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全媒體記者楊春建)“在書畫藝術界、收藏界,我沒有說的那么傳奇,就是比別人走的路多、吃得苦多、經歷的事多,寫好每一筆字畫好每一筆畫,尊重別人、尊重自己、尊重藝術……”扎根青藏高原38年的西北山水畫派新水墨創始人,漢陶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全媒體記者 楊春建)“在書畫藝術界、收藏界,我沒有說的那么傳奇,就是比別人走的路多、吃得苦多、經歷的事多,寫好每一筆字畫好每一筆畫,尊重別人、尊重自己、尊重藝術……”扎根青藏高原38年的西北山水畫派新水墨創始人,漢陶、漢畫像磚收藏家及書法家孔昭金先生這樣自謙道。
前不久,我忙里偷閑前往河南看望朋友們,席間好友洪軍談到孔子七十二后裔孔昭金先生及其書畫作品,他們是忘年交,隨即撥通了電話,得知孔老師剛剛從北京回到許昌探親,算是有幸和偶遇。在朋友的引薦下,我抱著敬重之心前往拜訪了孔老先生,之前在新聞報道中聞過其名不見其人,他熱情地把我們迎進門,此刻似乎有一種既陌生又是熟悉之感。其中等身材,滿頭白發,和藹可親,精氣神十足,不停招呼我們喝茶吃水果的,我便與孔老師閑聊了起來……
也許是他幾十年來深情所至吧,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西北大漠歷史風物和書畫、收藏等方面的親歷故事。話語間無時不透露出他的低調、樸實和謙遜,特別是對藝術的求真求純、嚴謹執著,也許是朋友一同前往的緣故,毫無顧忌,無話不談,聊的起勁高興。暢談中還不時地讓我們看他的書畫作品和自然根雕等收藏品,真是大開了眼界,更是讓人嘆服和欽佩。
人品是最高的文憑
“書法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字是記載先民智慧最大的依據,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特別是中國漢字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一個字就能表現出象形象意、象音象韻等意境來,博大精深。所以,寫字作畫首先要尊重人,一定要是有敬畏之心,應敬重先民,每一筆每一畫都需認真對待,要有根有律,有的寫的字連自己都不認識也稱之藝術,卻市場價值不低,那些是對真正藝術的糟蹋和褻瀆。人品是最高的文憑。”孔老師這樣理解和對待藝術。
孔先生特別擅長楷書、大篆、小篆、隸書,遵循漢字方格、工整、端莊的傳統規律,經過幾十年研磨,在繼承中創新,其妙筆橫生,內涵變化,極賦神韻和畫意美境。近年,他用甲骨、金文、象形、大小篆、九疊篆、隸書等六種字體創作的《蘭亭序》,每體27.5平尺,成為目前國內孤本,這種創新精神和造詣非一般書畫家所能及的。
就為了考證一篇“游目帖”,他全身心投入,整整耗時近兩年,而不計較一分錢報酬。據悉,流傳市面的游目帖有上千種,但真跡罕見,隋唐宋臨摹多,元代臨摹也不少,但真跡罕見。前些年,中國美術館館長馮遠邀請他考證一篇來自臺灣地區的游目帖,孔老師幾乎把《左傳》、《后漢》、《前漢》、春秋》等凡是有關漢代書籍全翻了個遍,也找不出一點痕跡。多日徹夜不眠,沉靜思考路徑,最終如同剝繭抽絲,從在《左傳》中梳理出點滴記載,順線溯源后反復研究論證,給出了這一游牧帖是“出自晉代王羲之真跡”的鑒定結論。該結論有關媒體相繼新聞登載,引起了業界轟動,也帶來了學術爭議,幾經評說,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可他的觀點,有人說,僅此一點孔先生對書法藝術是一大貢獻,孔老師淡然一笑說:這不是什么貢獻,是學術。之后,臺灣博物館多次邀請前往講學作客他都沒有去。
作品是最大的支撐
在“文革”期間,抄寫大字報使他對書法興趣越來越濃,一發不可收拾。青藏高原藥用植物考察之年,給千奇百種的植物畫插圖成就了他對繪畫的癡迷。他不愿也從不要什么一連串記都記不住的證明身價的名頭,但慈善和紅色意義的機構聘書他拿著,各種作品獲獎證書、獎牌一大堆。他說: 作品是最大的支撐,是無聲且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新水墨技法是孔先生的獨創,西北趣墨山水畫風格獨樹一幟,雄宏厚重、大氣磅礴,水墨流淌濃淡灑脫,線條層疊有致,色彩看濃不失真意,呈現出的完全是西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真景奇韻。其500米長的代表作——《走出巴顏喀拉》巨幅長卷,被列為中國吉尼斯世界紀錄。毫不夸張說,其畫卷中每一溝、每一梁、每一河湖他都去過,每一縷朝陽、晚霞他都看過,閱盡了祖國大西北的好山好水獨特自然風光,也是他對現實生活的記錄,用繪畫語言表達了對西北山水的敬畏和真情,他象是扎根在茫茫大漠、歷經風雪酷暑的高原紅柳,毅志堅強而又令人敬慕。
純凈藝術才可升華保值
《易》曰:修辭立誠,鐘情一方水土,潛心體味生活,心純氣正才能創作具有“神韻”絕美的藝術作品來。他的18萬字《青藏高原探秘》紀實文學,讀來也是大開眼界,喀斯特地貌、大漠高原山水的神奇、生物動物的奇異,無一不是來自大自然的造化和佑澤,書中記載的書畫、攝影、自然根藝、各種牛羊犄角等信息內容豐富,與其說是一部游記小說,更向是一部難能可貴的科譜史料,從中也可看出,他所歷經的許許多多探險、快樂和艱辛,甚至是多次生死的考驗。
他收藏的自然根藝達400多種,無需雕琢,形象逼真,色彩分明,質地堅硬,是高原的特有,有的樹齡達千年以上,可謂珍稀。收藏的漢陶達1000多種,漢像磚達幾百種,成為目前國內漢陶漢像磚收藏之最。孔昭金先生是書法家、畫家、收藏家,更像是一名歷史考古學家和藝術研究專家。目前,臨近八十高齡的他以漢像磚為背景體裁的《漢魂》拓片畫紀實書稿已完成52萬字,正在筆耕不綴地傾力續作,其畫中市井生活、舞蹈、音律、繪畫藝術和歷史興衰組畫,從內容上不亞于清明上河圖所表現,文物古跡實景,述說年代久遠,價值意義非凡。對此,孔先生說到,這些收藏品來自數年來社會廣集,省吃儉用地也傾其了家庭財力,將捐贈給國家,讓其回歸社會,在歷史研究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其更大價值作用。
談及自己的書法和繪畫風格,他笑著說:“我是無門無派,也不愿搞過多的個人畫展,更不愿讓濃烈的金錢味把藝術熏染,沉下心來寫好每一個字,畫好每一幅畫,留下一些美好的記憶是我一生的態度。”是的,孔昭金先生對藝術的認真嚴謹在業界熟悉的人眼里都很公認的,他的作品被稱之為“孔體”“孔畫”,幾十年的藝術功底和技法非一般人可仿,其書畫作品先后在香港等拍賣反響較好,多幅作品先后被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機構及社會名人、行業大家收藏互換切磋,也有多幅作品被當成國禮對外交流。
我們期待孔昭金先生的晚年大作《漢魂》紀實書稿早日完成,再次給書法藝術及史學領域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價值營養。
編輯:慕瑜
劉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