋒。
近代以來,慈城在天津的作家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馮驥才。
馮驥才的創作,無疑為中國現代派文學開拓出一方全新的天地,其中傾瀉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比如《三寸金蓮》的裹小腳習俗,而在《感謝生活》中,美術學院學生華夏雨的身上,就是他對民間文化的情懷,富含民間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內容,文學之根和文化思考深深扎入民族文化的土壤。
馮驥才:父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出生的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父親家、母親家都被抄了家,當時是父親人生的最低谷。父親給我取名馮寬,是希望我的未來寬闊坦途,逢事必寬。也正是“文革”的原因,父母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所以沒有再要第二個孩子。于是,我就成了那個時代少有的獨生子。
我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外婆認識的一個托兒戶家寄養。我的托兒戶是個老太太,背有些駝,身體不好,但人非常溫和,慈愛,我叫她“老朋友”,一個特別又親切的稱呼。老朋友年輕時家境不錯,只是由于健康原因沒有嫁人,孤身一人,靠給親戚朋友帶小孩為生。老朋友待我如自己的孩子一樣,傾注了親人般的愛。
上小學后,我回到了父母身邊,全家住在一棟老式三層樓房的頂樓,外面有一個大露臺。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無情地摧毀了我們這個家,這就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突然,地動山搖,屋子劇烈地抖動起來。
父親當過運動員,反應快,一把將熟睡的我從行軍床上拉起來,護在身下,緊貼著外面是露臺的那面墻。此時,屋子搖晃得愈加猛烈,房頂已開始坍塌,靠胡同的那面墻被拋了出去,更可怕的是我睡的那個行軍床早已被埋在磚瓦之下。后來,我們三個人憑著一絲微光,摸索著,從廢墟般的樓房中爬了出來。
大地震奪走了無數的生命,我想,是父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馮驥才: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
我的故鄉給了我的一切。
對于一些作家來說,故鄉只屬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穴,生命在那里誕生;一旦長大后羽毛豐滿,它就遠走高飛。但我卻不然,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
我喜歡在夜間回家,遠遠看到家中亮著燈的窗子,一點點愈來愈近。一次一位生活雜志的記者要我為“家庭”下一個定義。我馬上想到這個亮燈的窗子,柔和的光從紗簾中透出,靜謐而安詳。我不禁說:“家庭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
馮驥才的妻子叫顧同昭。
60年代初,他倆是同一街道的待業青年,一起到書畫社學畫,因為模樣相近,氣質相似,曾被誤認為是兄妹。兩人志趣相投,彼此萌生愛情,自由戀愛。
兩人定于1971年1月1日結婚。那時候人們都沒錢,婚前,馮母拿出全家生活費的一半——二十塊錢,讓兒媳買件新衣服。顧同昭買了一件藍褂子。新娘子應當穿得鮮活一些,但顧同昭覺得,藍褂子平常能穿,要是買一件紅褂子,那只能穿一回,結完婚就穿不出去了。婆婆覺得不行,又拿出最后二十塊錢,給兒媳婦買了一件紅棉襖。
舉行婚禮這天,馮驥才騎著一輛破自行車,把新娘子接到新房里——一間八平米的小屋,只有一塊床板、一張舊書桌,連一床新被子也沒添置。當時他們倆的收入是浮動的,平均每月幾十塊錢,最少的時候,馮驥才月收入七塊,顧同昭三塊!顧同昭疼愛馮驥才勝過自己。她買一毛錢肉餡,做成丸子湯,讓馮驥才吃丸子,自己吃青菜,喝湯。
1974年,他倆被分配到市工藝美術廠,算是有了正式工作,生活逐漸好轉。
顧同昭是一個才女,擅長仿古畫,她設計的羽毛畫、貝雕畫,顯示出清新的格調。她曾用五天時間在一只鴨蛋上,把一百名神情各異的古代兒童玩耍嬉笑的場面,維妙維肖地畫了出來。這只彩蛋被送往波蘭國際博覽會展出,各國人士紛紛稱奇。可是,為了丈夫的事業,她在事業上做出了犧牲,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
80年代,馮驥才成名,作品征服了越來越多的讀者,也打動了一些年輕姑娘的心。少女們用滾燙的字句向馮驥才傾吐綿綿情意,有的在信里還夾著照片、刺繡。馮驥才統統交給顧同昭。馮驥才的作品凝結著妻子的心血。
顧同昭在藝術上十分敏感,每當動筆之前,馮驥才總要和妻子商討,寫完之后先讓妻子看一遍,然后按照妻子的意見進行修改和潤色。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這樣創作出來的。
80年代中期,馮驥才被推選為天津市文聯常務副主席。文聯下屬九個協會,要辦三個文藝刊物,要管對內、對外藝術家的送往迎來,還在籌建文聯大樓……馮驥才忙忙碌碌,只有晚上10點鐘以后可以寫三四個小時的東西,但他仍堅持創作了《怪世奇談》《一百個人的十年》等作品,這和妻子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他愛她,她懂他,兩人相愛相知,始終陪伴,愛情永遠都是那么的美好!馮先生在講他這份“定情信物”時,眼神含笑,滿滿的都是對夫人的愛……
他們的定情信物是什么?你猜!
