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腸癌是發生在腸道的癌病類疾病,其發病原因跟遺傳、慢性炎癥和飲食有關。由于腸癌早期癥狀并不是很明顯,即使有便血的癥狀,也被人們誤認為是痔瘡,結果再去醫院做檢查時已達到中晚期階段,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大腸癌高危人群除了定期做檢查外,也不能忽略自身癥狀,若有以下4個癥狀需警惕腸癌。
1、排便習慣改變
癌腫瘤在腸道中不斷地增長,可直接刺激腸道。癌變部位也會產生大量分泌物,影響腸道運轉,使得大便習慣變得不規則。其主要癥狀是大便次數增加和頻繁有便意,排便不盡感和里急后重等。尤其是大腸癌早期可出現假性腹瀉,早晨起床后癥狀最為明顯。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大便次數越來越多,甚至一天大便超過10次。
2、不明原因的腹痛
大部分癌癥來臨時會出現莫名其妙的疼痛,大腸癌也如此。腸癌早期會出現隱痛或鈍痛,也有可能出現刀割樣的疼痛,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疼痛感,不過飯后卻出現腹部隱痛或脹痛。因為癌腫瘤生成可刺激腸道黏膜和組織,從而引起疼痛。隨著癌腫瘤不斷增殖,可壓迫周圍組織,侵犯其他組織和器官,從而導致疼痛逐漸加重,疼痛時間也隨之延長。
3、便血
便血是腸癌的首發癥狀,不管癌變發生在腸道哪個部位,疾病發展期會有出現便血癥狀。一般,直腸癌引起的便血早期會出現大便一側帶鮮血,這跟糞便摩擦以及腸癌有關。隨著疾病惡化,癌腫瘤表面潰爛,癌細胞侵犯組織和血管后可排出血便,血液呈現鮮紅色或暗紅色。另外拉出來的糞便中也會出現膿液或粘液、血塊,有時夾雜壞死組織,同時伴有刺鼻的臭味。
4、腸道狹窄癥狀
隨著癌腫瘤不斷生長,可破壞器官功能,增加死亡風險。隨著腸癌發展,癌腫瘤可圍繞腸壁形成浸潤,使得腸腔變得越來越狹窄,從而影響糞便排出,其主要癥狀是大便形狀變細和便秘。也有可能因為排便困難而出現腹部脹痛或腹部不適。
1、合理安排飲食
平時應增加主食中粗雜糧比例,不能吃得太精細。少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因為這種飲食結構可刺激膽汁分泌,增加腸道中膽汁量,膽汁中含有膽固醇和膽酸,所以會增加糞便中膽固醇和膽酸含量。另外此類飲食也會使得大腸腔內內容物中滋生厭氧桿菌,此類細菌直接作用于膽固醇和膽酸,生成致癌物質,增加患癌風險。
2、及早處理腸道疾病
一旦患有腸道息肉或慢性腸炎、慢性痢疾以及血吸蟲病等應及早處理。特別是腸道息肉屬于腸癌癌前病變,及早手術切除,能降低癌變風險。
溫馨提示
普通人每年應去醫院做次糞便常規檢查,能及時發現各種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特別是大腸癌早期發現和診斷。另外要積極治療習慣性便秘,維持糞便通暢,定期去醫院做腸鏡篩查。
家庭醫生超能團向癌癥說不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資料:
1、《腸癌早期不明顯?醫生:這4種跡象或是腸癌的前兆,需重視 》,醫說健康,03-09
2、《腸癌的八大臨床表現,你都了解嗎?》,普外科曾醫生,2018-05-09
李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