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南京人愛樹,那可是在全國都出了名的!南京,也因為這些樹而出名。道路兩旁參天的梧桐樹,遮陰碧綠。炎熱夏日里,讓一顆燥熱的心慢慢平靜下來。秋天里焦金黃色的銀杏,紅中帶紫的欒樹,待夕陽的金光穿過樹影,稍不留神就會走入濃墨重彩的油畫中。這些粗壯樹木
南京人愛樹,那可是在全國都出了名的!南京,也因為這些樹而出名。道路兩旁參天的梧桐樹,遮陰碧綠。炎熱夏日里,讓一顆燥熱的心慢慢平靜下來。秋天里焦金黃色的銀杏,紅中帶紫的欒樹,待夕陽的金光穿過樹影,稍不留神就會走入濃墨重彩的油畫中。這些粗壯樹木,追隨季節更替,裝點四季風景;見證了歷史更迭、青春流逝。但您是否知道,在全城梧桐的南京為何市樹卻是雪松?今天,就讓我們帶您認識一下,這些“城市衛士”吧!
為人遮陽避雨的行道樹——法國梧桐
南京的樹,似乎以梧桐最為著名,中山東路、陵園路兩旁高大的梧桐樹,枝葉相連,織成綠蔭,被國人羨煞。再炎熱的夏季,行人漫步蔭下,微風吹拂,陣陣蟬鳴,那真叫個爽啊!
這種梧桐,學名懸鈴木,可能因為南京最初是從法國引進來的,所以南京人一直稱之為“法國梧桐”。南京最早引進懸鈴木的時間,據說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那時由一位法國神父引進,栽在一所天主教堂里,即今石鼓路小學內。這株百余歲的懸鈴木,高27米,樹干胸圍307厘米,1998年南京市園林局把這株“古樹名木”編為001號,予以建檔保護。這棵樹枝繁葉茂,可遮陰100平米,可以庇護一個班的小學生上體育課免受烈日的暴曬。
“法國梧桐”還是南京近代街道第一批行道樹。民國時期,中山陵建成,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京辟建中山大道。民國18年(1929年),東南大學教授常宗惠從上海法租界購懸鈴木452株,植于中山東路3880米長路段,每10米1株。從此開始,“法國梧桐”便成為南京街道行道樹的主要樹種。南京的主要道路,如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珠江路、漢中路、長江路、建康路、昇州路、雨花路、江寧路等等,其行道樹皆為懸鈴木。南京共植行道樹20余萬株,其中懸鈴木多達13.6萬株,約占7成。這樣的林陰大道,一直是南京人的驕傲,也招來外地人欽羨。
據有關資料統計,南京共有懸鈴木約15萬株,列入“古樹名木”的有11株。除了上述的001號外,最高的要數下關區方家營機務段鐵路邊的兩株,皆高30米,其一樹干胸圍270厘米,另一則為240厘米,看來也頗有年歲了。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南京的一些樹竟然綠得全國第一,世界聞名。
堅韌不拔的市樹——雪松
雪松,是南京的市樹。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人大八屆二次會議定之為市樹。
如果將雪松喻之為千里馬,那么,南京無疑便是伯樂。雪松并不是南京的本土樹, 南京卻是我國大城市中首植雪松并把它作為行道樹的城市之一。雪松,原產喜馬拉雅山西部及喀喇昆侖山區高海拔地帶。南京從民國9年(1920年)就從美國引進,至今已有80余年的歷史。南京人看中雪松,不遠萬里把她從地球那邊請來;雪松也喜歡南京開放和寬松的環境,南京人善良憨厚的性格,在南京寬厚的胸膛上健康地成長。
上世紀50年代南京廣泛栽植,北京東路、御道街、江東路等,都以雪松為行道樹。御道街離明故宮很近的地方即便褪去了往日的繁華沿途的雪松依然筆直的佇立著。如今80多歲的爺爺輩雪松,有的挺立在中山陵園、玄武湖公園,數十年如一日,笑迎八方來客;有的屹立在機關大院,如現今的南京市府大院、“總統府”中國近代史博物館,見證歷史風云變幻,喜迎人間盛世;有的站立在高等學府,如南京大學,面對穿梭般來來往往的男女學子而笑逐顏開……這些雪松身材偉岸,一般已高逾20米。最高的要數南京大學校園內的那株雪松,上世紀80年代進行古樹名木普查時,已高達30米,樹干胸圍為270厘米,而且長勢還如年輕學子一樣旺盛。
雪松堅忍不拔的性格,深為南京人所賞識。因為他們也同樣意志堅定勇往直前。雪松,如此長途跋涉易地而居,已是何等不易,繁衍后代尤難。雪松多為雌雄異株,雄株通常在20齡以后開花,而雌株則要遲至30齡以后方才開花,自然授粉就比較困難。
