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由好萊塢男神阿湯哥與日本硬派男星渡邊謙聯袂出演的古裝動作片《最后的武士》是筆者最喜愛的電影之一,盡管這部影片描述的時代圖景與真實歷史頗有差距,但片中對日本武士文化和明治初年劇烈社會沖突做了藝術化的展示,尤其是傳統武士與近代軍隊激烈對戰的場面
由好萊塢男神阿湯哥與日本硬派男星渡邊謙聯袂出演的古裝動作片《最后的武士》是筆者最喜愛的電影之一,盡管這部影片描述的時代圖景與真實歷史頗有差距,但片中對日本武士文化和明治初年劇烈社會沖突做了藝術化的展示,尤其是傳統武士與近代軍隊激烈對戰的場面極具穿越感和視覺沖擊力,令人過目難忘。
在影片高潮階段,兩大主角率領一隊殘騎向敵軍陣營發起豬突沖鋒,最后被政府軍的終極利器加特林機槍輕松收割,上演了一幕悲壯又唯美的玉碎戲碼。
熟悉日本歷史的朋友都能輕松判斷出《最后的武士》是以1877年的西南戰爭為背景,在片中出現加特林機槍并非編劇為了增加戲劇效果而杜撰添加的,因為在這場戰爭中確實使用了這種武器。
其實早在西南戰爭十年前的幕末時代,加特林機槍就已經登上了日本的戰爭舞臺。
■ 影片《最后的武士》中政府軍用加特林機槍掃射沖鋒的騎馬武士。
違背初心的新武器
1861年,美國印第安納州的農機工程師理查德·加特林發明了一件奇特的武器,其靈感來自于小麥播種機,利用一個手搖轉柄驅動6根槍管旋轉,依次對準槍機完成裝彈、閉鎖、擊發、拋殼的動作,從而實現連續射擊,射速高達200發/分,使用彈鼓或彈匣供彈,后來經過改進射速可達900發/分,這就是在槍械史上有名的加特林機槍,也是第一種具有實用價值的機槍,是日后轉管槍炮的鼻祖。
加特林于1862年為他的武器申請了專利,令人詫異的是,他發明這種武器的初衷居然是為了減少戰爭的傷亡,他在專利申請書的發明目的一欄中寫道:“持有一門高射速的加特林機槍,一個人就有100人的戰斗能力,由于不需要大軍,所以就能減少死于戰斗或戰場疾病的人數。”
然而,這種奇葩的邏輯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與加特林的初心相背,速射武器的出現只會讓戰場上的傷亡成倍增加。
■ 展示于博物館中的M1865型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機槍誕生之際正是南北戰爭爆發之時,加特林成立了公司向軍方推銷自己的新發明,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軍方對加特林機槍缺乏興趣。
盡管射速很高,但早期型機槍缺陷也很多,首先相當笨重,安裝在兩輪炮架上,需要馬匹牽引機動;其次,可靠性不高,故障頻發;最后,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造價昂貴,令軍方難以接受。
最終,只有北軍指揮官本杰明·巴特勒少將以1000美元的單價自費購買了12挺,并用于彼得斯堡戰役中。此外,戴維·迪克森海軍上將購買了1挺試驗性地安裝在炮艇上,但沒有留下實戰記錄。
據說在紐約發生反抗征兵的騷亂時,軍方曾動用加特林機槍作為恐嚇鎮壓的手段,賓夕法尼亞州國民警衛隊也配備了該型機槍。
■ 1896 年,在華盛頓特區的海軍陸戰隊軍營拍攝的柯爾特 M1895 型加特林機槍(右)和M1883型加特林機槍。
直到內戰結束后的1866年,美軍才正式接受了經過改進的加特林機槍,用于印第安戰爭、美西戰爭以及美菲戰爭。
此外,加特林機槍還大量出口,阿根廷、秘魯、英國、奧匈帝國及俄國都購買了加特林機槍,其中的俄國購入數量達400挺之多,主要用于鎮壓國內的叛亂和殖民地戰爭之中。
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在全球發動的歷次殖民戰爭中,比如祖魯戰爭、阿富汗戰爭等都能看到加特林機槍的身影,對付還拿著長矛大刀的部族武裝,加特林機槍的瓢潑彈雨可以發揮立竿見影的壓制效果。
人傻錢多的長岡藩
19世紀60年代的日本正處在幕末時代,自從1853年佩里“黑船來航”之后,閉關鎖國的日本被迫打開國門,接觸到西方的新事物。
在這一過程中,不少武士被西洋火器的威力所折服,摒棄刀劍而操習洋槍,當時從幕府到地方強藩紛紛引進西方軍械,建立西式軍隊,因此幕末時代的日本成為西方軍火商傾銷槍炮的新興市場,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剛剛問世的加特林機槍也流入日本,而第一個吃螃蟹的買家是長岡藩。
■ 表現1853年“黑船來航”事件的畫作,這是日本近代史的開端。
長岡藩的封地在今日的新潟縣,位于日本海沿岸,原本只是一個石高僅7萬4千石的小藩,但在幕末時代進行了成功的藩政改革,其實際收入已達14萬石,具備中等藩國的實力,而領導改革的就是家老河井繼之助。
他是一位特立獨行、富于遠見的杰出人物,在主持藩政時致力于集中藩主權力,開辟財源,厚積資源,引入西洋學說和軍器,提高藩兵的戰斗力。極具商業頭腦的河井將江戶地區低廉的大米販運到缺糧的北海道牟取了豐厚的利潤,依靠各種舉措為長岡藩積累了多達10萬兩白銀的儲備金。
■ 長岡藩家老河進繼之助,他推行的改革使得長岡藩能夠購買加特林機槍這一新式武器。
1867年10月,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宣布“大政奉還”,但很多忠于幕府的藩國拒絕歸順由長州藩、薩摩藩支持的以天皇為代表的新政府,新舊勢力的矛盾最終演變成一場內戰,這就是戊辰戰爭。
長岡藩屬于親幕府陣營,在開戰在即的情況下,河井將本藩在江戶的產業全部變賣,攜帶重金前往橫濱向那里的洋商采購軍火。對于這樣的大金主,各路軍火商爭先恐后地推銷商品。
雖然日本開國已經十余年,但真正精通槍械的人還是鳳毛麟角,因此送到河井面前的很多都是二手老舊槍械,洋商們欺負日本人見識淺陋,借機清倉謀利。
■ 最早向日本出售加特林機槍的普魯士商人亨利·施內爾(左)和愛德華·施內爾(右)。
當然,也有人拿出了壓箱底的硬貨以搶占商機,普魯士軍火商施內爾兄弟的貨品清單上就有三挺當時在西方也屬稀罕物件的加特林機槍,這種噴彈如雨的武器自然吸引了河井的眼球。
施內爾可不是啥厚道人,居然開出了6000兩一挺的天價,幕末時代的幣值折合成現代日元的話,1兩白銀約合12.18萬日元,一挺加特林機槍的售價高達7.03億日元,約合3880萬人民幣!
