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年適逢中國電視劇誕生60周年,中國電視劇發展到現在,已成為影響最大、覆蓋最廣、受眾最多的大眾文化形態。作為國產電視劇行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慈文傳媒創始人馬中駿也完成了從先鋒劇作家到電視人的身份轉變,投身中國電視劇出品制作。作者:王雯淼在他
今年適逢中國電視劇誕生60周年,中國電視劇發展到現在,已成為影響最大、覆蓋最廣、受眾最多的大眾文化形態。作為國產電視劇行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慈文傳媒創始人馬中駿也完成了從先鋒劇作家到電視人的身份轉變,投身中國電視劇出品制作。
作者:王雯淼
在他看來,我們正在經歷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從紙媒時代,到后來電視媒體和現在互聯網互動時代,它們給予受眾的快感、美感因素是不一樣的,這都是技術手段帶來的變化。而無論中國電視劇今后朝哪個方向發展,行業內話語權如何更替,文藝作品也一定要在不變當中求變,“喜新厭舊”對內容產品來說并不是壞事,影視創作的從業者更該具有“撞破南墻”的創新勇氣。
馬中駿掌舵的慈文傳媒出品了眾多熱播劇,包括近幾年人氣頗高的大IP劇《花千骨》《楚喬傳》等
從純文藝到商品化
記者:電視劇誕生至今整個行業歷經了諸多變革,當年的電視劇產業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初具雛形的?
馬中駿:我從業算起來都快40年了,最早80年代電視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表達思想,娛樂功能是在后面的。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的表達欲望遠遠大于其它,那時候觀眾特別愛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社會問題,大家愿意表達對于人生、對于生活的看法。所以80年代的文藝創作是一個特別的時期,通過思想解放把過去那種禁錮的東西推倒,那是一個文化的啟蒙時期,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想法不斷涌現,同時還沒有受到商業化的污染。那時不管小說也好、詩歌也好、繪畫也好、電影也好、戲劇也好,所有的文藝作品中帶著大量的求知欲,思辨色彩,這是我們年輕時經過的時代。
記者:其實那個時期電視在文藝領域的地位還沒有那么高?
馬中駿:整個80年代最繁榮的門類,就是戲劇和電影,因為80年代有電視機的還不多,不是很普及。到了90年代初的時候,電視的繁榮的時代到了,因為大量的家庭電視機出現是在90年代。90年代就涌現了《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皇城根》等一批優秀的電視劇,而且這些電視劇基本都是由一批北京作家創作,講述的故事多是發生在北京、關于北京人的故事,那時電視劇制作是以編劇為主的,那是編劇說了算的時代,是文本的時代。哪個劇拍得好,那是文本首先好,這些文本給大家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記者:電視劇從80年代純文藝的創作環境,怎樣進入到商品化的發展過程?
馬中駿:在80年代末90年代開始,電視劇制作進入到一個產業化的初期,電視劇的易貨貿易開始出現。那時業內的民營公司還沒有,都是國企,各電視臺自己拍劇。北京臺拍一個劇,會和其他電視臺換,我拍的給你播,你拍的給我播,沒有錢的往來,也沒有什么廣告。后來,從易貨貿易變成易貨與廣告的一種交易,出現了貼片廣告,就是電視劇制作方拍了電視劇以后,電視臺同意制作方有幾分鐘的廣告,電視劇可以帶著廣播出,臺里不出購買電視劇的錢,制作方是從廣告商手里收錢,所以制作方得自己找廣告。一段時間后,又出現了分離廣告,就是制作方把廣告時間賣給廣告公司,從市場經濟來說這又進步了一下。這種形式繁榮一段時間后,電視臺自己也有廣告了,而且廣告越來越多,分離廣告就被各電視臺全部收回了。電視劇制作方也不用再找廣告了,電視臺直接購買電視劇,每個臺會根據廣告收入開一個價給你。
所以電視劇的商品化是從易貨貿易開始的,逐漸變成貨幣和產品用買賣的方式來進行,用貨幣的方式進行收購。那時電視臺90%的收入和利潤靠播電視劇賺的,那時綜藝不好,最火的就是電視劇,而且它具備娛樂色彩,電視臺的其它節目還是單純的宣傳教育功能,所以電視劇就比較火,而且越火廣告就越好,電視臺就愿意出更多的錢。
衛視時代與粉絲經濟
記者:為什么那時候產業化程度不高,卻涌現出一批在國產電視劇發展史上至今都堪稱經典、令人難忘的作品?
