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無數的“張秉貴”們、“黃明瑞”們、工程師們、“李佳琦”們、快遞小哥、貨車司機,阿里、京東、拼多多、義烏小商品廠商,用自己的血肉書寫了中國零售的歷史變遷,從單調到繁榮、從模仿到超越。全文7434字,閱讀約需15分鐘文丨小北編輯丨楊旭然在《三體
無數的“張秉貴”們、“黃明瑞”們、工程師們、“李佳琦”們、快遞小哥、貨車司機,阿里、京東、拼多多、義烏小商品廠商,用自己的血肉書寫了中國零售的歷史變遷,從單調到繁榮、從模仿到超越。
全文7434字,閱讀約需15分鐘
文丨小北
編輯丨楊旭然
在《三體》中,歌者文明扔出了一張紙片大小的二向箔,太陽系變成了二維化平面。
劉慈欣描述了這樣一個多維并存的宇宙:在四維空間中,三維物體的內部結構可以被透視,人們可以看到人體的無限細節,骨骼和內臟、血液在心室間的流動和瓣膜的開閉。
一粒微觀質子的二維展開,能夠包裹整個星球。通過在上面雕刻集成電路,再將維度收縮至十一維,三體世界用兩粒質子監視了整個人類世界......
如果將中國零售業70年的發展歷程二維化,你會發現,這是一幅從單維業態主導到多維業態并存,高維業態降維打擊低維不斷重復上演的“清明上河圖”。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零售業由百貨商店主導了近半個世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超市業態從歐美導入中國,取代了百貨的主導地位;
2010年之后,電子商務的成熟又逐漸沖擊了超市的主導地位;2016年起,以“線上線下融合”為最顯著特征的“新零售”革命,對38萬億的社會零售發起總攻。
在一輪又一輪摧枯拉朽的降維打擊背后,技術的驅動軌跡清晰可見。
電腦收銀機、條形碼、POS系統、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庫存管理等信息化系統,成為超市大規模擴張的支撐,沃爾瑪、Costco等零售巨頭崛起;90年代超市導入中國后,依然是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物美、蘇寧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2010年之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支付手段的完善、物流效率的提升,讓電商迅速脫離PC時代加速成熟。如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提供了支撐,新一輪零售革命興起已然具備了基礎條件。
《三體》中太陽系的二維化意味著覆滅。但在零售行業,結局也許有所不同。
1995,“狼來了”
1995年12月5日,北京零售圈來了位“不速之客”。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南側,一家8000平米的大商場拔地而起。
在這之前,國家對商品統購統銷,人們購買商品要在百貨商店的三尺柜臺前排長隊,憑票購買,當時的“李佳琦”——明星售貨員張秉貴所在的中國百貨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百貨商店,供應著其他地方買不到商品,經常發生由于搶購商品而擠碎玻璃柜臺的事件。
而這家商場中,商品都擺在貨架上,任顧客自由挑選;身穿白色制服、戴口罩的師傅現場制作面包,服務員滑著旱冰鞋滿場給顧客服務;選了商品可以放到購物籃或手推車中,到門口的電腦收銀機處結賬。最吸引顧客的是,這里的商品價格比百貨商店便宜兩三成。
1995年,首家家樂福在北京開業
這位不速之客就是首家進入中國的外資超市家樂福。身處它旁邊的商店,無論是已上規模的朝陽百貨大樓、燕豐商場,還是剛開業不久的百姓購物中心都受到強烈沖擊,“三公里內同行無生意”。
大家都驚呼“狼來了”,燕豐商場當機立斷下調1000多種商品價格以應對。
隨后沃爾瑪、萬客隆、麥德龍、樂天等外資超市紛紛在一二線城市落地,本地原生零售業損失慘重。以1997年為例,北上廣深等城市中的212家百貨商場中有119家首次出現了利潤下滑,1998年甚至被稱為“百貨倒閉年”。
