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導語:智齒,學名叫第三臼齒,通常在17-25歲時才會長出。智齒會對口腔健康造成傷害,一直以來,都有很多關于是否要拔掉智齒的爭議。“問上醫”用美國家庭醫生智庫的健康知識告訴您該不該拔掉智齒。對于一些人來說,長智齒是好的。但對于其他很多人來說,
導語:智齒,學名叫第三臼齒,通常在17-25歲時才會長出。智齒會對口腔健康造成傷害,一直以來,都有很多關于是否要拔掉智齒的爭議。“問上醫”用美國家庭醫生智庫的健康知識告訴您該不該拔掉智齒。
對于一些人來說,長智齒是好的。但對于其他很多人來說,如果智齒生長的不正確,就容易引起口腔疾病,需要被拔掉。
“據統計,95%的美國18歲孩子都有智齒,其中大部分的智齒都不太有可能發揮正常的功能,”美國特拉華州口腔頜面外科醫生、牙科醫學博士Louis Rafetto說道。
如果智齒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沒用的,那為什么還要它?有一種理論與進化有關,原始人類需要一顆額外的牙齒來咀嚼食物:吃未煮過的、硬的食物,如根、堅果和肉。“我不是人類學專家,但我清楚地知道,過去人類對智齒的需求比今天的需求大得多,”Rafetto博士說。
雖然不常見,但是有些現代人天生就不會長智齒。為什么?很可能是因為在過去的2萬年里,人類的頜骨和臉頰縮小了。
1/4智齒所引起的困擾
由于缺乏空間,所以智齒可能會朝側邊生長,只有一小部分會從牙齦上面露出來(稱為“部分阻生智齒”),或者被困在牙齦和顎骨里面(“阻生智齒”)。
美國哈佛大學牙科學院口腔頜面外科教授、牙科醫學博士Thomas Dodson說,露出的這一部分阻生智齒會滋生細菌,引起感染、蛀牙和牙齦炎。由于這些智齒沒有在口腔里完全長出,所以很難保持它的干凈,也很難除去細菌。完全阻生的智齒也會引起感染,并且會影響其它磨牙的生長位置。這會導致嘴里的牙齒向外生長,引起其它口腔健康問題。
即使當智齒完全露出牙齦表面時,它們仍然會對口腔健康構成威脅。重要的是它的生長位置。智齒在嘴里很難被容納,很容易引起口腔問題:牙菌斑、蛀牙和牙齦疾病。許多人刷牙時或者使用牙線清潔牙齒時夠不著它們。
2/4有了智齒會更聰明
牙醫或者手術師會決定怎樣處理智齒。當智齒全部長出來的時候就需要拔掉它。為了去除牙齦疾病,就要聽從醫生的建議。智齒會引起口腔問題,必須警惕口腔衛生并定期去看牙醫。如果智齒顯示出疾病或腐爛的跡象,那么牙醫會強烈建議將它拔掉。
對部分長出或者全部長出的智齒來說,必須進行手術將它拔掉,Dodson指出。如果不拔掉智齒,那就需要經常去看牙醫,進行X射線,以后需要徹底的清潔牙齒。時間長的話,花費有點昂貴,但這可能是一個昂貴的選擇,但從另一方面說,這可能只是常規的牙科保健的一部分,你會得到其他28個健康的牙齒。
盡管你做了各種努力,最終還是要拔掉智齒。這是全世界的普遍做法。2004年的一項研究對芬蘭20-38歲年之間的118人進行了觀察。最初,85%的參與者都有智齒(通常是部分長出,完全長出),但18年后,只有31%的人仍然有牙齒。2009年的更新顯示,智齒去除的比例在該研究發表后一年持續增加。
3/4智齒手術: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嗎?
Rafetto說在青少年時期最好檢查智齒。牙醫和口腔外科醫生都認為智齒會引起口腔問題。如果引起問題,“在智齒引起口腔問題或者對口腔造成損壞之前去除它是最明智的做法”,他說。如果決定了要拔掉智齒,不要猶豫。手術對于年輕人來說并不復雜,因為牙根還不夠牢固,手術就比較容易。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APHA)有不同的意見。該組織認為未來可能存在的問題沒有一個充分的理由去拔智齒,智齒并不會帶來口腔疾病。APHA在2008年發表政策聲明,所謂的“預防性切除”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只會浪費數十億美元,而且會引起手術并發癥的風險。
Dodson和Rafetto快速回應,“無癥狀”并不意味著“無病”。在你感覺有任何疼痛或者其他癥狀時,都會引發牙齦疾病,他們說。
4/4智齒手術的潛在風險是什么?
任何手術都可能出現感染,也會出現因為使用麻醉引起相關問題的風險。Dodson說會有輕微的神經損傷,但通常都是暫時的。手術之后,會有疼痛和腫脹,外科醫生會建議非處方止痛藥,可能會根據你的需要開一個更強的止痛藥。
怎樣處理智齒最終取決于自己的決定。雖然它會花費一定的手術費用,卻可能是牙齒健康的正確選擇。在做正確決定之前,和牙醫坦率交流是第一步的。
“問上醫”是首個頂尖的用美國家庭醫生智庫為千萬中國人提供權威、專業、一站式精準健康管理服務的智能平臺。每個健康解決方案均來自美國家庭醫生智庫,有科學依據。千萬用戶之選,值得信賴!看病前,先問上醫;看病后,再問上醫! 問上醫網(www.wen31.com)/APP限時開放免費會員名額,快快登錄注冊吧!每天收獲權威健康知識,請關注微信訂閱號“健康問上醫”(JKwen31)。
原文鏈接:http://www.wen31.com/info/6637.html
更多牙齒健康的知識,點擊這里:
王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