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念奴嬌·憑高眺遠[宋]蘇軾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
念奴嬌·憑高眺遠
[宋] 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
萬里云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
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
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
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歷史文化:
水晶很早就被人類所利用。早在50萬年前,北京的周口店人就開始利用水晶石作為工具,從周口店古人類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用水晶石制作的石器就是例證;距今2.8萬年前的山西省峙峪遺址,就出土過一件水晶制作的小石刀和一件由一面穿孔而成的石器裝飾品,顯然那時人們就會利用水晶來雕琢裝飾品;距今6000年前河南新鄭沙窩里石器遺址中,發現有水晶刮削器和水晶飾品;距今約5500年的紅山文化期間,在遼寧丹東東溝出土的水晶制作有鑿、斧、墜;在內蒙林西沙窩子出土的細石器有多件水晶制品。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水晶品制品漸多,而且多為信物和吉祥物,用于朝覲、盟約、婚葬、祭祀等。如湖南資興舊市出土的26塊水晶屬春秋戰國早期,山西長子羊圈溝出土的水晶珠屬春秋戰國晚期;浙江紹興獅子山出土的13顆水晶珠屬戰國早期;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水晶珠屬戰國中期,湖南古丈白鶴灣出土水晶環,陜西鳳翔西村出土過水晶環,四川新都縣出土過水晶球;河北邯鄲出土過29顆水晶球屬戰國晚期,山西長子羊圈溝牛家坡出土兩枚水晶環;到了漢代出現了水晶制作的璧、環、塊等.漢武帝把雕刻的水晶盤賜給寵臣董偃;宋代有了水晶茶盅:元朝已就、開始圖一開始投專門機構采集水晶及制作器皿;到了清朝則把水晶制成印章、綴穿成朝珠,還作為朝服、烏紗上的標志,用以顯示帝王將相的威儀,官場的權勢等等。
水晶于帝王:
中國歷代帝王中,珍愛水晶者不勝枚舉。三國時,孫和一時興起,舞弄水晶如意而誤傷了鄧夫人;魏晉時,河澗王珍藏有水晶缽。康熙時,兩廣總督向宮中進獻水晶眼鏡,康熙試戴后感受不錯,遂向兒子胤(即后來的胤正帝)頒賜。雍正帝即位后曾說:“昔圣祖(康熙帝)賜聯眼鏡,聯眼目原不似今精明”。雍正帝之子弘歷(即后來的乾隆)亦是近視眼,時常戴水晶眼鏡披閱奏章,并作《戲題眼鏡詩》一首。在安可玫內斯王朝時期,波斯王大流士的皇宮水晶頂上飾有太陽神安拿秣自達神像;法國的路易十七、拿破侖三世、日本皇帝、印度王公等都收藏過水晶珍品;英格蘭的王位上,鑲嵌晶瑩奪目的紫色水晶。古羅馬統帥愷撒狂熱于紫晶,他曾派幾千人到烏拉爾礦山去尋找這種寶石,他收藏的紫晶和祖母綠,后在1906年俄國政府將其出售。俄羅斯珍貴水晶首飾的收藏始于18世紀初。彼得大帝發布了一道保護珍寶的專項命令,他認為,最有價值的那些珍寶不應只是皇族的私產,而是屬于整個俄羅斯國家的。到1914年,很多世紀以來俄國帝王的標志,如皇冠、權極、勛章和首飾都保存在冬宮鉆石館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沙皇立即下令把這些珍寶轉移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它們在地下室塵封了8年。1922年國家委員會對這些珍寶作了鑒定,并決定由國家珍寶館保存。