超市誕生的背景是美國1929-1933年間的經濟大蕭條。由于經濟低迷,消費者購買力大幅下降,大量商品囤積在倉庫。當時一家食品烘焙公司的商店經理Michel Cullen租用郊區的一間車庫改造成商場,名為King Kullen。郊區租金低廉、商場大量采購商品壓低了采購成本,商品價格降低,得以吸引消費者。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復蘇,消費者購買力提升,同時信息化工具和系統的出現,使超市能夠科學地管理購、銷、運、存各個環節,大大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和周轉效率,跨區域管理多家門店成為了可能。
連鎖業態下的超市的采購數量指數級上升,提高了超市向上游的議價能力,讓商品的價格更低,人們加速脫離百貨商場。
可以看到,連鎖經營超市的出現,不只是一場銷售形式的革命,更是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應用引發的全行業變局,百貨商場成為了變革中被屠戮的對象。
外資超市進入中國之前,從1981年開始,中國已經出現規模小、商品種類少、價格昂貴的中小型超市。外資超市入華沖擊百貨商店的同時,卻也刺激了中國本土大型商超的成立與發展。在當時,本土超市都把家樂福、沃爾瑪當作零售界的“黃埔軍校”。
在深圳,44歲的何金明辭去深圳金屬交易所總經理的工作,在南山區開了一家超市取名人人樂,3個月后就遭遇家樂福的3km狙擊,何金明連續37天蹲守在家樂福店里,寫了400多頁的銷售心得,成功抵住了家樂福的沖擊;
在福州,原先做啤酒代理生意的張軒松和張軒寧兄弟,在永輝大廈下面開了家超市,取名永輝超市,面對外資超市的競爭,張氏兄弟從福建省推行的農改超(農貿市場超市化運作)政策中找到機會,選擇以生鮮為突破點,打造了延續至今的“永輝模式”。
在北京,從斯坦福大學博士歸來的張文中,回國后創辦卡斯特信息技術公司,研發了一套超市POS系統,卻尷尬地發現全中國也沒幾家像樣的超市,于是決定自己創辦一家,一年后銷售額便達一億元,這就是后來的物美超市,此后張文中全心投入超市行業。
在湖南,食品業務員王填辭職下海,利用國企改革過程中休克的商業資源,改造廢棄的市場、吸納下崗工人,開出了第一家步步高超市。
但相對于歐美超市的發展是信息化技術在流通領域的變革,絕大多數中國超市更多依靠的是廉價的土地、人口紅利,以及對超市表層銷售方式的學習。它們用有限的科技投入,乘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盤,在大浪中“裸泳”了十多年。
在美國,沃爾瑪1983年就花費2400萬美金發射了商用衛星,并持續投入7億美元,1987年就建成了計算機衛星通訊系統。通過衛星網絡,沃爾瑪總部可以在1小時之內對全球10000多家門店每種商品的庫存、上架、銷售量全部盤點一遍。
90年代,沃爾瑪建成了近20個配送中心,每個配送中心占地11萬平方米,配以傳輸帶、自動補貨系統、激光識別系統等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其配送成本從20世紀70年代初占銷售額的3%降到1.3%,而競爭對手一般在5%。
喬布斯曾經說過,如果全球的IT企業只剩下三家,那一定是微軟、Intel和戴爾,如果只剩下兩家,將只有戴爾和沃爾瑪。而反觀中國超市,大多數連鎖經營并未發揮出相應的規模優勢,形式背后并不具備超市的技術內涵,這為下一次降維屠殺埋下了伏筆。
2010年起,隨著土地、人力成本的上漲,和前所未有競爭對手的出現,整個超市業態就像失去動力系統的火箭,增長幾近停滯。
據中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2011至2016年,我國百家重點線下零售企業(包含超市與百貨等)增速從22.6%跌至-0.5%,其中2014年我國線下零售行業共關店200家,堪稱歷史之最。
而當超市行業還沒有從輝煌到谷底的跌落中回過神來,他們如同卡哈馬卡戰爭中的印第安人一樣,渾然不知,零售世界已然變天。
無差別打擊,零售機關槍時代
2013年春,“零售西南王”王填,打開浙江衛視馬云做客的《與卓越同行》首期節目,來來回回看了5遍。
在節目中,馬云侃侃而談:“傳統零售是冷兵器時代,互聯網是機關槍時代”,“舊世界將崩潰,新世界將建立,不為消費者改變自己,你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這之前,王填是堅定的電商“討伐者”,他曾多次公開表示不碰電商,在2013年“兩會”期間,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還建言國家對電商征稅。但這一次,他感到“震驚、驚訝,無法不認同。”
