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個16歲的小姑娘,穿著漂亮的衣服正走在集市里。她笑起來眉眼彎彎,明眸皓齒,在人群里,她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存在。突然,女孩感覺自己的衣服被人輕拉了一下,回頭一看是一個陌生男人,女孩頓時感到惶恐。男人則微笑著指著手上的畫板說道:“希望可以給你
一個16歲的小姑娘,穿著漂亮的衣服正走在集市里。她笑起來眉眼彎彎,明眸皓齒,在人群里,她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存在。
突然,女孩感覺自己的衣服被人輕拉了一下,回頭一看是一個陌生男人,女孩頓時感到惶恐。男人則微笑著指著手上的畫板說道:“希望可以給你畫一幅畫”。
她笑著點頭同意了。男人開始對著小姑娘比比畫畫,直到他看著手中的畫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對于小姑娘而言,這只是一個生活小插曲,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誰曾想,就是這幅畫讓她名揚四海。
頭像設計
1977年,侯一民接到組織的任命,希望他可以為第四版人民幣設計頭像,國家給他的要求只有一個——充分體現我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
我國當時已經發行過三版人民幣了,但此前的紙幣面額已經不太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制定第四版人民幣迫在眉睫了。
當時的侯一民已經是我國享有盛名的肖像畫家。但設計人民幣上的人像可是一件大事,因為畫像不僅要莊重還要符合中國特色,還要有代表性。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侯一民決定畫下少數民族少女的臉,從中選出最生動的面孔印在人民幣上。
選擇少數民族不僅可以展現中國的民族多樣性,將富有民族特色的面孔印在錢幣上,還能很好地展現民族包容性,對于促進民族團結是十分有利的。
于是,侯一民親自走進少數民族,用自己的眼睛和手中畫筆記錄下那些令他動容的面孔。其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還要數一元紙幣上的侗族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石奶引”。
村里最美麗的花,走入千萬人“手中”
石奶引原名石婢學,1961年2月4日出生于貴州省從江縣慶云鄉寨錦村,是一個侗家姑娘。
石奶引的家里有六個兄弟姐妹,她從小就非常懂事,經常幫襯家里做一些家務活。
在她十四歲的時候,已經可以獨立織布、染布做出漂亮的衣服了,是寨里有名的繡娘。
而她不僅僅心靈手巧,更是名副其實的“侗寨一枝花”,她水靈的長相總是吸引很多人的注目。年輕時候的她有一頭烏黑的秀發,放下來顯得靈動嬌俏,挽起來則是溫婉動人。
據她曾經的玩伴回憶,她的眼睛是最美的,亮晶晶的大眼睛一顰一笑間,都透露出侗族少女的昂揚質樸。而她的美麗也捕獲了侯一民的眼球。
1978年3月的一天,在熱鬧的集市里,侯一民一眼就看見了那個低著頭認真看著繡花的小姑娘。侯一民上前拉了下石奶引的衣袖,少女回頭看見一個陌生的漢人,心里很是疑惑。
侯一民輕聲詢問她:“請問,可以給你畫幅畫嗎?”石奶引一頭霧水,但她發現眼前的這個男子看起來十分和善,石奶引不忍心拒絕他,于是點頭同意了。
侯一民讓石奶引站起來,用側臉對著他。擺好姿勢后,石奶引看見侯一民拿起畫筆,對著她的臉比比畫畫。
很快,侯一民的臉上就綻開了燦爛的笑容,他畫好了,侯一民對自己的畫十分滿意。侯一民笑著對石奶引告別。石奶引雖然疑惑,但很快就將這件事拋之腦后了。
1987年4月27日,第四版人民幣面世,在一元面值的紙幣上出現了一個侗族少女的側顏,很多侗族人一眼就認出了這是自己的服飾。
這個時候,石奶引的很多好姐妹都覺得那個少女越看越眼熟,就來詢問石奶引這是怎么回事。
石奶引仔細想了想,這才記起很多年前那個給她畫過畫的陌生男人。石奶引認真比對了畫上的女孩,發現確實是自己,心里也是一陣感慨。
不知不覺間,自己的畫像居然被印在了紙幣上,被全國人民熟知,也是一個神奇的體驗。
