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曾無數次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個人的思想的發展與人類的思想發展是一致的,最終發展到當代最深刻的思想的水平。而那些開創了新的思想體系的人,之所以能夠提出新的思想體系,是因為人們對舊的思想體系批判的已經足夠多,才使某一位天才得出了最終的適合那個時代的“正確”結論。這是個人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當然,這話不是隨便說的,是有根據的。比如我們的孩童時期,認識世界都是以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正是它所表現的樣子。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思想的正確性,產生了對思想的思想,對思維的思維,并且能夠用抽象的概念去把握具體的世界。對于現在的中國人來講,能這樣思考,其實是引進了西方思想的結果。想想吧,在舊中國,人們關于這一方面的思想少之又少。即使是擁有最多話語權的士大夫階層,關心的也不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舊中國的思想正是如此,西方人認識世界的目標是尋找到世界的本源,因此對存在和認識進行了深刻的、抽絲剝繭的思考;而中國人認識世界的目標是如何成為圣人,針對如何成為圣人這個問題進行了最多的思考和實踐。這就是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最大的不同。你以為圣人只存在于儒家嗎?老子、鬼谷子、墨子等等這些人,他們和儒家的分歧,以及互相之間的分歧,其實不過是圣人之路的分歧。最初的激勵,都是怎樣才能擁有堯舜禹、周文王那樣完美的品格。
所以說,一個人思想的發展結果,其終點不過是當時最“正確”的思想。而如何達到這一終點,必將走過歷史上如何達到這個結果的老路。但是因為學習和環境,這個過程在個人中,是加快了的。所以你看現在網上很多十一歲小朋友講微積分的視頻,不少人說是拔苗助長,我卻認為,這個苗不是拔出來的,是歷史的必然。你的孩子,十一歲的時候也許真能因為你不懂微積分瞧不起你。
前面講過,如今的人們,可以產生對思想的思想,對思維的思維,這是西方知識給我們帶來的改變。而我們產生這種思維方式的原因,不是來自于哲學,而是來自于科學。因為科學對萬事萬物進行了抽象和研究,其中所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歸納和演繹,對每個人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正是這兩種方法,使我們產生了一種新的認識世界的工具。回到西方,我們會看到,這兩種方法是哲學家研究出來的,并且用這個工具去研究科學,并催生出了工業文明。而這個工具的母親,就是形而上學。
在《邵哲真理筆記之古希臘哲學》講過,古希臘哲學家做的最多的是就是尋找世界的本源,比如水啊火啊啥的。這個問題到柏拉圖那里發生了變化。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理念”,什么是理念?可以理解為知識和概念。比如說,你能認識你爹你媽你朋友,那你能認識人類嗎?你吃過蘋果香蕉橘子,你吃過水果嗎?人類、水果本身是一種概念,但并不真實存在,它們必須在具體的存在中存在。而這種概念的存在,統稱為“理念”。但是問題來了,我們好像是不該認識人類和水果,但我們又確實認識人類和水果,我們咋認識的呢?柏拉圖說了,因為世界的本源是理念,理念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這是我們天生就有的東西。所以我們今天的學習,不過是一種回憶,回憶理念中的內容。即,感官世界中的萬物是理念世界中各種完美概念的投射或復制,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永恒的,完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柏拉圖產生這種思想是歷史的必然。所謂“窮則思變”,古希臘哲學家一直在物質世界里繞圈圈,必須要有人跳出來。就好像我們做事一樣,這樣不行,那就換一種方法。而柏拉圖的徒弟,亞里士多德,說了一句話,“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意思很明顯,柏拉圖是錯的。他認為柏拉圖是本末倒置,對亞里士多德而言,概念是從經驗中抽象出來的,而不是反過來,用感官察覺到的才是真實的世界。