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中十分重要的時期。本文在前期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古代歷史文獻和考古實物資料,以中國唐宋時期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錢幣制度為背景,從錢幣學和錢幣文化的角度出發,系統地分析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作為東方貨幣體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中十分重要的時期。本文在前期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古代歷史文獻和考古實物資料,以中國唐宋時期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錢幣制度為背景,從錢幣學和錢幣文化的角度出發,系統地分析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作為東方貨幣體系的代表,對周邊國家尤其是朝鮮、日本及越南的錢幣制度、錢幣鑄造、經濟發展和錢幣文化的影響,對進一步深入研究周邊國家錢幣體系提供了參考依據。
曾經輝煌的長安時代,對四方的影響深遠而又讓人回味悠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錢幣由自創而生,獨立發展并自成體系,錢幣文化獨具一格,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其影響覆蓋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由此形成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與西方錢幣文化體系交相輝映。
中國歷代錢幣五彩繽紛,唐宋時期的文化尤其燦爛輝煌,與此同時,錢幣文化的發展也邁上了中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頂峰,其不僅對中國后世影響深遠,而且對于周邊國家的影響巨大。中國與朝鮮、日本和越南一衣帶水,由于特殊的歷史和地緣環境,自古以來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錢幣亦不例外。
一、唐宋時期的錢幣制度
(一)唐朝的錢幣制度及時代特征。
唐朝是我國古代錢幣制度的確立時期,沿襲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錢帛兼行的傳統,體現出了"承上啟下"的特征。
1.錢帛復本位制。唐朝推行銅錢、絹帛平行本位制,絹帛和銅錢具有同等地位的支付償還能力,比價關系是根據絹帛的價格來確定,這是實物錢幣向金屬錢幣過渡的階段性產物,具有時代特征。
2."通寶"錢制的確立。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鑄造了"開元通寶"錢,我國古代錢幣進入了通寶貨幣時代。"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通寶"錢制的確立,結束了先前的量名錢體系,確立了十進位制度量衡,保持了穩定的幣值和較強的購買力,為創造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3.貴金屬錢幣萌芽初顯。唐朝后期,貴金屬銀鋌隨之逐漸進入了錢幣領域,在某些地區部分地充當了價值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到了新的高度,需要對現有錢幣制度做出一定調整的現實需求。
