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日,一篇“女高管辭職賣面膜”的爆款文引發不少爭議。除了高管身份、文中研發專家被質疑外,工商信息顯示該“女高管”注冊的公司經營范圍甚至不含化妝品,被指涉嫌超范圍經營。此外,爆款文中提到該“女高管”成立國際團隊研發的面膜產品,也被指其實由名為
近日,一篇“女高管辭職賣面膜”的爆款文引發不少爭議。除了高管身份、文中研發專家被質疑外,工商信息顯示該“女高管”注冊的公司經營范圍甚至不含化妝品,被指涉嫌超范圍經營。
此外,爆款文中提到該“女高管”成立國際團隊研發的面膜產品,也被指其實由名為“廣州市綠色春天化妝品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的工廠代工。多名行業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與工廠合作的微商面膜產品,成本往往單片約3元。此外,“其實蠶絲面膜布不是真的蠶絲,就是無紡纖維,只是仿得比較像而已。”有關人士表示,一些代工廠甚至可以囊括公司注冊到面膜設計生產的一條龍服務。
一條微商面膜產業鏈逐漸浮現水面。為了解實況,南都記者實地走訪了“女高管”一文在廣州白云區的這間生產廠家,探訪微商營銷文背后的面膜代工廠。
蹊蹺:工商注冊不含化妝品,“研發專家”張冠李戴
今年情人節期間,一篇《那位從阿里辭職的女高管,從不過情人節》的營銷文,自述為前阿里女高管稱放棄千萬期權,只為打造一款叫“小仙膜”的面膜。未料遭到螞蟻金服副總裁陳亮懟稱“靠夸張的假身份胡編亂造”。2月17日,王晗稱陳亮因此前的工作過節與其過不去,但這并未平息網友質疑。
那么,營銷文提到的專利配方、“赫赫有名的紐約研發專家”是否屬實?這類面膜資質、安全有效性如何?微商面膜的生產成本與面世價格差多少?南都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天眼查”顯示,該“小仙膜”所屬公司為智慧時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為王晗,也即營銷文中的“前阿里女高管”。工商信息顯示該公司于2018年7月26日在北京朝陽注冊,品牌介紹主要從事護膚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但所屬行業與經營范圍卻顯示為“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推廣;公共關系服務、銷售電子產品、計算機、工藝品、日用品”等。
對此,北京市工商局朝陽分局的工作人員回應南都記者稱,從事化妝品銷售與研發的公司,工商注冊時需在經營范圍門類中選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或化妝品批發零售,否則涉嫌超范圍經營。
2月21日,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該爆款文中的“小仙膜”,發現4個相關產品,均為同一賣家,一款每盒5篇的調護面膜售價105元,目前月銷量接近500件。記者注意到,賣家提示從廣州發貨,產品備案顯示被委托由廣州綠色春天化妝品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生產。
而多位化妝品行業的人士分析稱,微商通過與代工廠合作,即便加上配方、原料、包裝等費用,這類“小仙膜”的單片成本不會超過4元,而一旦上市后,價格就成5倍10倍地增長。
南都記者查詢上述“綠色春天”官網發現,該公司成立于2003年,提供“集策劃、研發、生產、銷售、運營為一體”的服務,其專家團隊出現名為“哈洽德良·阿紹特”的專家,稱是“固態負氧離子穩定體專利發明人,歐洲自然科學院成員、俄羅斯醫學和技術科學院成員、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成員、紐約科學院成員”。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專家”從容貌到身材與前述女高管營銷文的紐約專家疑似同一人。據公開報道,該名“專家”實際上是俄羅斯的一名醫生。
對于上述現象,廣州市花都區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伍某稱見怪不怪,“微商基本沒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專家資源,因為面膜本身是低門檻和低成本的行業,而研發專家的費用高昂。”他同時表示與其工廠合作后,可以提供專家資源以供微商宣傳推廣。
走訪代工廠:因生產未獲批化妝品,多次被廣州食藥監處罰
據“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信息庫顯示,“綠色春天”在吉林、四川等全國多地備案了704個產品。但“天眼查”顯示該公司注冊資本僅為50萬,參保人員一欄顯示參保為4人。