因此亞里士多德把大自然中的所有東西都分類整理,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亞里士多德在整理著作的時候,把對物質的研究整理成physics,即物理學;把對存在的思考放在其后,叫做 metaphysics, 本意是“物理學之后”,意譯過來就是“形而上學”。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于世界本質的理解是開辟性的。尤其是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存在才是第一哲學最應該研究的問題,破解了存在之謎,就找到了終極真理。萬物各異,但萬物皆存在。因此只要想清楚存在,則一切了然。對于物質的研究,只是知識。對于存在的思考,才是智慧。對于存在,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最終原因是什么?這便是形而上學的起源。
然而歷史對亞里士多德開了個玩笑,亞里士多德的好學生,亞歷山大,帶領馬其頓帝國去征服世界了,順便滅了希臘。而后羅馬稱霸,基督教蔓延,歐洲迎來了漫長的、黑暗的中世紀。形而上學再無實質突破,人類似乎已經把曾經的困惑遺忘(中世紀是黑暗的,從某種角度講,哲學家一停止思考,世界就黑暗了)。
下一個提出洞見的,是法國人笛卡爾。笛卡爾發現,哲學家喜歡談論世界,萬物,存在。他們在說“世界是如此這般的”。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世界是如此這般的?”人們認為世界,外物是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這似乎天經地義。但事實是,人們只有透過感官才能認知到世界。莊周夢蝶,夢境如此真實,以至于當時竟不知自己在做夢。同樣,誰又能嚴格證明,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不是一場夢境呢?佛教就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生如夢,直到彌留之際才恍然驚覺。于是笛卡爾發現,要想弄清存在的奧義,必先想明白我們是怎樣認識這個世界的。如果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學根本問題可以概括成 &34;What is there?&34; 的話,那么笛卡爾則指出,在回答亞里士多德問題之前必先回答 &34;How do we know?&34; 這一重大發現,意味著形而上學的焦點,由外在世界,轉移到了人的意識。這是古典哲學和現代哲學的分界,史稱“認識論轉向”。
笛卡爾發現,通常我們所說的“存在”只是“感覺存在”,我們永遠無法證明這種存在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客觀的存在”。因為如前所述,感官的可靠性是存疑的。這樣一來,所有知識,所有現象的真實性都是可懷疑的了。理論上說,就連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都成為一個疑問。
不過大師就是大師,笛卡爾硬是在這一片虛無之中生生找到了一個哲學的支點!一切的真實性都是可懷疑的,但是,“我在懷疑”這件事卻無可懷疑!一切皆虛妄,但“我思”這件事永遠真實。因為一旦動念試圖懷疑“我是否在思考”,則“我思”的存在就自動得證。于是“我思故我在”。這樣,意識本身成了最真實的存在。因此笛卡爾認為,來自意識本身的理性,才是知識真正可靠的來源。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理性主義,也叫唯理論。由于持此觀點的哲學家比如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都來自歐洲大陸,因此又叫“大陸理性主義”。他們偏愛邏輯學,數學,幾何,這樣能夠從一些簡單的原理演繹(deduction)出整個體系的知識。從這里其實可以看出柏拉圖理念論的影子。
總之,形而上學就這樣發展起來了,后面所發生的事不再敘述,雖然后邊的道路更加曲折。你可能以為,形而上學離我們還真的遠。如果你這樣認為,那我只能說,形而上學只是離你比較遠。形而上學的價值,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一群閑的沒事干的人去研究世界的本源,講了一堆毫無意義的廢話。實際上,就是這群閑的沒事干的人,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總的來說,形而上學是對存在和認識的關系的反思,哲學家們,既懷疑存在,又懷疑認識,所以每一步都不得不走的小心翼翼。他們對真理的執著,要求他們每一句話都必須經受檢驗,每一句說出來大家都接受,這不就是最基本的科學精神嗎?比如笛卡爾,這個喪心病狂的人,曾經用幾何方法去證明上帝存在。“證明”,沒錯,證明,任何東西都需要證明,否則就不能講;同樣,微積分中用無限來求取有限的做法,也得益于形而上學的思想。事實上,就是因為形而上學追求的高度抽象,給數學提供了生長的肥沃土壤。總之,你懂的越多,可以印證形而上學的材料越多。