4."錢荒"出現及私鑄盛行。肅宗時期,為平定安史之亂鑄造了乾元二式錢,但由于貶值嚴重,導致全國銷錢鑄器興起,社會中通貨數量嚴重不足,后于德宗、憲宗時期出現了持續性的錢荒現象。錢荒出現后,導致唐朝錢幣私鑄泛濫。由于利潤可觀,私鑄現象屢禁不絕,這成為了唐朝錢幣制度下的一個鮮明特征。
5."飛錢"制度的產生。唐朝為緩解京師地區的錢荒,曾禁止商旅攜帶銅錢出駱谷關和大散關,并禁銅為器,為滿足跨地區大宗交易,京師商人創造了"飛錢"這一全新的形式,即將銅錢交給京師地區的進奏院,換取憑證,再到外地合券取錢。這種錢幣制度是唐代中期社會商業及貨幣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應對錢荒的方法之一,為后來宋朝交子的產生創造了條件。(二)宋朝的貨幣制度及時代特征。
宋朝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形成了復雜的錢幣體系和錢幣文化,推動著錢幣制度向更深層次發展。
1.錢幣鑄造量大幅增加。自建立之初,宋朝統治階級推行積極的錢幣政策,整頓幣制,實現了錢幣的統一。真宗朝,每年鑄銅錢一百二三十萬貫,至神宗朝增加至四百二十萬貫,為歷史最高紀錄,這種積極的政策,極大的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銅鐵錢兼行制度。兩宋長期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處于對峙狀態,由于軍費不斷增加而導致銅錢短缺的情況時有發生,因而官鑄鐵錢大量用于邊境地區,同時,為防止銅錢外流和緩解錢荒,宋朝政府在邊境地區大力推行鐵錢,形成了銅鐵錢兼行的錢幣制度。
3.錢幣分區流通特征明顯。四川地區一直是宋朝的傳統鐵錢流通區,河東、陜西則是銅鐵錢兼行,徽宗時期,鐵錢區域擴大到13個區。南宋初年,僅四川地區流通鐵錢,孝宗朝,江西地區開始鑄造鐵錢,供兩淮使用。光宗時期,形成了南宋以長江為界,南北兩岸分別流通銅鐵錢的局面。
4."錢荒"仍然存在。宋朝錢荒現象與銅錢的大量沉淀、銷毀和外流并存,且錢荒非但沒有提高銅錢的購買力,反而使其明顯下降,表現為"銅貴錢賤",這是由于錢幣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導致的,形成了宋朝特有的現象。
5.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由于蜀地銅錢供應不足,常年使用鐵錢,隨著貿易的不斷擴大和商業信貸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一批專門為商人保管現錢而收取保管費的機構,所發行的信用票據稱為"交子",錢幣持有人將所帶錢幣交于發行機構,并在票據上填寫金額,簽章確認后生效。這種交子即可向發行者兌換錢幣,也可以作為錢幣在市場中購買商品,最終完成了由票據憑證向錢幣的轉化,演變成為紙幣。
6.錢幣的藝術性價值首屈一指。宋朝的幣制是中國貨幣史上最復雜的,幣材種類多、錢文種類復雜、面值多、鑄造數量多、分區流通、流行年號錢、錢文書法藝術性高等均是宋朝錢幣的主要特征,在錢幣藝術性上最為繁盛。
二、我國錢幣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錢幣是隨著社會發展和商品交換而產生的,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屬性,決定了錢幣作為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其他實物所不具備的獨特性。
(一)錢幣承載了傳統文化的重要要素。