南都記者來到廣州白云區企業路實地探訪。記者抵達時該工廠大門緊閉,門口墻上貼著一則招聘啟事,稱“提供社保”。一名男性工作人員稱,該廠有40多名員工,廠房面積約3000平方米,目前尚未復工。記者以“咨詢化妝品業務”為由想進一步詢問,另一名站在門口身穿黑衣的中年女性警惕地稱“現在不談業務”、“一律不接待”。
南都記者撥打上述招聘電話,“綠色春天”人事部一名曹姓負責人稱,普工每月工資3000元到3500元,可以買社保,上崗前進行簡單培訓即可,不需要健康證。
2月22日,白云區食藥監化妝品科的工作人員向南都記者表示,參與化妝品生產的工人必須體檢并辦理健康證。據《化妝品生產許可檢查要點》機構與人員的第四節中明確要求。健康證是屬于檢查要點中的關鍵項,一旦有5項關鍵項不符合標準,工廠將會被停止生產。
南都記者查詢了解到,從2015年至2017年,“綠色春天”曾連續4次被廣州市及白云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作出行政處罰,原因均為“生產未取得批準文號的特殊用途化妝品。”
成分:寡肽-1多用于醫美修復,“蠶絲面膜其實沒有蠶絲”
在“女高管”一文中,其宣傳的“小仙膜”富含寡肽-1成分同樣引發爭議。
公開資料顯示,寡肽-1為甘氨酸、組氨酸和賴氨酸組成的合成多肽。在“綠色春天”附近另一間化妝品工廠,南都記者在其展臺看到陳列的多款面膜盒樣板,有不少成分標注含有寡肽-1,有的面膜直接名為“寡肽修護面膜”。銷售經理李某介紹稱,寡肽-1主要功效是修復,針對創傷性肌膚、激素性皮炎的護理調整。她同時表示,“這類面膜一般是用于手術后皮膚修復。”
“含有寡肽-1的原料大概每公斤在120元到130元之間。”廣州市花都區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伍某稱,生產含寡肽-1的面膜,如果選擇妝字號產品需要進行備案,“還有一類是醫用布貼也即‘械字號’產品,主要在醫院或藥店銷售,確定包裝后可以直接投產。他表示,一些打著醫美、藥妝的產品,本質上還是化妝品。
廣州白云區食品監督管理局化妝品科方面向南都記者確認,寡肽-1屬于非特殊化妝品的成分。她同時表示稱,“如果含有美白、祛斑功效的面膜產品,均需要申請特殊化妝品備案許可,我們每年也會制定抽查計劃,對企業進行突擊抽檢,不合格的要按違法所得的數倍來罰款。”
據了解,除了各類成分,面膜生產的重要材料還有面膜布。伍某稱,蠶絲面膜布成本是從2毛到6毛一片,“其實蠶絲面膜布的‘蠶絲’也只是一個概念。它不是真的蠶絲,其實就是無紡纖維。”他表示,“現在比較常用的是一款叫384蠶絲膜布,是仿得最像的,成本0.45元一片。”
揭秘產業鏈:工廠提供一條龍服務,單片面膜成本價約3元
在完成工廠代工環節后,對于面膜微商而言,打開銷路成為重中之重。
2月21日,從事微商面膜銷售多年的楊麗云(化名)告訴南都記者,她平時常通過微博與數千名粉絲維系關系,宣傳產品。她在2014年成立了一間生物科技公司,旗下面膜銷售價在150元以上,主攻高端市場。
“做面膜成本和門檻不高。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微商自定原材料、設計包裝,再找工廠代工。還有一種是從幫助注冊公司到面膜生產,工廠全包了。我就是直接找工廠注冊成立公司的。”憑借微博粉絲效應,楊麗云的公司每年面膜銷量超過3萬盒,“130元一公斤,這是好的原材料,平均下來每片成本3.25元左右。我的售價是188元一盒,利潤你可以算一算。”
在“綠色春天”附近的另一間化妝品工廠,經理李某也向南都記者表示,可以提供從面膜包裝設計、生產送檢到配送的“一條龍”服務。她介紹道,以批量生產水光面膜為例,“比較好的原料80元一公斤,差一些每公斤40多元的原材料也有。不同價格的差別在于原料配比。以玻尿酸面膜為例,透明質酸鈉也分為大分子、小分子和微分子等,決定了面膜效果不同。”
廣州白云區,某工廠化妝品生產車間。該工廠一負責人稱,可以提供面膜生產的一條路服務。
前述女高管的“小仙膜”一盒5片定價109元,單片價格超過20元。對此,李某稱“主要成本就是原料、加工灌裝與包材費。100公斤原料可以做4000片面膜,單片面膜的加工灌裝費0.18元、裝盒0.5元。”李某表示,批量購買包材還能有優惠價,如確定合作意愿,還可以介紹與該工廠合作多年的包材廠家。
南都記者計算了一下,以采購80元一公斤的原料為例,按照100公斤制作4000片面膜的規格,加上包材費用,平均每片面膜成本價不到3.4元。對此,李某稱,其工廠與多渠道均有合作,“沒有不賺的,都是幾十倍地賺。”
不過,進入微商面膜行業5年的楊麗云卻有不同看法。她表示2014年到2015年是紅利期,通過微博和朋友圈推廣,“那時候基本上微商做面膜沒有不賺的。但現在國產面膜很難賣,我好在還有積累的幾千名粉絲,價格低了消費者會懷疑質量。面膜價格100多元,那消費者會想我干嘛不去買知名國際品牌的呢?就問你,你在朋友圈看到微商賣面膜會買嗎?”
采寫:南都記者 黃馳波 實習生 鄭昊旻
轉自:南方都市報
何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