美術家侯一民看見自己設計的人民幣畫像受到許多人的喜歡,也非常開心。
在他設計之前,就一直在尋找女性之美,他覺得只有最純真的質樸之美才算是一種大美。
他去了許多地方,見過各種風格迥異的人,而許多少數民族人們的質樸始終令他印象深刻。于是,這才有了后來錢幣上的畫像。
生活依舊貧苦,日子仍需努力
雖然石奶引的頭像印在了一元紙幣上,但這對她的生活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由于石奶引家里兄弟姐妹太多了,養育孩子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事,送每一個孩子去讀書更是難于登天。所以,石奶引小的時候并沒有讀過書,她也不識字。
后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讀書認字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不識字可謂是寸步難行。無論是使用智能設備還是出行,都會有很多不便。
國家在很多年前就明確了讀書的重要性,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就此展開。
石奶引在掃盲運動中上了幾天學,但由于她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學習年齡,讀書也只是大致會認幾個字,能寫自己的名字而已。
1984年9月,23歲的石奶引和佰你村的男青年石學海結婚了。此后一生,也并沒有走出過這個偏僻的小山村。
結婚后,石奶引給丈夫生下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由于兩人的文化程度都很低,也沒有什么傍身之計。兩個人只能靠辛勤的勞動來養活一家老小。
石奶引在家務農,閑暇之際就會織布、繡花來補貼家用。由于常年染布,石奶引的十根指甲蓋里都是黑的,原本纖細光滑的手指也在常年勞作下,變得粗糙起來。
而石奶引的丈夫則是常年在外務工,干著苦力活掙錢養活妻女。兩人的生活雖然艱辛,但石奶引夫婦都是勤勞樸實的人,日子磕磕絆絆勉強還能過活。
由于石奶引的家在貴州大山深處,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科學技術都處在比較落后的階段,與外界溝通也很困難。
所以,石奶引夫婦并沒有太多掙錢的渠道,一直都是寨子里的貧困戶。所幸自2002年開始,還有國家政府的補貼,石奶引一家可以領上低保,也算是為他們的生活增加了些許保障。
2010年6月,石奶引被人認出她就是那個印在一元紙幣上的侗族小姑娘,她的事跡被刊登到新聞上,許多人慕名她的美貌來到貴州想要一睹芳容。
通過售賣手工藝品和合影留念,石奶引一家開始獲得一些額外的收入補貼家用。
沒過多久,真正改變她命運的事情發生了。
專家幫助,脫貧致富
2017年,中國一位知名的種植專家來到了石奶引生活的慶云鎮。他就是我國的果樹專家,揚州大學副教授凌裕平。也是在這里,凌裕平見到了不再年輕的石奶引,此時她已經56歲了。
雖然石奶引的故事已經被很多人知道,但她的生活并沒有因為“名人效應”而有絲毫的改善,石奶引一家一年的收入不過2000元。
在繁重的生存壓力下,曾經水靈漂亮的小姑娘臉上長滿皺紋,雙手攤開也全是老繭。凌裕平考察后發現,這里的貧困人群十分多,2873戶人家中有605戶還沒有脫貧,石奶引家就是其中之一。
凌裕平對當地百姓的遭遇很痛惜,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所學幫助這些勤勞的人們擺脫貧困,讓他們常年緊繃的臉上綻放出笑容。
通過實地考察、測試,凌裕平發現由于當地的特殊氣候以及土壤情況,長期以來,石奶引她們只能收獲一季水稻,而這也是造成當地普遍貧困的主要原因。
為了更好地幫助當地人脫貧,揚州大學和慶云鎮架起了“千里姻緣橋”。由揚州大學園藝學院教授為當地開展知識講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慶云鎮居民相關農業知識。
這些講座也在慶云鎮內大受好評。知識只是行動的鋪墊,下一步,就是定點定位扶貧。
凌裕平選擇從石奶引家里開始,向大家展示扶貧成果,一旦能在石奶引家里取得進展,那就是給全鎮人打下一劑強心針。