錢幣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符號,其中包含的各類要素涵蓋了書法、鑄造、繪畫、形態等形式,反映出錢幣在價值概念、商品交流、文化傳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我國古代的方孔圓錢形制反映了對宇宙的認知,錢文體現了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鑄造技術體現了冶金工藝的水平,錢幣流通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二)錢幣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中國錢幣自產生以來,就無時不體現著古老華夏文明的印記。秦朝統一六國后形成了古代錢幣的基本制度,漢朝建立了五銖制,唐朝開創了通寶制,宋朝發明了紙幣,清朝出現了機制幣,近現代又出現了人民幣和電子貨幣,貨幣的產生和發展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是不間斷的歷史和文化。
(三)錢幣實現了商品經濟的跨區域交融。
錢幣文化以錢幣實物為載體,伴隨著貿易傳遞到世界各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與我國很早就建立了貿易往來,受中國的錢幣文化影響巨大,不但如此,西方國家的金銀幣和銅幣也大都在我國被發現過。現代社會中的美元、英鎊和日元等貨幣也越來越多的在全球性的貿易中被使用。因而,錢幣在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錢幣自身特征充分體現了其廣泛的社會代表性。
錢幣鑄造數量大,流通地域廣,使用面寬,幾乎是人人使用,不可或缺。建立在廣泛用途之上的錢幣文化也隨著各國社會歷史條件的不同而具有多樣性的特征,但是無論怎么變化,其具有最廣泛的民眾基礎和社會代表性這一特征不會改變,這充分體現了其廣泛的社會代表性。
三、唐宋時期錢幣文化對周邊三國的影響
由于錢幣對文化的這種特殊的承載、傳承、交融和影響能力,本文通過貨幣思想、錢幣制度、錢幣類型、錢幣形態、鑄幣技術及貴金屬錢幣等六方面來歸類分析唐宋時期錢幣文化對周邊三國的影響情況。
(一)貨幣思想方面。
唐宋時期對中國貨幣體系進行了兩次擴充,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古代貨幣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唐朝貨幣思想主要是繼承《管子》和西漢時期的貨幣學說,奉行"先王制幣",貨幣是用來"權百貨、調物價、權本末、抑豪強"的,具有明顯的國家意志。宋朝認為貨幣"一物"是用來衡量商品"萬物"的,同時認識到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準備金在維護紙幣穩定方面的作用及貨幣購買力和流通量的關系等。
朝鮮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深受中國唐宋時期貨幣思想的影響。一是"慕華風"盛行。其實質是借鑒先進的唐宋之制來完善本國的體制。高麗成宗時期有"凡百制度,動皆模擬唐朝"、"高麗之治,大抵崇尙唐制"及"以海外之國,茍欲慕華為治"等文獻記載。二是鑄錢成為政治工具。成宗充分認識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性,鑄行錢幣是為了給統治階層提供充分的制度性資源和合法性支持,這與唐朝時期的貨幣思想如出一轍。三是錢幣所起的積極作用得到了充分認可。高麗初期與宋朝重新建立了藩屬關系,受宋朝的影響較大,統治階級認識到貨幣還有著促進商業、增加收入、為軍事提供經濟保障的重大功能,因此,肅宗又恢復了鑄錢業,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助推劑。
