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14年時候的奧匈帝國版圖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中歐的二元君主國國家,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的聯(lián)盟,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領地”。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一直在爭奪德意志領導權。在1866年普奧戰(zhàn)爭中,奧地利戰(zhàn)敗,德意志邦聯(lián)解散,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lián)邦,為德國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1867年,奧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奧地利皇帝被迫妥協(xié),同年12月允許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下獲得自治,匈牙利與奧地利建立奧匈二元君主國,奧皇兼任匈牙利國王。
奧匈帝國疆域內的王國及省份:
內萊塔尼亞:1. 波希米亞,2. 布科維納,3. 卡林西亞,4. 卡尼鄂拉,5. 達爾馬提亞,6. 加利西亞,7. 濱海省份,8. 下奧地利,9. 摩拉維亞,10. 薩爾茨堡,11. 西里西亞,12. 施蒂利亞,13. 蒂羅爾,14. 上奧地利,15. 福拉爾貝格;外萊塔尼亞:16. 匈牙利王國,17. 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帝國直轄省份:18.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擁有獨立的立法機關,帝國政府掌管外交、軍事和財政。帝國版圖包括現(xiàn)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波希米亞、克羅地亞等地區(qū),成為當時歐洲第二大國,人口僅次于俄國、德國。帝國在德意志區(qū)域恢復影響力的希望化為泡影之后,開始向東南巴爾干擴張,與其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密盟友俄國反目成仇。帝國政府與德國在1879年結成德奧同盟,把自己與德國戰(zhàn)車綁在一起。1908年,奧匈帝國兼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qū),釀成波斯尼亞危機,間接為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埋下禍根;事件中,帝國皇儲約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歲的塞爾維亞黑手會激進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奧匈帝國和德國同屬同盟國一方,最終被協(xié)約國打敗。
19世紀末,匈牙利王國的傳統(tǒng)服飾
蒂羅爾的傳統(tǒng)服飾
1900年,波希米亞王國布拉格的游行
1918年10月,奧皇卡爾一世接受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讓境內民族自立國家并建立聯(lián)邦制帝國,不料各民族自行獨立建國,導致奧匈帝國解體,領土被新生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王國、波蘭第二共和國、南斯拉夫王國和羅馬尼亞王國繼承。這些新獨立國家往往民族主義情緒很濃,為此后的東歐和巴爾干問題埋下更多禍根。
1881年時候的奧匈帝國宗教分布
1910年時候的奧匈帝國民族組成
原奧匈帝國領土與現(xiàn)代歐洲國家疆域的對比圖
奧匈帝國沒有官方的共同國旗,奧地利地區(qū)使用黑黃旗,匈牙利地區(qū)使用帶有匈國徽的紅白綠三色旗。在需要使用國旗時,奧匈帝國通常使用在1869年設計的旗幟代替國旗使用,地位等同于國旗。但是,奧匈帝國海軍直到1918年仍在使用他們從1787年就開始使用的奧地利艦艏旗。奧匈帝國的“國徽”也存在著多種版本。
奧地利帝國國旗
匈牙利王國國旗
1869年設計的旗幟,相當于奧匈帝國國旗
奧匈帝國海軍使用的奧地利艦艏旗
奧匈共用的小國徽(至1915年)
奧匈共用的小國徽(1915–1918)
奧匈共用的大國徽(至1915年)
奧匈共用的大國徽(1915–1918)
同樣地,奧、匈兩部分還分別擁有自己的國徽。
奧地利小國徽(1915–1918)
奧地利大國徽(1915–1918)
匈牙利大國徽(至1915年)
匈牙利大國徽(1915–1918)
丁夕華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