經過多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探索,1957年,南京市花木公司苗圃扦插育苗試驗終于獲得成功,立即迅速推廣。如此,加上中山陵園苗圃等處,每年就可繁殖雪松苗木300萬株以上,使得南京成為我國雪松繁育基地,其苗木暢銷全國各地。突破了繁殖難關之后,具有較強防塵、減噪和殺菌能力,有“世界行道樹之王”美譽的雪松,當然被南京人選中為行道樹。她們精神抖擻地聳立在主干道北京東路、御道街、中央路和中山南路兩側,北京東路也因此而被南京人美稱為“雪松路”“雪松大道”,并以“雪松疊翠”嘉名成為金陵美景。
雪松身型偉健,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之一。然而,南京人特別注重的是她的精神氣質。雪松,為松科常綠大喬木,南京人像古人一樣,崇敬其傲霜雪而不畏嚴寒的氣節,同竹、梅一道,被視為“歲寒三友”。唐朝有位并不十分著名的詩人張宣明,嘗山行,見孤松,賞玩久之,而賦詩《山行見孤松成詠》云:“……既挺千丈干,亦生百尺條。……寒霜十二月,枝葉獨不凋。”無產階級革命家方志敏曾在臥室掛聯曰:“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雪松的高潔品質,是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十萬英烈崇高情操的象征,也成了南京人民思想境界的永遠追求。
當代南京詩人高加索有詩《站在高高的雪松下》,說出了當代南京人、也是所有熱愛雪松者的心聲:
站在高高的雪松下
我像擎著一束永不熄滅的火炬——
有她灼灼光華的照引
我不會在黃昏困頓中止步
有她勃勃綠焰的升騰
我知道怎樣永葆火熱青春
“活化石”水杉——在南京被發現走向世界
人們早已發現水杉的美麗,它似杉非杉,似柏非柏,細察之下,才會覺得它的模樣還是同杉比較接近;它個頭高大魁偉,葉子卻長得小巧細致,形似古人用以梳妝的篦子。人們也早已了解它的珍貴,同銀杏一樣,人稱植物王國的活化石,1億多年以前曾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但是,人們也不一定知道,在全世界它是被南京的科學家最早發現、最早定名的,也是從南京培育種植之后,從南京走向全世界的。
大約在1億多年前中生代的白堊紀,水杉曾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到了冰川紀,氣候急劇變冷,長期以來人們以為水杉同恐龍一樣,未能經受寒冷的考驗,從地球上消失了。民國34年(1945年),南京中央大學森林系教授、著名樹木分類學家鄭萬鈞和林學家干鐸、王戰教授等在四川萬縣謀道溪發現一株從未見過的落葉大喬木,后經鄭萬鈞同植物學家胡先骕共同研究,定名為水杉。水杉的發現和定名,引起世界上植物學界和林學界的巨大震動,認為是植物學界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一時間,世界各國科學家為此發表論文達千余篇。美國專家還3次來華,實地考察研究水杉。在國際友人的支助下,中央大學森林系在南京成立了水杉研究中心。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水杉研究中心。鄭萬鈞等人又在南京建立了水杉苗圃基地,進行水杉的育種和繁殖。首批育成的水杉苗木,就種植在南京。中山陵、今南京林業大學(中央大學森林系為其前身)和御道街兩側,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首植水杉之地。
經過南京的培植,水杉從民國37年開始走向全國廣大城市和農村,北至遼寧南部、北京、延安,南達廣州,東起沿海各省,西到成都等地,都有大量栽培。世界各國也逐步引種栽植。水杉走出國門的起點,是南京。
在南京首批栽植的水杉,已到花甲之年。長得最高者,在中山陵音樂臺,樹高20米,樹干胸圍127厘米,是受重點保護的南京古樹名木。經過科學研究,人們又發現,水杉樹干通直圓滿,高大偉岸,而且姿態優美,葉色多變,還對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抗性。因此,水杉越發受到人們的喜愛,如今南京行道樹用水杉的道路,有御道街、進香河路、北京東路、太平北路和龍江路等。御道街,1964年一下子就栽下水杉463株。要知道水杉乃是研究植物進化的活化石啊,它是何等珍貴,用如此多的水杉作行道樹,真是南京綠化環境的大手筆!