那么,個人認為,形而上學給我們留下了如下三個最寶貴的財富:一是使人類產生了對思維的思維,對思維的思維的思維,等等,這是一種懷疑精神;二是使人類普遍的運用抽象的工具,大大節省了思考成本,比如中國求圓的面積的思想就是微分的思想,但由于缺少這種抽象的思考方式,并沒有得出微積分的一般形式;三是前面提到的實證精神,必須有理有據,除了歐洲,我們看到,任何一個地方都缺乏這種精神,也是造成了我們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
而教科書中給我們的關于形而上學是“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等等不太正面的評價,又該作何解釋?凡事必有比較,比如說有了長,才有了短,有了大,才有了小。在辯證法誕生之前,形而上學是最完備、最運動的方法論。可笑的是,如今的自詡有知識的人,還沉浸在形而上學的殿堂里不能自拔,認為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喪心病狂,用那些話來污蔑形而上學。真是好言勸不了該死的鬼。
我們必須承認,形而上學給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沒有對形而上的追求,就沒有科學、政治、經濟、工業的進步,我們應該對偉人們報以崇高的敬意。形而上學,是一篇波瀾壯闊的思想史詩。我們也必須承認,形而上學是誕生了辯證法的土壤,辯證法并沒有完全否定形而上學,而是對它進行了繼承和批判。沒有了形而上學的辯證法,實際上又回到了古希臘哲學家和老子那種樸素的辯證觀,對今天的發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黑格爾,西方哲學集大成者,在形而上學最輝煌的時刻,也是因為多種方向使其分崩離析的時刻,結合古代樸素的辯證觀,提出了現代的辯證法,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馬克思又把這種本末倒置的辯證法“正”過來了,提出了辯證唯物觀和辯證史觀,使如今的世界煥然一新。舉個例子,通過形而上學,你必須承認,能者多得,因此,那些勇敢、智慧的資本家們理應獲得這個世界上最多的財富(這一點現在很多人還是如此認為)。即使很多高尚的思想家們對此反抗,但也必須承認這一“叢林法則”,所以資本家的剝削問題,變成了道德問題。而馬克思則把辯證法運用到政治經濟學領域,通過對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的分析,得出的理論是,社會要發展,必須要改變生產關系,停止剝削,由工人占據勞動果實,從商品社會走向共產社會。這就是階級斗爭最有利的思想武器。如果你不理解辯證法,那么你就不能理解,為什么那場席卷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反而給沒有直接參與的舊中國留下了種子?個人認為,是因為“屁股決定腦袋”,中國是最適合馬克思主義生長的土壤。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只有中國,那樣強烈地追求天下大同,那樣把“人”的問題放在所有問題的首位。同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了最美的花、結下了最甜的果實,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一個文明,如果不是把“人”放在首位,那么必將滅亡。所以你聽說過古巴比倫、古印度、古羅馬、古埃及,誰敢說古中國?中國永遠年輕,永遠強大,永遠生生不息。別看美國人鬧得歡,了解美國歷史我們知道,美國曾經擁有多么得天獨厚的條件,它追求的金錢至上的理念,給了它蓬勃的生命力,也使它發展起來了。但它也必然要滅亡,因為在那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缺乏全面發展的可能。這種可能,如今也只在中國才有。
正如亞歷山大暫時終結了“形而上學”的發展一樣,辯證法的發展也處于暫時停頓的狀態。但歷史不會滿足如今的狀況,它必將向前發展。只要種子還在,它終要萌芽、成長。那時,辯證法,將取得比形而上學更偉大的成就。這一任務,正落在了中國人的肩上。
高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