回顧歷史,事實上,零售的冷兵器與機關槍時代,就像兩個并列運行的平行宇宙,他們的起點并沒有相差太遠。
1999年元旦過后,當永輝超市在福州外資超市的夾縫中求生時,福州工程師王峻濤來到北京。他時任北京連邦軟件公司福州分公司總經理,正籌劃建一個中國從沒有過的新鮮網站。
此時,大洋彼岸的亞馬遜已上市兩年,市值從上市時的4.38億美元暴漲至250億美元。1999年5月,中國第一家電子商務平臺8848誕生。
但8848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王峻濤空留一個“中國電商之父”的名號。他曾提出電子商務的“三座大山”:一是當時中國網民只有400萬人;二是配送難;三是網上支付難題和遠距離購買的信任危機。此后中國電商的發展歷程,正是一幅將這三座大山一一挪開的圖景。
2003年淘寶成立后,同樣面臨著網上支付的信任問題,為此淘寶開發了一個擔保交易平臺,對買家支付的資金進行托管,在買家確認收貨無誤后再支付給賣家,這便是后來的支付寶。
在初步解決信用瓶頸后,淘寶意識到支付寶不應該只限于此。2014年12月,支付寶從淘寶分拆,成為獨立的支付平臺。到2010年,第三方支付已經發展成熟,5月中國人民銀行為支付寶、財付通等27家公司頒布第三方支付牌照。至此,支付難的大山徹底跨越。
而在此前一年的2009年,淘寶商城剛分拆出來,為了拯救當年業績平平的淘寶商城,剛上任淘寶CFO的張勇想到一個點子:在光棍節11月11日搞一場促銷活動,內部代號“妖怪”。
最終,“妖怪”活動創造了5200萬的銷售額,同時也開辟出一個巨大的物流市場,雖然僅有27家商戶參與,但一天內卻產生了26萬個快遞包裹。到第二年,這個數字飆升至100萬件,第三年2200萬件,快遞爆倉第一次成為新聞熱詞。
但馬云始終不愿意自己辦快遞公司。2013年5月,在更高的維度上思考了物流產業之后,阿里巴巴宣布與幾家快遞公司合資成立了“菜鳥網絡”——甚至還回避了物流這個詞。
此后,菜鳥逐漸構建起一張高效的物流網絡:
雷達系統用數據更合理地調配運力,數字化平臺物流寶讓全行業的數據互聯互通,倉儲管理系統(WMS)“大寶”將訂單生產的效率提高15%,電子面單和智能分單系統提升人工分揀環節的效率;機器人進倉庫促使倉儲智能化提速。
到如今,“快遞爆倉”已成為過去式,電商物流速度的提升,每位消費者都能清晰感覺到,配送難的大山也被跨越。
而十多年間,中國網民數量更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持續增長,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1.2%。
2019年,剛剛過去不久的雙十一,天貓的銷售額定格在2684億,較十年前的5200萬,增長了5161倍。據國家統計局,2008-2017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從1251億元,增長至71751億元。
在電商這一幅絢麗崛起圖景的另一面,是超市行業的繼續跌落,麥德龍退出中國,沃爾瑪幾經關店波折,家樂福于今年6月48億賣身蘇寧,“集體敗退中國”已成外資超市的定調;
外資敗可退,而本土超市則退無可退,面對人人樂的持續虧損,功成身退的何金明宣布復出,然而人人樂已經站在了退市邊緣,新一佳于2017年倒閉,其創始人“鐵娘子”李彬蘭被一萬元懸賞通緝,騰訊入股永輝,阿里收購大潤發,“零售陸戰之王”黃明瑞發出著名的一嘆:
“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到2017年底,網絡零售額占整個零售業態比23.8%,超過標準超市成為第一大業態。
一起一落中,曾經領先的超市業態遭遇了無差別打擊,經濟、土地、人口多重紅利煙消云散。這場完全由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業態變革,成為了一場更加徹底的降維屠殺。
如今在你足不出戶就可瀏覽億萬商品背后,在淘寶千人千面的個性化購物體驗背后,在300萬快遞員為你保障三日達、次日達背后,云計算、AI、大數據、機器人等嶄新的技術因子無處不在......
