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三十年,全國彩禮價格水漲船高,經(jīng)常可以看見"天價彩禮"的報道。在不少農(nóng)村地區(qū),彩禮動輒三十萬、四十萬,甚至更高,讓人望而卻步。2018年,全國農(nóng)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得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能湊齊彩禮。因此,許多男青
最近三十年,全國彩禮價格水漲船高,經(jīng)常可以看見"天價彩禮"的報道。
在不少農(nóng)村地區(qū),彩禮動輒三十萬、四十萬,甚至更高,讓人望而卻步。
2018年,全國農(nóng)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得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能湊齊彩禮。
因此,許多男青年結不起婚,或者因婚返貧。
江西豐城流傳著一句話:"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什么意思呢?
原來呀,"一動"指的是汽車,"不動"指的是房子,想娶誰家的女兒,必須買好房車;"紫""紅""綠"是紙幣的顏色,分別代表五元、一百元、五十元,"萬紫千紅一片綠"就是說要一萬張五塊,一千張一百塊,還有若干張五十塊,這些錢少說也有十五萬了。再加上房車的價格,總共多少錢,可以掂量掂量。
部分地區(qū)還有"三斤三兩""六斤六兩""八斤八兩"之類的說法,這又是什么鬼?聽起來好像是重量?
沒錯!指的就是重量,雞蛋的?不!是錢的!比如六斤六兩,就是要六斤六兩的百元紙幣,一張百元紙幣,大概1克多一點,六斤六兩就是要3000多克,約合人民幣30多萬元,是不是很有才?
由于價格太高,因彩禮導致的矛盾沖突越來越多。
2015年,亳州一個男青年突然在家里自殺,原因是負擔不起13萬的彩禮;2017年,寧陵縣一位母親跳河自盡,她兒子馬上要結婚了,家里拿不出10萬元彩禮買轎車,無奈之下,感覺對不起兒子,就尋了短見。2019年,江西發(fā)生因彩禮未足額返還引發(fā)的慘案。婚前,男方東拼西湊,大量舉債,向女方支付了40萬彩禮。兩口子結婚沒多久,離婚了,男方要求全額返還,女方卻以家庭困難為由,只愿還32萬。談判破裂后,男方一怒之下,把女方給殺了。
歷史悠久的天價彩禮
結婚時,男方給女方的禮物叫"彩禮"或者"聘禮",女方家庭陪嫁的東西叫"嫁妝"。
在中國,結婚送彩禮這一習俗,可謂源遠流長,今天有許多女方家長高呼:彩禮是祖宗留下來得傳統(tǒng),必須堅持。
因為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禮記》第四十四篇《昏義》有言:"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禮是以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其中"納征"就是指男方給女方家送聘禮。
送多少呢?每個階層都不一樣,量力而行,天子有天子的標準,諸侯有諸侯的標準,至于平民,沒有嚴格規(guī)定,《周禮》說:"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算是給了個上限。
彩禮、嫁妝原先只是禮儀性質(zhì)的,并不在乎數(shù)量的多少,作為婚姻達成的見證。隨著時間流逝、社會變遷,聘禮的價值、數(shù)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顯慶年間,唐高宗頒布詔令:"自今以后,天下嫁女受財,三品以上之家不得過絹百匹,四品、五品不得過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過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過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貲妝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門之財"。當時官場、民間的彩禮、嫁妝數(shù)額驚人,奢靡之風日盛,讓唐高宗很是不滿,他通過行政手段干預此事,對每個級別的最高的彩禮,進行了規(guī)定。
當時部分官員為什么要送這么重的彩禮呢?
因為他們和女方家庭有利益交易。初唐時期,人們都比較看重門第,在士人、老百姓眼里,出身名門望族,往往具備很高的社會地位。
此時山東舊族雖已衰落,祖宗光環(huán)仍在,他們希望得到實力派的支持,還渴望獲得大筆資金緩解經(jīng)濟壓力。庶族官員,雖然靠個人努力當上了大官,有權有勢,但出身不行,他們想娶名門之女,為自己或者子孫鍍鍍金。
門第、出身上的差別,需要用金銀財寶來彌補,多出錢,就能娶到名門望族家的大小姐。《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對此都有記載:"茍他族欲與為婚姻,必多責錢財"、"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唐太宗曾經(jīng)吐槽這些人:"多納貨賄,有如販鬻",你們簡直是在賣女兒!
到中晚唐的時候,嫁妝突然又水漲船高了,背后反映的還是利益交易。
科舉制的推行,讓許多有才華的男子看到了希望,他們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每當成績公布時,許多有錢有權的女方家長就開始蠢蠢欲動,他們通過各種手段,找到新科進士,愿意出高額的嫁妝,請他們一定要娶自己家的女兒。
動機是什么呢?進士以后混得好,就是國家的高級干部,假如婚約達成,有個潛力股做女婿,對娘家不是很有利嗎?相當于在官府添了座大靠山。有些進士家境貧寒,就是想通過科舉飛黃騰達、改變現(xiàn)狀,現(xiàn)在不僅僅收了巨額嫁妝,脫了貧,岳父岳母還送個老婆,何樂而不為?
錢名交易、錢權交易,是上層許多高彩禮婚姻的實質(zhì)。錢只是手段,老百姓感覺是天價,官員、富商卻不認為,因為他們都是鐘鳴鼎食之家,根本無所謂!
對于另外一些家庭來說,嫁女兒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彩禮,賺取更多錢財,并非真為女兒的幸福著想,這樣的父母每朝每代都有。
永徽年間,許敬宗被有關部門彈劾,貶為鄭州刺史,理由是他把女兒嫁給了嶺南實力派馮盎的兒子,借機收受了許多彩禮。當時嶺南不比現(xiàn)在,經(jīng)濟落后,語言不通,一般是罪犯才去那個地方,許敬宗主動把女兒嫁到嶺南,還收了那么多彩禮,大家就認為他是在賣女兒,給自己謀利。此外,他還把另一個女兒嫁到左監(jiān)門大將軍錢九隴家里,也是為了高額彩禮。博士袁思古就批評他說:"納采問名,唯聞于黷貨"。
許敬宗要高價彩禮,是為了掙錢;普通老百姓的動機就比較多元化。
受重男輕女思想制約,許多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女兒出嫁后就是別人家的人,之前養(yǎng)育的成本得收回來吧!不能白白便宜了女婿。而且女兒出嫁后,只有回來探望父母的義務,卻沒有養(yǎng)老送終的要求。
古代不交社保,人老了也沒有養(yǎng)老金。女兒出嫁了,需要婆家以彩禮的形式支付給娘家一筆費用,滿足父母養(yǎng)老的需求,收到的數(shù)額越多,安全感越強;越是落后的地方,這樣的訴求越強烈,尤其是家里只有女兒的。
那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呢?女兒出嫁可以收彩禮,兒子娶妻就要付彩禮,行情普遍那么高,娶媳婦的錢從哪里來?從女兒頭上來,把嫁女兒收到彩禮錢給兒子,結婚就有保障了。
此外,中國還有個面子文化,給的彩禮越多,說明女婿實力越強,讓外人看見了,女方家長會特別有面子。男方出的起高額彩禮,說明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可以給女兒比較好的物質(zhì)生活,更珍惜這段來之不易的婚姻。萬萬沒想到,很多人的彩禮其實是借來的。
金悅一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