日本是受唐宋貨幣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也是學習借鑒中國貨幣文化最為徹底的國家。一是"遣唐使"的助推作用。大寶元年(公元701年),日本派出以粟田真人為執節使的遣唐使,主要任務是"建立具有律令制度的國家以提高日本地位,及為在日本發行貨幣,需要了解中國的貨幣政策和流通式樣",歸國后,日本建造了新都、鑄造了新幣、規范了法令,使得國家構想終于得以實現。二是仿照唐朝始鑄了本國貨幣。日本于和銅元年(公元708年)鑄造了本國第一枚錢幣"和同開珎",它完全是在模仿唐朝貨幣"開元通寶"的情況下鑄造的。不僅如此,"皇朝十二錢"鑄造樣式、錢文風格均與唐朝錢幣如出一轍。三是頒布嚴格律法,促進貨幣流通。奈良時期,日本仿照中國唐宋時期的法律制度,發布了"蓄錢敘位令",規定"從六品以下者,如蓄錢10貫文以上,賜晉升官位一級,蓄20貫文以上者,晉升兩級;初位以下者,亦可賜予從八品的官位"。隨后,政府規定上繳中央、發放俸祿、土地交易等必須使用貨幣。通過強有力的措施,銅幣漸漸為社會所接受。
越南的貨幣思想有較為獨特的方面。一是早期錢幣對主權的宣誓作用較大。越南第一枚自鑄錢幣是丁朝太平年間(公元970年)鑄造的"太平興寶",由于長期受戰亂和分裂,統治者通過鑄錢想起到喚起國人獨立意識的目的,是宣誓主權,加強中央統治力度的一種政治手段。二是對貨幣的認識逐步加深。宋朝時期發達的貨幣思想傳入越南后,全國上下都對貨幣的積極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使得鑄錢業持續發展,逐步影響了后黎朝以來鑄幣發展的鼎盛階段,有效推動了國家統一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錢幣制度方面。
唐朝創制的"錢帛復本位制度"和"通寶"錢幣體系,以及宋朝的多類型錢幣和紙幣流通體系為周邊國家長期借鑒,并加以發揚,形成了本國獨特的錢幣制度。
朝鮮的錢幣制度具有獨特的屬國特征。一是長期使用實物錢幣。朝鮮歷史上在以物易物交易之外,主要使用鐵或"五綜布"等實物為交換媒介。即使在始鑄錢之后,日常交易仍然多使用米和布。"各以其所有用以交易,無泉貨之法,惟纻布、銀瓶以準其值。至日用微物,不及匹兩者,則以米計錙銖而償之。然民久安其俗,自以為便也。"二是自鑄錢幣接受程度不高。成宗時期鑄造的金屬錢幣在推行伊始就遭到了當時保守政治勢力和民間的強烈反對,最后逐漸完全退出流通,肅宗恢復鑄錢后仍未能在全境通行。李氏朝鮮初期仿照宋朝會子印刷紙幣,流通受阻而停發。世宗五年,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鑄造的"朝鮮通寶"因接受不度不高而停止流通。明朝中期之前,銅錢在朝鮮的使用并不普遍。三是嚴格參照唐宋時期的錢幣命名規則。朝鮮錢幣命名嚴格遵循唐朝開始出現的通寶制,即所鑄錢幣稱為"寶"(包含通寶、元寶和重寶),而沒有出現其他的復雜的命名。
日本歷史上對唐宋時期錢幣制度的繼承和發揚最為徹底。一是自鑄錢幣接受度不高。日本第一枚自鑄錢幣"和同開珎"及后續鑄造的"皇朝十二錢"始鑄時,日本正處于自然經濟狀態,交易多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對錢幣的需求不大,社會接受度不高,導致錢幣并未大量流通。二是初期鑄錢減重嚴重。日本統治者初期鑄錢時,銅礦資源嚴重不足,不得已而采取一枚新錢回收十枚舊錢的兌換制度,但后期新錢重量反而出現了減輕。如初期的"皇朝十二錢",前幾種較足量,而其他鑄幣則越鑄越輕。三是部分時期以流通宋朝錢幣為主。由于本國貨幣減重嚴重,且質量不高,同時期的宋錢隨著海外貿易大量流入國門,民間皆非宋錢不用,政府只得承認宋錢流通合法。盡管這一時期日本地方割據勢力也鑄造了錢幣,但由于質量低下,被稱為"惡錢",其伴隨著貿易大量進入安南等東南亞地區。日本在使用錢幣的歷史中,有近600年時間以流通宋朝錢幣為主,反映出了中國錢幣在日本的影響力之大。
表1 日本14世紀前的典型貨幣鑄造圖樣
越南的錢幣制度無時不體現著時代特征和本國國情。一是仿制唐宋錢幣。受中國禁銅等嚴厲措施的影響,越南為了滿足商品經濟的發展對錢幣的需求,不得不大量仿鑄唐宋錢幣。越南自鑄錢幣的基本形態,均是仿照中國尤其是仿照唐宋而來,甚至有的錢幣就是直接以唐宋錢幣為模而鑄造的。二是錢幣時代特征鮮明。"洪德通寶"是越南所鑄方孔圓錢中最為成熟的。后黎朝后期自鑄的錢幣為越南歷史上質地最好的,其文字精整,形制規范,技術成熟,書法藝術較高,稱為越南古代鑄幣的代表。19世紀末期,民間私鑄錢泛濫,大量劣質錢幣進入市場,嚴重擾亂了流通秩序。三是也有類似中國的省陌制。如陳朝時期曾規定以69文當100文使用,上繳稅收時則以70文當100文、700文當一貫使用,這種制度與宋朝為了緩解錢荒而制定的制度十分類似。
