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息肉嚇倒大總統時間回放到2007年6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突然宣布,根據醫生建議,他將于次日在馬里蘭州的總統度假地戴維營一家軍隊醫院進行全麻結腸檢查,因為他的腸中長了息肉,他會將總統權力暫時移交給切尼。布什稱,“我這么做是因為我的身
小息肉嚇倒大總統
時間回放到2007年6月2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突然宣布,根據醫生建議,他將于次日在馬里蘭州的總統度假地戴維營一家軍隊醫院進行全麻結腸檢查,因為他的腸中長了息肉,他會將總統權力暫時移交給切尼。布什稱,“我這么做是因為我的身體目前處于戰爭狀態,我和我的醫生要殺掉我腸子里的敵人”。
29日,美國海軍醫療中心的醫生們不敢怠慢,立即實施手術,7時09分,快刀斬亂麻般地把布什結腸的這些“多余的肉”統統剔除干凈。布什在結術后兩分鐘醒來。9時24分,布什重新收回了總統權力。
其實,這已經是布什第三次接受息肉清除手術。早在在1988和1989年,醫生曾經為當時還是得克薩斯州州長的布什兩次從結腸內清除息肉。
總統竟因結腸息肉暫時移權?有這么夸張嗎?
什么是結腸息肉?真的有這么危險嗎?
息肉雖小,卻可能要命!
大量研究表明,80~95%的結直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腺瘤性)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甚或二、三十年。雖然腺瘤的癌變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一般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切除,以絕后患。
大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由于很少引起癥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所以容易被人很忽視,往往是在體檢時偶然被發現的。
研究表明:對比切除腸息肉和未切除腸息肉的兩類人群,切除腸息肉的人群患大腸癌的幾率降低了4倍左右。
當然,腸息肉是的存在較為普遍,并不是一定會發生癌變,也不必過于恐慌。大約有30%的中老年人都會存在腸息肉。
一般來說,腺瘤性息肉及直徑較大的息肉存在癌變的可能性越大,具體要根據醫生的檢查結果而定。
從肉眼來看,結腸息肉大小可以從數毫米到2~3厘米;多數是單發,也可多發;有的帶蒂,有的不帶蒂,較扁平;息肉表面可發生糜爛或潰瘍。
大腸息肉通常分為兩大類:
一類屬于腺瘤,這種息肉有癌變的傾向,因此也稱為腫瘤性息肉,需要定期密切觀察它的演變,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除;
第二類息肉叫做非腫瘤息肉,這類息肉生長十分緩慢,基本上不會惡變成癌。
1.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遠側大腸為多,較小,直徑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這類息肉一般不發生惡變。
2.炎癥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于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
3.管狀腺瘤:起源于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并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后。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直徑多<1cm,80%有蒂。此類息肉癌變率約1%-5%。
4.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狀腺瘤:這類癌變率介于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便血,要當心腸息肉在作怪
大腸息肉患者,往往沒有任何不適感,多數是因為其他病因,如慢性腹瀉,或者排便習慣改變,或者便血等,行結腸鏡檢查時被發現的。
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家族中有好幾個人患有息肉病,這種病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有一定的遺傳性。
一旦發現這種情況,醫生便會建議家族里所有的人到醫院檢查,很多人就是在這種體檢中發現有息肉病的。
即使當時沒發現病變,醫生也會建議他們定期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患有結腸息肉者可出現便血,這是大腸息肉的一個重要臨床癥狀,鮮血沾染在糞便表面,量不多。
若是帶蒂的直腸息肉,可在排便的時候脫出肛門外,呈新鮮櫻桃狀,便后可自行復回。
需要注意的是,結直腸癌也會有便血癥狀,為此,凡是便血者,在排除痔瘡、肛裂等常見的肛腸疾病后,應早期行結腸鏡檢查。
預防措施,一個都不能少
由于目前對大腸息肉生長的確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估計可能與腸道的慢性炎癥、便秘、機械性刺激以及進食習慣有關(如吃肉較多等)。
為此,提醒大家,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海鮮,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少吃辛辣食物,勿長期飲酒等,有助于預防大腸息肉的產生。
對已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檢查,也是發現息肉癌變的重要措施。
切除息肉,切掉80%患癌風險!