然而歷史總是押韻,看似生龍活虎的電商也有它的苦衷。
李佳琦背后,電商的流量焦慮
2019年雙十一,當天貓銷售額定格在2648億的時候,李佳琦直播間的觀看人次定格在3682萬。此前據阿里巴巴高級副總裁鐘天華聲稱,保守估計,李佳琦今年雙十一的引導成交額將超10億(后無披露實際數據),這一數字,是2010年雙十一全天的銷售額。
據淘寶直播官方數據,雙十一當天,淘寶直播引導的成交額近200億,超過10個直播間引導成交過億,一半以上的天貓商家用淘寶直播帶貨。
這些數據只是電商直播所展示出來的冰山一角。事實上,水面之下,一個以直播帶貨為中心的新的零售生態鏈已初現雛形。
浙江義烏,北下朱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網紅直播村”。
一幢房、四層半是這里的標配。最上面半層住人、三層囤貨,底下一層是直播間。在這里,商家可以在產品走紅的第二天就提供出40萬單的供貨量,其中的秘訣在于,集商品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于一體的強大供應鏈。
北下朱村距義烏國際商貿城2.2公里,是直播帶貨的天堂。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中,8萬多個商鋪集中了全球80%以上小商品;在物流環節,這里有近百家快遞公司入駐,快遞費用低廉,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19年上半年,義烏的快遞量高達23.64億件,排名全國第二。
強大的產業基礎吸引了一批技術公司入駐,它們通過AI、大數據等手段挖掘用戶行為數據,為網紅們提供爆品預測。除此之外,北下朱還誕生了專業的主播培訓機構。據浙江日報報道,這些相關從業者的總數已有2萬人。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據媒體報道,著名的“中國休閑服名鎮”廣東省沙溪鎮,也在建立專門的服裝直播基地,復制北下朱模式;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開發區新建了5萬平米的網紅大樓,欲打造100間企業主體的直播間;京東、拼多多也有不同方式的試水。
淘寶總裁蔣凡曾公開表示,“能實現一場直播百萬人觀看,上億成交額的成績,已經不是點綴,而是未來商業模式的主流。”
歷史的鐘擺似乎又擺動了。2016年,阿里云棲大會上,馬云提出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2016年至今,無人貨柜為代表的無人零售,盒馬鮮生為代表的生鮮零售,李佳琦為代表的直播帶貨,花樣百出的“新零售”革命一浪又一浪。
“新零售”背后,反應的是電商的流量焦慮。
在經過幾年的高速增長后,電商正在逐步接近天花板。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10年到2016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的增速從96.9%下降至26.2%,據京東財報,2018年京東的單用戶獲客成本高達1503元,2015年這一數字為134元。
“新零售”更像是流量危機下的一場電商自救,新鮮有余,新意不足。
新零售,個性化時代
以上的直播帶貨模式,正是電商通過新的方式吸引流量;另一種方式是繼續向線下要流量,這包括收購或入股線下零售企業、在品類上開拓未被在線化的“處女地”。
2014年起,阿里就通過收購、入股等方式相繼收編了銀泰百貨、三江購物、新華都、百聯集團、高鑫零售(大潤發、歐尚)、蘇寧等線下零售企業,騰訊也通過入股、戰略合作等方式收編紅旗連鎖、永輝、家樂福中國、步步高、海瀾之家等。
如果從品類的視角看電商發展,過去十多年,電商相繼對圖書、服裝、3C電子等易于標準化的品類實現了在線化。低垂的果實摘完了,如今,電商開始向“難啃的骨頭”發起進攻。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萬億元,其中電商占比約為25%,這意味著,還有75%的巨大線下零售市場未被開拓。
生鮮首當其沖。據智研數據研究中心,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規模1.91萬億,其中被電商渠道分流的只有3%左右。
生鮮具有高頻、剛需的特點,但其難啃之處在于,高損耗、非標準、冷鏈物流配送成本高、即時性要求高。2015年,張勇與侯毅數十次碰撞,“密謀”盒馬鮮生,“關鍵是線上毛利能否覆蓋物流成本”,為此他們設計了三個關鍵業務指標:
1.線上收入大于線下收入;
2.線上每天的訂單要實現5000單以上;
3.3公里半徑內,實現30分鐘送貨。
三個指標造就了盒馬鮮生“超市+餐飲+電商+物流”的模式。
