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繼娃哈哈開設奶茶店后,維維豆奶也打起了現制茶飲店的主意。近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曾以“歡樂開懷”走紅的維維豆奶與頤和園聯名,在南京開設了全國首家奶茶門店。據了解,未來維維豆奶的目標是開設上萬家門店。出道近30年后,維維豆奶這一次選擇以線下
繼娃哈哈開設奶茶店后,維維豆奶也打起了現制茶飲店的主意。近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曾以“歡樂開懷”走紅的維維豆奶與頤和園聯名,在南京開設了全國首家奶茶門店。據了解,未來維維豆奶的目標是開設上萬家門店。
出道近30年后,維維豆奶這一次選擇以線下開店的方式“出圈”。當下的維維股份面臨著戴帽、股價萎靡以及公司業績不振多重困頓。未來,國民品牌維維豆奶會憑借一家飲品店實現翻身嗎?
口氣不小,要開一萬家線下店
選址在南京新街口金鷹國際購物中心,這家名為“維維豆奶頤和園”的飲品店開在了南京最豪華的商圈之一。
店面上一共上架了約20款產品,除了主打的豆乳飲品外,也有一些咖啡、氣泡水之類可以在其他飲品店買到的飲料。
開業當天,對外公布的數據是美團銷售破萬,其中一款豆乳冰淇淋半天賣出了500支。不過,被認為是流量產品的豆乳冰淇淋應該是靠價格取勝,一直到現在,美團上的價格依舊是一分錢一支,而店內的賣價是9元一支。
整體來說,維維豆奶的這家線下店,在價格上還算親民,最高的一款飲品價格為29元。盡管開在了南京市內的黃金地段,但是在價位上跟區域內的其他飲品店相比還是符合“國民品牌”的招牌。
搜索公開資料后發現,并沒有找到有關維維豆奶短期內開分店的計劃報道。所以說,位于南京的首家店目前應該也是唯一一家門店。至于為何要跳過公司的大本營徐州來到南京開一家線下實體店,也并沒有從公開報道中找到答案。
據維維豆奶奶茶店招商負責人透露,目前已有600家加盟商,未來維維豆奶的目標是開設上萬家門店,且其門店均為加盟店,沒有一家直營店。
或許為了加快開店步伐,維維豆奶已對加盟費進行了優惠。上述負責人介紹稱,維維豆奶歡樂店原價為10.8萬元,開懷店為15萬元,截至10月18日,歡樂店價格為8.8萬元,開懷店為12.8萬元。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維維豆奶想要開設上萬家門店的目標似乎是“天方夜譚”。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稱,在維維豆奶整體發展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想要去蹭新中式奶茶的風口并不容易,新生代對維維豆奶的認知度不高,特別是長江以南的市場,而且這些門店“開在哪”“如何定位”“品牌調性是什么”“賣點是什么”“差異化在哪里”等,都是維維豆奶需要思考的問題。
數據顯示,2017-2020年,維維股份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9151萬元、5967萬元、7193萬元、4.357億元;扣除非經常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1875萬元、-3130萬元、-1.032億元、6112萬元。業內普遍認為,整體來看,維維豆奶業績雖有所起伏,但盈利能力薄弱。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也表示認同,他說:“開店目標往往只是一個未經驗證的預期,更多是為了營造對未來發展的信心,畢竟開店不是一蹴而就,涉及諸多因素,不是想開就開、開了就賺錢。特別是在疫情持續和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盲目照搬新式茶飲店的模式大規模進行加盟開店,沒有合理的商業測算做基礎,最后只能是加盟商賠本、品牌受損。”
縱觀國內茶飲市場,目前僅有蜜雪冰城門店數突破一萬家,而一點點、COCO等品牌門店規模都在數千家左右,喜茶、奈雪的茶門店數甚至不到一千家。
除了大量吸引加盟商擴充規模之外,負責人還表示,在南京已開業的直營店之后,下個月還將在南京和無錫分別開設一家直營門店。
盡管這些規劃比起上萬家門店的目標“接地氣”得多,但短時間從0開始招商,幾個月內開設數百家門店,難度依舊極高。
業績停滯多年,曾沉迷于“跨界”
維維股份被大眾熟悉要從其主業豆奶說起。
目前,維維股份旗下擁有“維維”豆奶粉、“維維”液態豆奶、“天山雪”乳品等品牌。在90年代,“維維豆奶,歡樂開懷”的廣告語火遍大江南北,銷售額一度攀升,市場占有率達到70%。
豆奶業務的躥紅,讓維維股份在資本市場層面也大受追捧,2000年維維股份成功上市。但上市的同時,也迎來了維維股份的轉折點。從2012年起,維維股份就進入了業績停滯期。2012年營收為58.1億元,凈利潤7762.73萬元。而2019年,其營收及凈利潤分別為50.39億元、7292.6萬元,還低于2012年。扣非凈利潤更是慘不忍睹,只有三個年份是正的。