馬中駿:因為那時在電視行業是制片人、編劇說了算,而不是演員。當時有一個特點,就是衛視不發達,電視臺都是地面的,全國有幾十個地面頻道,每個臺都是自己去買劇。這些播出方有幾十家之多,就不能形成壟斷的局面。不能形成壟斷,這些播出平臺也好,演員也好,就不能形成氣侯,他們說了不算。那是編劇、制作公司的黃金時代,因為我們說了算,我們定演員,我們定導演,所以能夠出現那么好的作品,都是專業人士定的,專業人士懂,編劇知道寫什么好,專業公司知道應該拍什么,而不是壟斷的平臺定的。
記者:那時電視劇的價格能賣到多少?
馬中駿:最早的時候比如北京臺、上海臺買劇是兩三萬元一集,后來漲到五萬、七萬,都是慢慢漲上來的。那時很多地方臺更便宜,有的只用幾千塊就能買一集電視劇,更窮的地方幾百塊就可以,但是你制作費用也便宜,這個是對等的。
記者:后來電視劇價格越來越貴,為什么優秀作品反而不集中涌現了?
馬中駿:后來進入到衛視時代就不一樣了,產業集中度高了。出現了一劇四星播出方式,就是一部電視劇首輪播出由四個衛視平臺來消化,再后來變成一劇兩星的時代,馬太效應越來越強,這時候相對的壟斷性就更高一些,帶來的效果是,什么樣的明星給我帶來廣告,我就用誰,怎么樣能夠給我帶來收視率,那我就要怎么樣,所以平臺方對于演員的要求越來越具體。制作方、編劇話語權越來越少,就是演員合不合適不如收視率重要,不如流量重要,因為流量和收視率背后是廣告收入。所以,平臺方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有流量的演員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我覺得隨著互聯網起來以后,明顯感覺到演員的身價提高的非常之快,因為他能帶來流量,能帶來粉絲互動,能帶來一個時代所賦予的一些新的功能。 互聯網的產生,使得大家都有傳播的途徑,過去的觀眾是熱愛演員的作品,而粉絲熱愛的是偶像明星,而且有運營粉絲的粉頭,在互聯網上形成一個產業鏈。粉絲經濟的誕生是標志性的事情,粉絲經濟的成長使得明星的地位越來越重。
撞破南墻的“變與不變”
記者:你經歷了這么多時代潮起潮落,在選劇、創作上有什么是一直堅持的?
馬中駿:那些不變的因素是我們始終在堅持的追求與準則,我把它概括成四條,首先保持的是作品當中“真善美”的情懷。因為涉及到普遍人性的問題最能夠打動觀眾,這樣的原則在全球范圍內依然成立。第二點,是人物的形象要豐滿獨特,追求人物特有的個性、特有的情懷和他豐富可期待的命運。這樣的要求是我們在人物塑造上的堅持。再有,就是“接地氣”的情節和故事。在我們的作品中,背景環境是人物和劇情的必要條件。用現實主義的態度去觀察人物的生活和夢想,即使是浪漫主義的夢想,這種態度依然不變。第四點是創新要素,對于作品中的情感、人物、故事,每當找到不同的認知和發現,就要給予作品不同的要求。所以更高的境界,就是在不變因素里面去追求它的可變性。
記者:不同時代、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大家的審美趣味是一直在變的,一次次的時代流變,你是如何跟上的?
馬中駿:我談不上跟上,其實就跟是小孩一樣有好奇心,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你對這個世界還充滿好奇你就能跟得上這個時代。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但隨著人的思維固化,大家總想走捷徑,不愿突破。我們經常說,不撞南墻不回頭,實際上這是人類進步的根源,因為一定要去撞這個南墻,你才能撞破那墻,對吧。
人性當中就是有這么一股能量:不撞南墻心不死,正是這種動力這種欲望,推動歷史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鼓勵人失敗,鼓勵創新的失敗,我跟大家講,當路越來越順的時候,一定有危險。我過去在寫作時,會提醒自己,如果這一段寫得特別順利,那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走到這里走不出去了,那是值得高興的,因為當你撞破南墻,就會是一個新的天地。創意產業就是這樣,不能繞道,要以“撞破南墻”的勇氣,來跟上時代的變化。
(原標題:用撞破南墻的勇氣跟上時代)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46
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