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角膜屈光手術的演變角膜屈光手術發展至今,已進入全激光時代,主要有三大手術平臺:飛秒激光制瓣+準分子激光切削(FS-LASIK)、全飛秒激光(SMILE)以及經上皮的準分子激光切削(tPRK),準分子激光切削依然是角膜屈光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角膜屈光手術的演變
角膜屈光手術發展至今,已進入全激光時代,主要有三大手術平臺:飛秒激光制瓣+準分子激光切削(FS-LASIK)、全飛秒激光(SMILE)以及經上皮的準分子激光切削(tPRK),準分子激光切削依然是角膜屈光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準分子激光切削模式也經歷了數十載的演變,從最早的基于Munnerlyn公式的切削,到非球面切削、波陣面最優化切削,進而出現角膜地形圖引導模式和波前像差引導模式,再到后來出現的Q值引導模式,其最終極目標一直是滿足不同個體的需要,實現個性化手術設計、讓患者在術后擁有良好的視力與視覺質量。
影響術后視覺質量的兩大因素
影響角膜屈光手術術后視覺質量的兩大重要因素分別是對位不良和角膜形態不規則。由于眼球κappa角的存在,如果術前對其不做修正,術后常常會出現切削中心向鼻上方偏移,影響患者視覺質量(圖1)。另外,眼球從坐位到臥位發生的旋轉也會導致手術切削對位的偏差。術前角膜地形圖檢查可以幫助準確測量κappa角,將角膜地形圖數據導入準分子激光手術系統,即可進行κappa角補償以及術中眼球的旋轉,實現手術的準確定位。
準分子激光術后角膜形態的不規則將導致術后視覺質量的下降,臨床中往往會發現這類患者在術前就存在角膜形態的不對稱或者不規則,尤其是垂直方向上的不對稱非常常見(圖2)。換言之,這種術前的不規則在術后依然存在,值得我們關注。
波前像差引導的準分子激光切削
波前像差是影響人們視覺質量的重要因素,像差引導的切削模式的適應證主要有兩種情況:(1)術前檢查中6mm瞳孔大小下高階像差RMS值>0.3;(2)患者術前存在視覺質量不佳的困擾。現今的發展趨勢中,像差引導的切削模式所占比例逐漸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全眼像差受瞳孔大小和晶狀體調節等因素影響大,難以準確測量,對手術的指導意義下降。
角膜地形圖引導的準分子激光切削
現今角膜地形圖引導的準分子激光切削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人眼正常的角膜即存在一定的不規則性,而手術或外傷導致的角膜不規則也非常常見,這種不規則將可能導致普通切削模式術后角膜形態依然不規則。不同于波前像差的是,角膜地形圖檢查的變異性較小,不受晶狀體調節及瞳孔大小的影響;通過地形圖引導的準分子切削有助于實現個性化處理,提高術后視覺質量。以往我們采用角膜地形圖引導的準分子激光切削模式,治療角膜不規則散光(如偏中心)取得了良好療效(圖3)。2013年,美國FDA批準將角膜地形圖引導的準分子激光切削應用于初次行激光手術的患者,研究顯示術后效果良好,92.6%的眼睛視力達到或超過1.0,40.4%的眼睛最佳矯正視力提高1行或以上。
角膜交聯在眼科有很大的市場前景。有研究將角膜地形圖引導PRK和交聯手術相結合治療圓錐角膜(圖4),先用地形圖引導切削使角膜相對規則后再進行交聯治療,最終使角膜形態趨于規則和穩定,使之能更好地適配RGP甚至框架眼鏡矯正。
Q值調整治療老視
老視的治療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準分子激光聯合Q值調整是一種改良的單眼視治療模式。手術主要針對40歲以上低中度近視患者,在非主導眼上進行Q值調整設計(目標Q值為-1),引入負球差,使中央角膜相對周邊更陡,形成非球面角膜。看近時瞳孔縮小,利用中央角膜看近;看遠時瞳孔增大,利用周邊角膜看遠,最終實現遠、近視力的兼得(圖5)。
個性化角膜屈光手術的前景
全激光聯合角膜地形圖引導是角膜屈光手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只有根據角膜形態、κappa角、年齡等制定不同方案,進行個性化的手術設計,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丁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