2020年營收下滑了4.77%,歸母凈利潤大幅增至4.36億元,但是扣非凈利潤僅為6111.52萬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收微增長0.83%,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都低于2019年同期。
維維股份也意識到了自身局限,并選擇走多元化之路來自救。維維股份首先選擇進軍看似與豆奶“一墻之隔”的牛奶行業,在2002年,維維股份先后收購了珠三角最大牛奶公司珠江特區牛奶公司和新疆、西安等全國其他幾家乳業公司。但因為多重因素導致維維股份的牛奶業務萎靡不振,投入產出嚴重失衡,以至于維維集團在牛奶業務上草草收場。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維維股份在主業外的延伸上展現了更大的野心勃勃,而且越走越遠,完全偏離了主業。
2007年9月,維維股份發布公告,計劃與中糧地產共同出資成立中糧維維聯合置業有限公司,參與徐州市新城區的開發建設。這也宣告了維維股份正式進軍地產業。然而,不到一年時間,這樁被看好的“聯姻”就告吹。此外,維維股份還涉足礦產領域,只是也未能獲得成功。
但在維維股份的多元化之路上最為吸引眼球的還是其在酒業上的布局。先后收購過三家白酒公司股權。但是,多元化業務卻拖累了維維股份的業績。2015年-2019年,維維股份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連續5年虧損。
回歸主業是大勢
或許可以嘗試著從時間線上去找答案。
在今年4月27日,上市20年后,維維股份開天辟地第一次戴上了ST的帽子。既有經營方面的原因,但內控缺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今年4月24日,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曾發布關于維維股份經營性資金占用及其他關聯資金往來情況的專項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維維股份發現向股東維維集團拆借資金12.67億元,其中2020年發生9.37億元,2020年以前發生3.3億元。
在國民招牌打響后沒有多久,維維股份似乎開始在資本市場上迷了路,豆奶“不喝”,改去“喝酒”。從2006年開始收購江蘇雙溝酒業38%的股權開始,維維股份走上了一條“不醉不歸”的道路。甚至于到2011年,維維股份的年報顯示,當年酒類產品的收入超出了豆奶粉的總營收。
“不務正業”后的維維股份,在經營業績上疲態盡顯。2019年,公司扣非凈利潤虧損近兩千萬,并且已經連續三年虧損。
也就在此時,自覺多元化發展失敗的管理層,開始頻頻提出要回歸主業,并著手剝離酒類和地產等業務。一直到2020年的8月,在甩掉枝江酒業的股份之后,維維股份宣布徹底“戒酒”了。2020年公司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由虧轉盈,達到0.61億元。
不過,這并沒有能夠遏制住股價的頹勢,目前ST維維股價仍舊徘徊在3.4元左右。
如何突破自我,重回高關?
實際上,維維豆奶所處的植物蛋白飲料領域,一直以來都不乏玩家。
由于植物蛋白飲料行業門檻低,不斷有品牌入局,其中既包括維維股份、養元飲品、維他奶這種傳統玩家,還包括伊利、蒙牛、統一、達利等后來的巨頭。
2014年,蒙牛集團推出植物蛋白飲品品牌“植樸磨坊”。當年底,植樸磨坊即推出了核桃及巴旦木兩種堅果口味的植物蛋白飲品。2016年,植樸磨坊上市了包含醇香豆奶在內的系列產品,并突出“低糖”特點。2017年,達利集團推出以“純天然不添加”為賣點的豆奶品牌“豆本豆”,上市當年豆本豆便達成10億元銷售額,直接沖擊了豆奶飲料的市場格局。今年初,集團再次上線了一款“好喝0負擔”的常溫型植物酸奶,橫向拓展植物蛋白飲品市場。
此外,伊利、統一、娃哈哈、農夫山泉、維維、黑牛、北大荒等巨頭也相繼入局植物蛋白飲品市場,甚至家電品牌九陽也推出了磨豆匠系列盒裝豆奶。
新玩家方面。2020年3月,麥片品牌“歐扎克”推出OATPLUS燕麥奶品牌;同年9月,“小麥歐耶”在產品上線2個月后便獲得天使輪融資;緊接著的10月,植物蛋白飲品牌OATOAT在成立5個月之際就再獲千萬級Pre-A輪融資。
不止如此,JOOMA美仁、給予、谷為纖、每日盒子、甄養等新銳品牌也都紛紛推出以燕麥為主的植物蛋白飲品。且今天的市場上甚至還出現了更細分化的品牌,比如針對兒童的功能性植物基飲品“小蛙植飲”等。
與傳統植物蛋白飲品相比,這些新品牌顏值更高、營銷理念與策略更入時、適用場景更寬泛,也自然更受消費市場和資本的喜愛。
曾經,維維豆奶憑借“維維豆奶,歡樂開懷”的廣告語流傳大街小巷,如今的維維豆奶面臨的局面卻難言樂觀。在新晉品牌不斷涌入的當下,主打植物奶蛋白飲料的維維股份能否“東山再起”,還待市場考量。
劉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