相比之下,當年美軍巴特勒少將的報價為1000美元一挺,約合750兩白銀(當時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0.75兩白銀),施內爾給河井開出的價格竟是巴特勒的8倍!
雖然價格奇高,但加特林機槍的威力還是讓河井忍痛割肉,以12000兩買下其中2挺,而剩下1挺被敵對陣營的薩摩藩買去。2挺加特林機槍和其他大批軍火一起由海路運回長岡藩。
■ 表現1868年北越戰爭的浮世繪,這場戰爭發生于長岡藩與新政府軍之間。
1868年6月,新政府軍兵犯長岡藩,北越戰爭爆發。
起初,早已普遍裝備洋槍的新政府軍對于長岡藩兵十分輕視,不知對手也已購置大批西洋軍火,更有加特林機槍這樣的大殺器,加上河井用兵得當,長岡藩居然與占有優勢的新政府軍打得難解難分,其主城長岡城竟兩度易手。
據說在戰場上,河井親自操縱加特林機槍掃射敵陣,令對手潰不成軍,敗退而去。然而,整體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會被一兩件新武器所改變,長岡藩最終落敗,河井也戰死疆場,至于那兩挺加特林機槍是落入政府軍之手,還是被破壞遺棄,未見記載。
■ 這幅畫作表現了北越戰爭中長岡藩兵使用加特林機槍射擊新政府軍的場面。
被薩摩藩買下的那挺加特林機槍后來被裝在日本海軍的甲鐵艦上,參加了討伐舊幕府軍的箱館戰爭,據說在宮古灣海戰中曾被用來掃射企圖登艦奪船的舊幕府軍。不過,根據《薩藩海軍史》記載,甲鐵艦的乘員山縣小太郎稱兩軍戰斗時并沒有使用加特林機槍,只是在步槍射擊。
■ 《最后的武士》展現了西南戰爭中日本政府軍使用加特林機槍的情況。
在戊辰戰爭之后,1874年4月,北海道開拓使從美國購入2挺加特林機槍。同年8月,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向明治天皇贈予了1挺加特林機槍。
之后,日本陸軍在侵略臺灣以及西南戰爭中都有在實戰中使用加特林機槍的記錄。此后,加特林機槍在日軍中只有零星的使用記載,比如臺灣總督府就常備加特林機槍以鎮壓反日暴動,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曾繳獲清軍和俄軍的加特林機槍等。
衰而復興的加特林
19世紀下半葉,加特林機槍曾流行一時。
加特林在1870年將機槍專利轉讓給美國槍械巨頭柯爾特公司,后者對加特林機槍進行了諸多改進,還推出了以電力驅動的新型號,射擊速度可達3000發/分,并于1893年申請了專利。
然而,當時電動機技術并不完善,電動版加特林機槍更為沉重復雜,可靠性問題更加嚴重,成為一種難以操縱的武器,并未得到普及。
1883年,美國人海勒姆·馬克沁發明了利用火藥燃氣完成自動循環的新型機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克沁機槍。結構輕便、性能可靠的馬克沁機槍遠比加特林機槍更為實用,逐漸取而代之,比如美國陸軍就在1911年撤裝了裝備了40多年的加特林機槍,替換勃朗寧水冷機槍,到20世紀初葉加特林機槍已經基本從戰場上消失了。
■美軍 M61型“火神”20毫米六管機炮是加特林機槍在現代武器中最著名的繼承者。
二戰后,技術進步以及軍用飛機對機載高射速武器的需求,促成了加特林機槍的復興,產生了新一代轉管速射武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軍M61型“火神”20毫米6管機炮,作為美軍戰斗機和直升機上常見的機載武器自1959年以來服役至今。
M61型“火神”機炮采用電機驅動,最高射速可達7200發/分,在實戰中多控制在2000發/分或4000發/分,可以瞬間噴射大量彈藥,而且初速高達1050米/秒,在600米以內的格斗距離內,一旦鎖定目標,留給對手的反應時間不足1秒,可以說一擊必殺。
此外,由M61型還衍生出其他型號的速射武器,比如廣泛裝備現代海軍艦艇的“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當然,這些加特林機槍的現代后輩的運用目的早已背離了最初發明者的初衷。
■ 美國海軍艦艇上普遍裝備的“密集陣”近防系統同樣裝備了一門20毫米“火神”炮。
馬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