幾乎80-95%的腸癌是息肉演變而來,所以切除它就能幸免于患。
對腸癌來說,最有針對性、最有效的預防,即“三早”: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就是發現并處理腸道息肉。而發現大腸息肉的直接有效方法就是腸鏡檢查。
切除后復查很重要
為什么布什總統曾經三次切除腸息肉?
這是因為腸息肉很容易復發,還有,由于腸鏡檢查不會是百分之百準確,不能保證沒有漏網之魚。所以,切除后復查非常重要。
美國結直腸癌多學科工作組(Tsak force)、美國胃腸病學會(ACG)、美國胃腸內鏡學會(ASGE)、英國胃腸學會(BSG)對高質量的腸鏡準備和完全切除結直腸息肉的患者,依據術后病理學特點,對息肉惡變可能性進行風險分層,推薦結直腸息肉切除后首次腸鏡復查的時間,如下表:
我國對于術后何時首次復查腸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推薦結直腸癌高風人群結腸鏡篩查時間是3年;
臨床上通常根據結腸鏡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性、腸道準備、健康狀況、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來決定復查時間;
對于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后復查時間,比歐美要短,建議在1~3年內;
對有下列情況時建議短期在3~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
(1)腸道準備欠佳,未能達到高質量腸道準備;
(2)腸鏡檢查未能到達回盲部,未能完成檢查;
(3)結腸癌術前因腸管狹窄未能全結腸檢查;
(4)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
(5)大于1 cm廣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6)大于1 cm絨毛息肉伴重度異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不層不愿追加手術切除時。
這個殺手不太冷
早期癌效果好,中晚期也能別灰心,腸癌不全等于絕癥。
雖然腸癌是癌癥,但這個癌癥比其他消化器官癌癥溫和許多,發展慢,治療效果好。
早期結直腸癌是可以治愈的,1期結直腸癌可以達93%的治愈率。早期結直腸癌治療起來也相對簡單,一般手術切除腫瘤所在的部位的大約15-20厘米結腸(正常人群結腸長度在1.5-2米)即可,僅需3萬~5萬元,一周左右就可以康復,術后一般并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期(2、3期)結直腸癌治療起來相對棘手,根據病情不同,需要配合放療就化療,希望能殺滅潛伏在體內的癌細胞,防止復發。近年來各種研究都在盡量減少放療的劑量以及化療的時間,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提下,讓患者少些辛苦,獲得更好的生活治療。
不過,與其他發展迅速、預后不好的惡性腫瘤相比,即便是腸癌晚期(4期),發生其他部位的轉移,也仍然要爭取積極治療。
4期腸癌在切除原發腫瘤后,轉移癌也要盡量進行手術切除。若手術成功,可獲得將近40%的生存率。
這個數字相對于其他腫瘤發生的轉移,樂觀得多。近年來免疫治療逐漸興起,獲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成績,但因為開發周期長,研究成本高,治療費用也高很多,甚至達到幾十萬元,治療周期也較長。這也是一直強調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因。
幾點建議
1、根據建議的時間進行早期篩查,高危人群尤其需要重視。
一般建議:
普通人群50歲以前,
高危人群40歲以前,
有癥狀者立即進行篩查。
2、選擇規范的意見進行規范的治療,充分信任醫生,不要聽信江湖郎中的“特效療法”,耽誤了治療時機。
3、“過來人的意見”不一定適合你,你的“經驗”也不一定適合其他人,病情不同,方法不同。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醫生才是最佳的戰友。
4、腸癌不全等于絕癥,好的情緒也是抗癌力量。
潛心科普,不媚俗流
部分資料及圖片源于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李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