石奶引家里有六塊稻田,凌裕平等人發現,石奶引家里的稻田除了種植水稻等作物,還可以養些市場價值更高的泥鰍、黃鱔等。
以前由于知識閉塞,石奶引她們根本想不到水稻田里還可以養些別的,即使想到了,也沒有合適的方法和途徑出售。
凌裕平又建議,在種植完水稻后,還可以種些蔬菜。同時,凌裕平還發現石奶引的家后面還有一片荒地,這里可以種植一些經濟林。
說干就干,2018年除夕前,凌裕平一行人就幫慶云鎮聯系到了揚州的一位愛心企業家,給石奶引運來了三萬泥鰍幼苗,收到消息的當晚,石奶引興奮得睡不著覺。
由于進展太過順利,她有種做夢般的虛幻感。所幸,專家團的農業指導并不是表面功夫。凌裕平親自向石奶引講訴該如何養殖泥鰍,手把手教石奶引如何挖泥鰍窩,怎么防止泥鰍外逃等。
由于從沒有接觸過相關養殖,再加上石奶引的知識文化十分貧乏,她的吸收并不算快,但凌裕平等人都沒有著急,一遍遍講解,直到石奶引可以獨立完成所有操作為止。
不光如此,凌裕平還去看望他們最初種下的香水檸檬。他和石奶引一起查看果樹長勢,親手向石奶引示范該如何修剪果樹枝丫。
由于石奶引不太能聽懂普通話,凌裕平教了她很久,連說帶比劃,一直到石奶引弄懂為止。慶云鎮上的人看著石奶引這邊進展火熱,心里也十分開心。
一旦石奶引這里真的掙到錢了,就可以把這些種植項目全面開展起來,到時,整個鎮子的人就可以實現共同脫貧了。
凌裕平相信,在石奶引這里的示范脫貧是很有意義的,過程中的任何問題只要及時解決,一定是可以掙到錢的。全面開展下去,慶云鎮脫貧指日可待。
2017年,凌裕平來到慶云鎮,帶來希望的種子。2018年,凌裕平為慶云鎮送來泥鰍,種下香水檸檬。2019年,凌裕平如約而至,繼續為石奶引送去指導和慰問,給他們帶去無限信心。
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從2018年的下半年開始,石奶引一家的泥鰍養殖和香水檸檬種植已經初具規模,開始盈利。
從2002年至2018年,石奶引一家已經領取低保整整16年了。而這一刻起,他們家也不再需要依靠低保度日了。
2021年9月19日至25日,貴州衛視針對慶云鎮脫貧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面對媒體,石奶引說道,現在她家的泥鰍每年能賺5000元,檸檬每年可以賺15000元。
雖然算不上什么大錢,但跟以前每年2000元的收入相比早已是天差地別,有錢賺,日子就更有盼頭了。如今,石奶引的兒子、兒媳也都加入了脫貧大業。
從2021年10月開始,鎮上每個月都會舉辦“農民講習所”,而已經60歲的石奶引,在農閑之時也沒空著,她很喜歡去鎮上聽課。
她親身感受了知識的力量,而講習所更是給她打開了一座知識財富寶庫。
石奶引從鎮上的講座上聽到“報團致富”,回到村里,她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周圍人。她說出自己每年種植香水檸檬的收入,村民們聽了后都很心動。
當地政府也十分支持,準備在村里大規模種植香水檸檬。相比其他一年一季或一年兩季的蔬菜水果,香水檸檬是在眾多教授們精心考察后找到的最佳種植作物。
除了在農業上不吝分享,石奶引還會分享自己的刺繡技巧,以免讓侗族精巧的刺繡技術失傳。在多方努力下,慶云鎮不再是那個落后貧窮的小山鎮。
現在的慶云鎮有一萬二千畝油茶田、一千畝百香果田、兩百畝楊梅田,不僅如此,慶云鎮即將啟動五百畝稻鴨田……
整個慶云鎮的人都沉浸在脫貧的快樂中,看著墻上隨處可見的脫貧標語——“家家有項目,戶戶能致富”,石奶引十分高興。
她特別感謝國家和凌裕平教授,是他們的堅持,才讓慶云鎮有了今天的成績。而她也一定會做個好鄉親,盡全力配合國家。
時至今日,石奶引一家早就不再是貧困戶,不需要領取國家的低保就可以過得很好,甚至每年家里還能存下一些錢了,石奶引也有了看書學習的機會。
不過,比起大家討論她是不是一元紙幣上的小姑娘,她更希望大家跟她探討種植方面的問題。
每天石奶引都會扛著鋤頭在田地里耕作,但只要旁邊有人問她泥鰍、香水檸檬種植相關的問題,石奶引立馬就放下鋤頭,眉飛色舞地講許久,所有的經驗都一股腦地倒出來了。
雖然她的面容早已衰老,但她看上去還和當年一樣,全身上下朝氣昂揚,對未來充滿希望,眼神里也滿是質樸。
- The End -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