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火箭坦克”(俄文:ракетныйтанк)是前蘇聯坦克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包括:發射無控火箭的坦克、導彈坦克(以導彈作為主武器)、用主炮發射炮射導彈的坦克以及“火箭推進坦克”等。但是在這些種類繁多的坦克中,經過五十多年的大浪淘沙,
前言
“火箭坦克”(俄文:ракетный танк)是前蘇聯坦克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包括:發射無控火箭的坦克、導彈坦克(以導彈作為主武器)、用主炮發射炮射導彈的坦克以及“火箭推進坦克”等。但是在這些種類繁多的坦克中,經過五十多年的大浪淘沙,真正留存下來的只有TOS系列“噴火坦克”以及蘇/俄的各類炮射導彈。
TOS系列“噴火坦克”是蘇聯無控火箭坦克的直接繼承人
蘇/俄一直醉心于“火箭坦克”的原因很簡單:坦克以其強大的火力、堅固的防護以及靈活的機動性為它贏得了“陸戰之王”的美譽;但是以火炮作為主武器的坦克也存在著射程近、威力小和精度差的問題,要是能把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的火箭武器可控火箭武器(導彈),結合到坦克上無疑將成倍的提高坦克的作戰效能!所以從1933年RBT-5算起,蘇/俄坦克設計師用了50多年的時間發展出了坦克發展史上最龐雜、最繁多、最完善也是最先進的火箭坦克家族;今天我就各位讀者一起用4到5期的時間領略一下蘇/俄“火箭坦克”發展史,一窺“火箭坦克”這個奇特的坦克種類。
艱難的起步
(1)從“惡作劇”說起
蘇聯火箭坦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1927年6月蘇聯的第一種國產坦克MS-1(T-18)“小型護衛坦克”完成了國家實驗被批準生產,但是著兩輛參加測試的樣車都沒有安裝武器(只裝了一門木頭假炮),在整個測試的過程中都沒有進行火力測試。后來著兩輛沒有安裝武器的坦克被送回布爾什維克工廠之后,工廠內的一個叫“紅色基洛夫人”的工人創新小組對它們動起了“歪腦筋”,他們找來了一堆從舊倉庫翻出來的黑火藥火箭彈綁在了其中一輛坦克上,把坦克開到工廠外的農田里進行了一次“火力測試”!
不過這些沒有任何發射經驗的工人顯然對這種黑火藥火箭彈了解不足,剛點燃第一枚火箭,后面的其他待發火箭就被悉數引燃......測試現場一片混亂,還差點引發了火災!不過萬幸的是在場的人都只受了輕傷(傷的最重的就是點火那哥們,眉毛和胡子給燒沒了),而且坦克也沒有損壞。這次“測試”結束后,“紅色基洛夫人”小組就遭到了廠領導的嚴厲批評,并且布爾什維克工廠還重新制定了廠規:任何人在未經廠領導書面批準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動用廠內的設備和產品。
不過這次惡作劇似的“測試”卻是有記錄以來第一次將火箭搬上坦克的嘗試,雖然結果讓人哭笑不得但至少說明了火箭這種東西是可以從坦克上發射出去的。
(2)RBT-5真正的“開山之作”
真正的火箭坦克絕對不是幾個喝醉了的年輕人就能發明出來的,需要的是強大的理論基礎和工程知識。1931年蘇聯機械化摩托化軍事學院與哈爾科夫機車廠成立了聯合設計小組,目的是設計一種能安裝“坦克魚雷”(TT)的新型坦克。1931年蘇聯人搞出了一種固體燃料的“坦克魚雷”火箭彈,這種火箭彈的外觀很像魚雷,重205公斤、射程300至1800米;單發威力不亞于一發10吋(254毫米)炮彈!在20世紀30年代這種火箭彈無疑是一種“震撼性”的武器,于是在1933年12月聯合設計小組就拿出了RBT-5實驗型火箭坦克。
RBT-5火箭坦克就是在BT-5型快速坦克的炮塔上安裝了兩個“坦克魚雷”以及全套發射裝置。但是任然保留了BT-5的全部火力系統。
RBT-5的戰斗全重為12.4噸(含兩枚坦克魚雷),最大速度51公里/小時(履帶行駛)、70公里/小時(車輪行駛);主要武器是一門4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兩枚坦克魚雷。
在隨后的測試中,RBT-5充分的顯示了坦克魚雷的威力:一般的野戰碉堡只要被一枚坦克魚雷擊中,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即使是大型鋼筋混凝土碉堡,吃上一枚也會徹底失去功能。而30年代的那些薄皮小坦克就別說了,坦克魚雷只要在10米范圍內爆炸就能徹底摧毀!