超市+餐飲的門店,承擔收集流量的任務,通過現場體驗建立顧客的信任感,從而將方圓3公里內的流量吸引過來,達到線上收入大于線下的目的;
支撐3公里30分鐘配送的,是毛細血管般的物流配送網絡。在盒馬鮮生門店的上方,鋪設著一套全自動懸掛鏈物流系統,這套系統的運行精確到分秒:AI算法計算最科學的揀貨動線、傳送帶以每秒一米的速度自動傳送,整個揀貨過程用時三分鐘;
揀貨到倉后,還有一套智能履約集單算法,基于線路、時序、區塊、客戶需求、溫層智能匹配、調度訂單,3公里的配送半徑意味著無需冷鏈運輸,這不僅降低了物流成本,還能及時響應。
2018年9月,盒馬首次披露運營數據:開店1.5年以上的門店單店坪效超過5萬元,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80萬元,線上銷售占比超過60%,均遠超傳統超市。
直播帶貨與盒馬鮮生兩種方式殊途同歸,都引發了中國零售新的結構性變化——如果說超市與電商更多集中于零售前端營銷方式、銷售方式、支付方式的變革,那么“新零售”則是后端物流、倉儲、生產的更加精細化,背后的核心驅動因素是消費者。
盒馬鮮生精確到秒、分、3公里的物流網絡,是為了消費者在家吃生鮮的需求,直播帶貨更靠近商品的生產地,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化生產方式,取代了傳統模式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一切以消費者為驅動。
劉強東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中也提出了新零售的這種特點,他將其概況為從“大眾市場”到“人人市場”:“過去的零售瞄準的是大眾市場,提供的是批量商品。未來的感知技術賦予我們洞察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能力,我們通過連接外部資源靈活地實現個性化需求。”
“C2M模式”體現出了這樣的趨勢。大數據技術將客戶碎片化、零散的個性化需求連接起來,然后將這些信息整合,以可操作的形式提供給生產廠商,在保證生產廠商生產規模的基礎上,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在傳統的供應鏈體系中有一種“牛鞭效應”,即從零售商層層反饋到制造商的數據,像甩動的牛鞭一樣逐漸失真,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龐大的庫存積壓。C2M模式下,中間環節被盡可能縮減,企業在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商品的同時,也能降低成本和庫存。
隨著大數據、工業自動化的日趨成熟,C2M模式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臨界點:
2019年雙十一,京東宣布未來3年將累計發布1億種C2M反向定制產品;
12月2日,在天貓和淘寶的新一輪組織升級中,悄然出現了C2M事業部;
12月10日,拼多多副總裁井然宣布其C2M模式的“新品牌計劃”累計推出了1800款定制化產品,訂單量超7000萬單。
巨頭入局,零售變革的新方向越來越清晰。對于那些無法完成從傳統B2C、C2C向C2M跨越的電商企業來說,等待他們的將是未知的命運。
尾聲
歷史可以二維化成書中、媒體上、網頁上冷冰冰的數字與敘述,但現實的維度更加豐富。
無數的“張秉貴”們、“黃明瑞”們、工程師們、“李佳琦”們、快遞小哥、貨車司機,阿里、京東、拼多多、義烏小商品廠商,用自己的血肉書寫了中國零售的歷史變遷,從單調到繁榮、從模仿到超越。
在《三體》中,太陽系的二維化意味著全盤覆滅,而在零售的多維空間中,他們或是與新業態共生共存,就像高鐵、汽車和無人駕駛智能車共行在同一條道路;或是成為新維度中的一分子,成為高維形態中的骨骼、血脈、神經系統。
當產業歷史的畫卷就這么鮮活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卻很少會想到,這短短的幾十年竟是怎樣的滄海桑田。
?參考文獻:
1.《三體》,劉慈欣,重慶出版社,2008
2.《零售革命》,李飛,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
3.《富甲美國》,山姆.沃爾頓,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
4.《第四次零售革命》,劉強東,財經
5.《從美國超市發展史復盤沃爾瑪》,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
6.《新零售變遷的機遇》,泰合資本管理合伙人,胡文欽
7.《新零售:一場勢不可擋的效率革命》,劉潤
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