(三)錢幣類型方面。
朝鮮歷史上在長期使用實物錢幣的同時,還存在著鐵錢、銅錢、紙幣及銀等錢幣形態,這與中國唐宋時期的錢幣類型十分相似。鑄造鐵錢主要是由于早期民眾習慣于用鐵作為交換媒介,最早自鑄的本國錢幣"乾元重寶"背"東國"錢幣即為鐵錢。在行用鐵錢的同時,兼用"五綜布"和"銀瓶"。出使宋朝的朝鮮使者發現紙幣流通的便捷性,便仿照其形態鑄印了本國紙幣。
日本的錢幣類型十分多樣,最早的本國鑄幣"和同開珎"錢就有銀質和銅質兩種,但后期所鑄錢幣減重嚴重,延喜通寶和乾元大寶甚至有鉛錢。除銅錢外,日本也受宋朝的影響,鑄造過鐵錢,如寬永通寶和仙臺通寶均發現了鐵錢。13世紀末期足利將軍時期,日本曾仿照宋朝發行過紙幣,一部分甚至流通到了15世紀。
越南歷史上鑄錢以銅錢為主,但由于其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錢幣類型也有多樣性的特征。從丁朝太平元年(公元970年)越南始自鑄"太平興寶"錢開始,銅錢長期在越南歷史上占據了主要角色。除鑄造銅錢外,還鑄造了鐵錢、錫錢、鋅錢等。陳朝時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銅料大多用于戰事,銅錢鑄量下降明顯,并于明宗大慶十年十一月鑄鉛錢。胡季嫠掌權后,曾仿照宋朝于1396年發行"通寶會鈔"紙幣,有七種面額,主要作用是收兌銅錢。黎朝太祖時期禁止"通寶會鈔"流通,并允許絹、麻、棉等作為交換媒介,實物錢幣又回到了日常交易中。
(四)錢幣形態方面。
1.鑄錢形狀。
朝鮮歷史上所鑄錢幣的形狀均和唐宋時期的錢幣形狀一致,即方孔圓錢式,直到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幣制改革為止。日本最初流通使用的錢幣,是遣唐使從唐朝帶回的開元通寶錢幣。日本的始鑄錢"和同開珎"在錢幣各種要素上均仿照唐朝"開元通寶"而鑄造。其第二次自鑄錢幣時期所鑄錢幣,仍然模仿中國錢幣永樂通寶。越南在獨立建國之前,已仿照唐宋錢幣流通使用圓形方孔圓錢千余年,當丁部領獨立建國后,更是仿照唐朝錢幣式樣,鑄造了越南錢幣,以后越南各朝鑄錢,皆依此例而延續。
2.錢文體制。
朝鮮高麗肅宗七年,開始正式鑄錢,所鑄錢幣有"三韓、海東、東國"三種,分通寶和重寶兩種樣式,有篆、隸、楷等書體及直讀和旋讀兩種讀序。這些朝鮮早期錢幣從唐朝"開元通寶"的版式而來,具有典型的"開元范"。其中"東國通寶"和"三韓通寶"亦有"平頭通"版式,這也是朝鮮錢幣最早的版式。同時,朝鮮高麗錢中還有一些由"開元范"漸變演化而來的隸書體錢幣,這體現出了高麗錢幣由模仿到改造的過程。受宋朝影響,李氏王朝所鑄的"常平通寶"錢文上有隸書、楷書、篆書等書體,并有直讀、旋讀的區別。
日本自鑄的第一枚錢幣"和同開珎"錢的錢文和形制均和唐朝"開元通寶"錢幣如出一轍(表2)。"皇朝十二錢"中的前五種均仿照唐朝鑄幣,使用隸書,自835年的"承和昌寶"開始,楷書較多。"皇朝十二錢"不僅有吉備真備、營原清公、弘法大師這些精通中國文化,擅長書法的重臣、名僧所書,還有恒武、仁明、宇多、醒酬等四位天皇親筆御書,比我國最早出現的"御書體"錢幣"淳化元寶"(真、行、草三體)還早,這說明日本在發揚中國傳統書法、重視錢文書法程度方面程度較深。
表2 "開元通寶"與"和同開珎"比較
越南在歷史上長期使用漢字,故古錢幣也均使用漢字作為錢文,書體上楷書、隸書、篆書、草書均有發現,甚至存在各種字體混用的現象。越南錢幣形制和文字等均是模仿中國而鑄,如太平興寶背丁等錢幣就是受中國五代十國閩錢天德重寶及會昌開元通寶背字而來,錢文也多仿自中國錢幣。黎顯宗時期的景興錢更具特色,類似于我國南宋的嘉定錢,有通寶、重寶、大寶、巨寶、順寶、泉寶、太寶、用寶、永寶、至寶、中寶、正寶、內寶等13種寶文,成為越南錢文之最。
3.年號錢特征。
唐宋時期的鑄錢一大特色就是鑄造年號錢,特別是宋朝,使用了57個年號,共鑄了44種年號錢,幾乎達到了改元即鑄錢的程度。
