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當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宦官。一說起宦官,大家都會說,這是一群遭受了宮刑的,被閹割的人,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宦官并不等同于“被閹割的人”。
宦官又叫太監,為什么叫太監呢?因為在明朝,宮廷當中被閹割者能夠擔任的官職一共有二十四個,這個二十四個職位都叫做“某某監”,比如習禮監、御用監、內官監,所以擔任這些官職的被閹割者就被統一叫成了“太監”。
那么我們再看,為什么古代這些遭受宮刑的人要被叫做宦官呢?對于宦官這個詞,史書當中有一句很早,而且很經典的敘述,那就是《后漢書》當中記載的:“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這句話大家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和我們日常的認知不太一樣?《后漢書》說,從東漢光武帝之后,宦者才開始全部由被閹割者來擔任,那也就意味著在光武帝之前,所謂的宦者是由普通人擔任的,并沒有要被閹割這一說。
那我們就來看看,在最開始的時候,宦者是什么意思,他們的職責是什么?在《左傳》當中,有這么一句話,叫“宦三年矣,不知母之存否”,這里的宦明顯不是“宦官”的意思,所以在中國古代,“宦”可以解釋為“學”或者“仕”,而且在古代,“學”和“仕”一般是同時進行的。因為當時人們學習的很少是某種知識,而是技能。而想要學習某種技能,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到辦事機關當中任職,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比如一個人想要學習宮廷禮儀和相關事務,那最便捷而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到宮廷當中去擔任侍衛,一邊擔任起維護宮廷秩序的職責,一邊學習宮廷內部的種種規則。
在最開始,這些類同于今天“公務員”一樣的,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的人,就被叫做宦,但是在古代,很多人都想成為“宦”,因為成為了宦,就有機會成為官,換言之,這是通往富貴的第一步,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個現象,就是宦的數量急速增多,所以當時的宦就分為了兩種,一種是有工作可做,有技術可學的宦,另一種則是空有宦的名頭,卻無實際的職務可以做,或者只替上司辦理個人私事。
這么說或許有些不太容易理解,但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在古代非常常見,比如說,戰國時代,秦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大臣,叫做嫪毐,他因為和秦始皇的母親通奸而被人所熟知,《史記》在介紹這個人的時候,有這么一句話,叫“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意思就是說有很多人想到嫪毐家中擔任門客,替他辦事兒,這里的“求宦”明顯不是我們上面說的第一種“正職公務員”,而帶有很強的私人性質。
像嫪毐這樣的大臣可以有屬于自己的門客和舍人,那么皇帝自然也可以有,在東漢光武帝之前,皇帝的舍人并不一定都是被閹割的人,而到了光武帝之后,則統一任用閹人,這就是《后漢書》里“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的解釋。
那么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就是為什么皇帝為什么要選擇任用被閹割的人做自己的舍人呢?其實這種風氣最早出現在貴族當中,貴族們擔心舍人與自己的妻妾有染,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而后這種風氣傳入宮廷,皇帝的舍人就也都用閹人了。
到了后來,有一些地位卑賤,生活苦難的底層人民,想要擺脫窮困的生活局面,到貴族家中或宮廷當中任職,于是便自行閹割。其實早在隋文帝時期,所謂的宮刑就已經廢除了,所以在此之后,但凡做太監的,都是自行閹割,以至于當時民間還發展出了專門幫人閹割的職業。而兩漢時期尚且還有宮刑,但是當時大多數人也都是自行閹割,東漢時候的宦官,就專門用這些人了。自此之后,“宦官”就成為這種人的專稱,而失去了本來的“一邊學習,一邊任職的人”的本義。
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