但是RBT-5在測試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首先是精度差,對300米以外的目標只能進行概略射擊。其次由于RBT-5的火箭彈是裝在炮塔兩側的,嚴重的限制了車長的視野;而且由于炮塔上多了將近一噸的重量,使坦克的炮塔旋轉起來變得十分困難。最后坦克魚雷的安全性很差,一般輕武器的射擊都有可能造成殉爆。所以RBT-5并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不過其作為“火箭坦克”的開山之作的歷史地位不容抹殺。
(3)RBT-5“132”
RBT-5雖然未能成功,但是蘇聯火箭坦克的腳步并未停下;1935年年初蘇聯紅軍裝甲兵科學技術除決定將剛剛研制成功的132毫米火箭彈整合到BT-5快速坦克上,要求在BT-5上安裝2具132毫米火箭發射裝置,并且發射裝置具備防御輕武器和炮彈破片攻擊的能力;另外火箭應具備360°的射角且有效射程不低于4000米。
這一任務被交給了V·亞歷山大洛夫設計小組,同年4月設計小組就制成了第一部樣車TB-5“132”。
BT-5“132”是在BT-5快速坦克的炮塔的左側安裝了一具簡易火箭發射裝置(右側未安裝),主要用于實驗火箭發射對坦克以及乘員的影響。1935年4月28日BT-5“132”進行了首次實驗,發射了3枚火箭彈都準確的擊中了目標,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發射第四枚火箭時,火箭的尾焰引燃了坦克的發動機(BT-5是汽油發動機,比較容易著火),實驗被迫終止。到了5月22日在采取了嚴格的防火措施后實驗繼續進行,這次實驗總共發射了四枚火箭彈和兩枚宣傳彈,都取得了成功。對BT-5“132”的測試一直持續到1936年2月,初步驗證了火箭在坦克上發射的可行性。
(4)強悍的KV-1K
在1941年之前蘇聯在火箭坦克上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如果持續發展下去火箭坦克有可能在1943年就成為蘇聯紅軍的正式裝備。但是1941年爆發的衛國戰爭把一切都打亂了......
1942年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獨立第二設計局,在KV-1重型坦克的基礎上設計了一款KV-1K重型火箭坦克。它是在KV-1重型坦克的翼子板上安裝了四個M-13火箭彈發射裝置。
KV-1K的基本性能與KV-1相同,但是在坦克的翼子板上安裝了四個可升降的火箭發射裝置,火箭彈放置在有裝甲保護的存儲箱內,發射時升起導軌。
KV-1K進行了一系列的實戰測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KV-1K的火箭彈數量太少,無法對敵人進行有效壓制,而且M-13的精度本來就不高,都是靠數量來覆蓋敵人,無法做到精確射擊,最要命的是其火箭彈的裝填非常麻煩,坦克打完4發火箭彈后只有開回后方基地才能裝填!所以KV-1K雖然比前述的各型火箭坦克都要完善得多,但是任然未能裝備部隊。
KV-1K的唯一一輛樣車后來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失蹤(估計是部隊拆除了KV-1K得火箭發射裝置,將其作為一輛普通的KV-1投入了戰斗),只留下了幾張照片......
在整個衛國戰爭中,整個蘇聯軍工部門的首要任務就是拿出有效可靠的武器來打擊侵略者,所以像“火箭坦克”這種要在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服役的“未來武器”自然得不到什么關注,所以只有基洛夫工廠獨立第二設計局中的一個小組(后并入第三獨立設計局)在持續改進火箭坦克。
而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除了上述的KV-1K型火箭坦克,就只有在1941年又SKV第733工廠研制的BM-8-24型履帶式火箭坦克參加過實戰了,不過BM-8-24已經是一種自行火箭炮了,與真正的火箭坦克區別很大。
戰后的百花齊放
(1)無控火箭坦克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蘇聯/俄羅斯軍方將坦克用的火箭彈分為“無控火箭彈”和“可控火箭彈”兩種,可控火箭彈其實就是各種導彈;而無控火箭彈就是不帶制導裝置的普通火箭彈。
按照道理來說,至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以反坦克導彈為代表的地面精確制導導彈開始走向成熟,這時候就應該把無控火箭扔給火箭炮部隊,而全力發展可控火箭坦克。但是蘇聯軍方確對無控火箭坦克情有獨鐘,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近50年的時間當中發展了10多個型號的無控火箭坦克,其無控火箭彈囊括了82、100、120、125、132、152、160、220、240毫米等多種口徑!可以說正是因為蘇聯坦克設計師們對無控火箭坦克的極致追求,才有了TOS系列“超級火箭坦克”的誕生。
(2)TRS-152無控火箭發射系統
TRS-152火箭自動發射裝置與TRS-152火箭彈是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第100研究所研制的一套無控火箭發射系統;該系統用于替換坦克的主炮作為坦克的主武器系統。計劃安裝在著名的279工程上;稱為“279火箭坦克項目”。
TRS-152無控火箭系統,是由TRS-152火箭彈與TRS-152火箭自動發射裝置組成,火箭彈直徑152毫米、全長850毫米,彈重62公斤、戰斗部重25至29.5公斤;25公斤的是破甲戰斗部,可擊穿480毫米的垂直鋼板、29.5公斤的是高爆戰斗部,殺傷半徑50米。采用固體燃料推進、射程5至10公里、自旋穩定。
自動發射裝置其實就是一門低壓滑膛炮:首先用一個不到1公斤的小型可燃藥筒將火箭彈發射出去、在距離炮口5米的距離上火箭彈的發動機正是點火,火箭彈飛向目標。不過發射裝置具備自動裝彈功能,能以9至12發/分的速度持續發射。車內備彈100發!