朝鮮自新羅尊用唐永徽年號開始,歷代皆行中國年號,延續達一千多年,公元996年自鑄的"乾元重寶"錢幣中的"乾元"二字即使用了唐肅宗年號,稱為朝鮮最早的年號錢。日本深受中國唐宋錢幣鑄造的影響,年號錢成為一大特征,最初自行鑄造的"皇朝十二錢"及后期鑄造的部分錢幣,都是以年號命名的。除此之外,日本還使用過唐肅宗"乾元"鑄造過"乾元大寶"銅錢。越南從最早的太平興寶到最后的保大通寶,幾乎全部為年號錢,均是仿照唐宋時期鑄造年號錢的規制而鑄的錢幣。歷史上,越南經常沿用中國年號,如太平、治平、明道、建中、元豐等年號就是沿用中國宋代的年號。除相同的年號外,越南錢幣全部用漢字,而且形制大小及輕重和唐宋錢幣類似,以致越南錢幣常被誤認為是中國錢幣。
4.對錢制度。
朝鮮高麗時期鑄錢中的"東國通寶"亦有三體錢,為隸、篆、行三種書體,而且每種都有隸書、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等不同書體,盡管錢幣形體、筆劃精細等方面略有差異,但亦可以算是非嚴格意義上的多體錢。日本所鑄錢幣中,對錢的特征也十分明顯。如琉球通寶和天保通寶分別有圓形方孔和橢圓形方孔兩種形制,出現了同一個錢名有不同式樣的情況。而文久永寶錢則分別書寫為真文、草文和玉寶三種,這些可以稱作最早的日本式對錢。越南陳朝裕宗的紹豐元寶,就有行、篆、草三種書體,堪稱越南式的對錢,后黎朝莊宗元和通寶中,"通""寶"兩字為真書,"元""和"兩字則為篆書,這些特征均和宋朝的錢幣特征向吻合。
(五)鑄幣技術方面。
中國古代的鑄錢工藝發源于青銅范鑄,而唐宋時期就已經采用了成熟的"翻砂法"來鑄造錢幣,這些鑄幣技術也隨著國家之間商品經濟文化交流而流傳至朝鮮、日本和越南三國。
朝鮮高麗王朝時期是直接在宋朝影響下采用"翻砂法"來鑄行本國貨幣。高麗所鑄錢幣普遍有大小輕重、厚薄、文字模糊、錢背平夷、崎形等差異, 這些都是母錢印模翻砂的特征。日本歷史上主要是通過砂型鑄造法(即用濕砂取型之后,不加干燥便進行澆注的方法)來鑄造本國錢幣,典型的錢幣如"寬永通寶"的大量鑄造就是采取此種方式。越南在歷史上也長期采用范鑄和澆鑄技術鑄造本國錢幣,但是由于越南國家歷史上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官鑄錢幣質量越來越差,而大部分割據政權都鑄造了自己的錢幣,使得在同一種鑄幣方式引導下,所鑄錢幣的質量層次不齊。但由于越南不拒前朝錢幣,也不拒外來錢幣,凡是圓形方孔錢均能合法流通,使得越南國內錢幣中名目繁多的私鑄錢幣長期存在。
(六)貴金屬錢幣方面。
秦朝時,黃金被視為上幣,兩漢予以繼承。初唐時邊疆地區已經有了流通金銀的習慣,后期金銀已變為社會財富的象征,富豪階層開始收藏和囤積金銀,是重要的財富運輸形式。入宋以后,白銀的貨幣化傾向日益增強,使用數量大增,范圍顯著擴大,中國的銀本位制度逐步確立。
朝鮮很早就以銀為幣,但僅為稱量錢幣。"是年,亦用銀瓶為貨,期制以銀一斤為主,像本國地形,俗闊口","忠惠王元年四月,始用新小銀瓶,一當五綜布十五匹,禁用舊瓶","恭王五年九月,都有堂令百司議幣諫官獻議曰,本國近左川碎銀權銀瓶之重為貨;而以五升布翼以行之"。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至16世紀80年代,李朝政府限制白銀出口,白銀從中國大量輸入朝鮮,其后,白銀大量在朝鮮使用,主要用于對外貿易。
日本封建制度建立后,由于統治階級對于戰爭支付的需要,金銀開采量逐年增加。幕府時期商品貨幣經濟大發展,金銀始作為錢幣來流通。隨著與中國唐宋貿易的發展,唐宋時期的貴金屬管理制度也傳到了日本,形成了其貴金屬貨幣制度的萌芽。因此可以說,日本的貴金屬貨幣制度主要來源于與中國唐宋貿易的結果。
越南歷史上的錢幣類型比較復雜,除銅錢外,金銀也在越南流通并占據著主要地位。16世紀后期由于南北紛爭,錢幣又趨于多元化,銅錢與銀錠同時流通,并增加了西方銀元。阮朝時期,貨幣經濟快速發展,不但發行銅錢和白鉛錢,而且全國廣泛流通金銀錠和金銀通寶錢幣,這一時期的金銀錠、金銀幣、金銀錢品種十分豐富,在世界錢幣史上也十分少見。
四、結語