南京最早發現的珍稀樹種—南京椴、秤錘樹
對于樹木而言,南京真是一塊藏龍臥虎之地。或在南京首次被發現、或原產南京的一些樹木,如南京椴和秤錘樹等,就十分珍貴。
南京椴,冠以南京之名,就是因為南京是這種樹的首次發現地。由于它的繁殖能力很弱,發現之后又缺乏保護,在南京曾一度瀕臨滅絕。只在紫金山和棲霞山有少量留存,為數各在10棵左右。后來卻突然傳來喜訊,竟然在南京南郊牛首山南祖堂山發現一大片南京椴群落,數量足有百余棵,而且在此椴樹林西不遠處、祖堂山北部山坡中間的一塊枯石之上,又發現一棵比普通南京椴高大得多的南京椴。它高約30米,樹干胸圍約120厘米,估計樹齡要在200年以上,是南京登記在冊古樹的“漏網之魚”。如此眾多的南京椴聚成群落,如此遐壽偉岸的南京椴,真正是罕見之極。
南京椴,樹冠整齊,枝葉茂密,樹高一般可達15米,而且分枝較高;其葉美觀,呈三角狀卵形,邊緣有短尖鋸齒,葉色深綠;一些專家極力推薦南京椴為南京的行道樹,經過論證,一棵南京椴的轉讓價格曾經上萬,常年來根本既“無價”,又“無市”。南京椴,確實是理想的行道樹鄉土樹種,我們現在只能盼望它早日繁育壯大,能夠稱心如意地站在南京街頭。
而秤錘樹則是原產南京的國家二級瀕危植物,發現于民國16年(1927年)。當時,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秦仁昌教授進行野外考察時,在南京幕府山東連的直瀆山(亦名巖山、嚴山、觀音山等)的12洞處(燕子磯附近),發現了秤錘樹,而且僅有一株。后經胡先驌教授研究發現,這株樹不僅是野茉莉科一新種,而且還是一新屬,于是將其正式定名。秤錘樹開冠鐘狀白花,初夏盛花時,銀白燦爛,宛如云朵下凡;秋后葉落,結出卵圓形木質果實,果上還布有銀白色斑點,因其果實極似傳統木秤的秤錘,故以名樹。秤錘樹,花色美麗,果實特殊,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秤錘樹,熱愛陽光而又不懼嚴寒,對氣候的適應性比較強。可惜的是,它所適合生長的土壤黃棕壤,只有南京的幕府山、老山和附近的寶華山才有。由于秤錘樹生長緩慢,因而植株矮小,往往被不識寶的樵夫誤伐,而成農家柴薪。又曾經開山濫伐之厄,一些關注于此的植物學家如今在幕府山和老山已經找不到野生秤錘樹的蹤影了。經過調查發現,南京城大概也只留下了10余棵。察哈爾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園中有1株,為叢生狀,已列為南京市的古樹名木加以保護。南京林業大學有兩棵,玄武湖公園也栽種了兩棵,其余大都在中山植物園里。
八月丹桂香滿城——桂花樹
又將臨桂月,即文人美稱之農歷八月,俟時無園不桂的南京大小公園,到處都會飄浮起濃馥的桂花香,令人心醉。遠遠就聞到了桂花特殊的那種高雅的芳香,抬頭又一時不見桂樹的蹤影,那是一種何樣意趣,簡直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神秘而又美妙的感覺。
南京賞桂之處極多,首選之地自然是躋身于全國著名的四大賞桂勝地之一的靈谷寺桂園。南宋時,這里的寺廟就種植桂樹,越植越多,形成桂嶺。民國時期又在此大量植桂,保存至今的就有三千余株。再經1993年全面廣建,而今靈谷桂園占地已達1700畝,栽有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四大類共38種、約兩萬株桂花樹。游人踏上從萬工池到靈谷塔長達300多米的“桂花隧道”,猶如置身于金黃的香河之中。靈谷公園的無梁殿后廣場上,還有一株金陵“桂花王”,蔚然壯觀。樹高6米多,主干直徑約一米,樹冠闊7.8米,樹齡在百年以上。遠處望去,此樹如同放大了的王者冠冕,氣派非凡。桂花王原在梅花山頂的觀梅軒中,由于發育太快,霸氣十足,擠壓周遭的樹木,而搬遷至此,巍然獨聳。靈谷寺,每年秋天都要舉辦靈谷桂花節。
南京人喜愛桂樹,喜聞桂香,還喜歡吃配用桂花制成的各種小吃,如桂花糖炒栗、桂花糖芋苗、桂花小元宵、桂花酒釀、桂花稀飯、桂花藕粉和桂花糖粥藕等等,種類繁多。
關于桂花,南京還有一段法國紅桂花遠道而來生根開花的佳話。1989年秋,家住北京西路的陳奶奶,到法國巴黎探望攻讀的兒子。在參觀拿破侖宮時,園藝工人贈送給愛花的陳奶奶一株紅桂花幼苗。陳奶奶帶回南京,植于家院中,15年后竟然花蕾綻放,紅光耀眼,清香迷人。這株紅桂花,成了中法友誼之花。
南京對于桂花的最大貢獻,還在于成為全世界桂花屬植物國際登錄權威。時代發展了,一種花卉要得到國際認可,必須要有國際權威組織的審定,履行登錄手續。我國雖然是一個花卉大國,但很多原產于我國的花卉國際品種登錄權都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獲得。我國十大傳統名花,其中八種的“國際登錄權”都在別國手中,我國只擁有梅花的“國際登錄權”。經過努力,2004年12月,南京林業大學向其柏教授和中國花卉協會桂花分會被國際園藝學會命名與登錄委員會及國際園藝學會執行委員會與理事會授權為國際木犀屬(桂花屬)品種登錄權威。今后全球范圍內木犀屬植物的命名,都要由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進行權威論證。
樹是自然之肺,是城市的呼吸機,是行人的遮陽傘,有時候亦是心靈的安樂所。南京是一座綠色的城市,千姿百態的樹勾勒出南京城的綠色線條,給予這座城市一片生機盎然。
陳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