從字面數據來說,TRS-152無控火箭系統簡直是一種“超級武器”;但是隨著279工程的下馬,我們未能見到TRS-152;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3)ISU-240火箭坦克項目
ISU-240火箭坦克項目是由第一研究所在1958年提出的,目的是將當時蘇軍中所裝備的近千輛已經不合時宜的ISU-152改裝為火箭坦克,以提高火力。
該項目計劃用240毫米無控火箭發射系統替換原有的152毫米榴彈炮;240毫米無控火箭彈直徑240毫米、全長1000毫米,彈重70公斤、戰斗部重18公斤,殺傷半徑40米。采用固體燃料推進、射程25至30公里、自旋穩定。但是該項目也只是停留在圖紙設計階段,未能造出樣車。
(4)無控火箭坦克的巔峰之作——TOS系列噴火坦克
從60年代起隨著導彈制導技術的完善,各個設計局也都開始把設計的重點轉向可控火箭坦克,但是也沒有放棄無控火箭坦克;最終在需求的指引下,蘇聯坦克設計師們研制出了無控火箭的巔峰之作——TOS系列噴火坦克。
首先必須說明的一點是,各位讀者千萬不要被這貨那“人畜無害”的自行火箭炮外觀的騙了,以為這就是一型自行火箭炮。
其實,TOS-1“噴火坦克”是在T-72的底盤上研制的,但是他不光繼承了T-72的底盤還繼承了T-72的全套裝甲防護!也就是說TOS-1可不是用來在戰線后方偷偷摸摸發射火箭彈的,其擁有和敵方主戰坦克正面硬剛的能力!
在上世紀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軍裝甲部隊被神出鬼沒的阿富汗游擊隊搞得疲憊不堪,急需一種具備強大的裝甲防護且具備快速火力打擊的武器系統來支援;于是總結了之前無控火箭坦克經驗的基礎上,蘇聯于1987年研制成功了TOS-1“噴火坦克”這款反游擊、反突襲“神器”。
根據蘇軍的實彈測試:TOS-1噴火坦克用2至3發就可以讓一輛主戰坦克完全失去戰斗力、8至10發就可以消滅一個步兵排、一次性發射24發火箭彈就可以創建一個5個足球場大小的“火葬場”!而且TOS-1的反應速度極快:炮塔可以360°旋轉、發射速度有15發/分、30發/分、60發/分以及齊射四檔可選,選擇齊射時僅需7.5秒就可以打光全部24發火箭彈,可以瞬間摧毀一個中等大小的村落(里面的人連跑的機會都不會有)。
另外TOS-1的火控系統比T-80U的1A45型火控系統還先進,TOS-1的火控系統由激光測距儀、數字式彈道計算機以及三向穩定儀組成;其在3500米上的單發命中率可高達75%,而且還具備“動對動”射擊的能力!根據俄羅斯陸軍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的數據統計,在有TOS-1噴火坦克支援的部隊中,車臣武裝份子只要暴露超過30秒就會招來TOS-1的精確打擊,以至于車臣武裝份子都畏懼的將TOS-1稱為“死神的火炮”。
題外話——TOS系列為什么不叫“火箭坦克”
TOS-1在蘇聯時代并未獲得正是命名,只是一款實驗裝備,待其定型時已經到了俄羅斯時代;而為了與前蘇聯劃清界限,所以才根據其功能將其定名為:TOS-1型“噴火坦克”,沒有沿用火箭坦克的名稱。
總結
蘇聯的火箭坦克由無控火箭起步,所以蘇聯也在無控火箭坦克領域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但是與可控火箭(導彈)相比,無控火箭無論是在射程上還是精度上都處于絕對劣勢,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坦克設計師們就將火箭坦克的重點逐步轉到了可控火箭領域,最終設計出了聞名天下的蘇制炮射導彈。
那么在這一過程中又發生了那些事情呢?又出現了那些值得一書的型號呢?
請看下集——《火箭坦克的歷史(2)從無控走向可控》
高陽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