中國唐宋時期是貨幣史上具有重要時代特征的時期,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錢幣文化不但對東方錢幣體系國家有重大的影響,而且間接地影響著全世界的錢幣體系。通過對周邊朝鮮、日本和越南錢幣歷史特征的整理和歸納,我們可以得到第一點啟示是,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長期以來保持著對周邊國家的錢幣文化自信和錢幣文化輸出,督促我們在學習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燦爛錢幣文化的基礎上,加大弘揚當代價值文化精神,將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全面增強錢幣文化自信。另一個啟示是,我國歷代古錢幣的發展脈絡,不僅展示了錢幣本身的鑄造流通,更是全面反映著歷代的社會經濟結構變革。因此,深入研究古代錢幣發展歷程,注重其對一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充分借鑒古人經驗,實現社會穩定,服務民生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永生.貨幣文化交流史話[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7月.
2.葉世昌.中國貨幣理論史[M],中國金融出版社,1956年.
3.姚朔民.中國貨幣通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5.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987年.
6.鮑展斌.馬克思貨幣理論新探[J],寧波大學學報,2018年.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
8.李博學.唐代金銀貨幣化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9.劉玉峰.唐代貨幣思想論述[J],學習與探索,2002年.
10.姚文宇.兩宋時期貨幣制度與貨幣思想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4年.
11.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
12.馬欣.我國宋代紙幣思想及其特點[J],時代金融,2015年.
13.金榮國.中國古代貨幣制度對朝鮮、日本古代貨幣制度的影響[J],延邊大學學報,2000年.
14.樸真奭.中朝經濟文化交流史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楊昭全、韓俊光.中朝關系簡史,遼寧民族出版社,1992年.
16.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M],人民出版社,1984.
17.周愛萍.古代中國貨幣流入日本的主要途徑[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
18.倪佑密.略論古代日本貨幣的歷史意義[D],浙江工商大學,2012年.
19.王寧.日本皇朝十二錢對中國貨幣文化的吸收和折射[J],中國錢幣,1996年.
20.李愛民.從中越雙邊貿易歷史看中國對越南的影響[J],環球視野,2010年.
21.王民同.越南古錢幣史述略[J],貨幣史研究,1992年.
22.禹芳琴.貨幣的文化向度,求索,2010年.
23.宋開霞.論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在世界貨幣史上的地位[J],臨沂師專學報,1992年.
24.張杰.中國的貨幣本位困境、歷史根源與演進機理[J],東岳論叢,2009年.
何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