我驕傲地說——我的母親!
熟悉馮驥才的人都知道,只要他人在天津,每周二和周六這兩天下午5點之后,他是閉門不待客的——這是他給母親預留的“專屬親子時間”,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雷打不動。
每次馮驥才去見母親,年逾百歲的馮母必定會提前梳妝打扮,洗臉擦油,穿上珍藏的旗袍,滿心歡喜地等候兒子。因為母親知道心愛的兒子要來,她希望通過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親情會面方式,把自己最佳的狀態、最好的面貌呈現給兒子,讓兒子覺得母親還很健康,很精神,工作時能徹底放心。所以每次的相處時光,都洋溢著無盡的溫馨和快樂。
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提到母親,馮驥才的表情就會變得十分溫柔,暖意十足。他的手機里,存了母親的很多生活照,有的笑容溫暖,有的端莊清雅,有的眼神清澈,每當累了、困了,就拿出來看一眼。馮驥才常動情地對人說:“現在,母親是我的女兒。母親老了,我要把她當做女兒一樣愛惜她,擱在手心里,保護她……”那份默默的溫情和孝道,足以溫暖整個世界。
馮驥才近照,與太太顧同昭撞臉被誤認兄妹,103歲母親精神矍鑠。
2月6日晚,前“央視一姐”朱迅在某短視頻平臺曬出一段專訪作家馮驥才視頻片段,配文稱“只要父母在,我們就永遠都是小孩子”。曝光的視頻中,馮驥才與主持人朱迅圍繞著“孝道”談天論地,前者亦是罕見曝光103歲老母親戈長復的近況。
畫面中,馮驥才,絲毫不像是年近耄耋之年(79歲),較同齡人年輕太多!
103歲的馮驥才母親戈長復戴著老花鏡,一臉慈祥。
老人家103歲大壽當日,兒子、兒媳孝順前來祝壽讓其喜笑顏開,緊緊握住79歲兒子的手,站在后面留著短發的則是其馮驥才的太太顧同昭。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馮驥才與顧同昭無論是五官長相還是儒雅氣質上都十分相近,撞臉夫妻倆曾被不少人誤認成兄妹關系,頗有夫妻相。婚姻五十年來,馮驥才與太太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羨煞旁人!
好朋友們都習慣叫他“大馮”,今年,大馮就滿79歲了。(1942年2月9日,79歲)
他的近朋親友似乎比他自己的感慨還要多。作家王蒙回憶起他們第一次見面:“大馮當時笑得真誠、純真,讓人忍不住想摟住他好好親一口。”
外人看他不像年逾古稀的老者,他也自嘲“忘記年齡所以永遠年輕”,但確實很多時候,“勁頂不上來了”。歲月給了他責任心和緊迫感。
馮驥才說,現在,我們的文明還在,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記憶還在。現在保護自己是最后的機會,還來得及。所以即便過了古稀之年,他還在用文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意氣吶喊著,堅持著,為他點贊。
丁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