水晶產地: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烏拉圭、美國、南非、贊比亞、俄羅斯、 中國、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中國各地常有發現水晶的報道,江蘇、海南、四川、云南、廣東、廣西、貴州、新疆、遼寧、湖北等地 較多。其中江蘇東海縣水晶質量最好。 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已在阿斯旺附近開采水晶礦藏了。 我國古人知道水晶產于地下,也藏于山中,宋代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說:“政和間,伊陽太和山崩出水晶,以木匣貯進數百匣,據此自是石中所產”。我國更有水晶“南白北黑”的說法,《格古要論》載:“南方水晶白,北方水晶黑,信州水晶濁。” 當然,真正搞清水晶的成因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還屬于現代人的功勞。我國已探明中低檔水晶礦床分布在28個省、市、自治區的109處。除了上海、天津、寧夏未見報道外,幾乎各省區都有出產。但作為寶石原料開采得并不太多,主要分布于江蘇、山東、廣西、廣東、青海、福建、海南、云南、新疆等地。民間有“阿爾泰山七十二條溝,溝溝有寶”的說法。我國的茶晶產于新疆花崗偉晶巖中,最大的晶體達數十公斤。該地區的奇臺縣出產透明煙晶,聞名遐邇。海南《瓊州志》載:“水晶石有五色,清澈如冰梢月出。五指山盛產水晶,如拳、如杯、晶瑩圓徹。”海南水晶的形成時期屬于中生代的白堊紀,距今約有7000萬年。著名的羊角嶺水晶礦,水晶質優量多,主要產于同花崗閃長巖有關的矽崐長巖帶內。前不久,在河南平頂山境內發現儲量豐富的水晶礦,這里的水晶礦藏屬低溫熱液石英脈型,水晶品種除無色透明外,尚有紫晶、茶晶和少量的黃晶。除此之外,福建政和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茶晶;廣東云浮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煙晶;廣西凌云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茶晶;云南富寧縣出產無色透明水晶、茶晶、煙晶。我國最出名的水晶采坑在哪里?江蘇北部和山東東南部,面積數千平方公里范圍內,以東海縣為中心,盛產水晶,原生水晶礦脈主要產于元古界膠東東部各種片麻巖、變粒巖、少量片巖、透鏡狀的大理巖混合組成的巖層中。有偉晶巖脈型、含長石石英脈型、石英脈型礦床,崐附近還有水晶砂礦。該區水晶一般無色,少許呈茶色、煙色、紫色等。原生礦呈短柱狀、長柱狀,砂礦為半棱角狀及半滾圓狀晶礫。晶體較大,一般粗5~10厘米,重100~400克;大水晶粗幾十厘米,長1米多,重幾百公斤乃至二三噸。缺陷主要為節瘤影響大,綿和氣泡多;但水晶儲量大,分布廣,埋藏淺,民間易開采。水晶采坑遍布神州,廣布世界。 巴西、美國、法國、日本、印度、越南、緬甸、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前蘇聯、危地馬拉、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盛產水晶。巴西是個水晶王國,其水晶儲量以及幾十年產量、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90%。水晶資源集中分布在東南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地區。北部的馬巴拉采到大量紫晶。贊比亞的喬馬附近及納米比亞北海岸的紫晶儲量頗大;60年代,贊比西河沿岸發現大量紫晶礦藏。中國古籍《事物紺珠》載:“紫水晶出林邑國”。林邑國即越南古稱。蒙古以茶晶為貴,故俗稱“蒙古茶(晶)”。阿爾卑斯山的水晶多得驚人,當地人可從巖壁上垂直采下,或從河底采取。小亞細亞的吉普羅斯,水晶遍地皆是,農民耕作時,可以輕而易舉揀到很多水晶。由于水晶在地下多呈簇狀、塊狀、粒狀分布,與巖石為伍,深藏不露,要把它“請”上來十分艱難。原始的采掘,打洞放炮,致使晶塊震碎破裂,粒度變小,內部產生大量裂紋,既派不上大用場,又降低了精美價值。 目前,國內外一般都采用崐露天和巷道兩種方法挖掘。最普遍的是露天開采,礦工們采用鐵锨、鎬、鐵鍬挖掉表層泥石,然后自上而下修整出一塊塊平地,再用手工工具和汽錘修成臺階,最后再自下而上,一級級地刨土,讓上層的土石落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發現礦脈,便可采掘。
水晶種類:
廣義上講主要有:萬能白水晶、粉水晶(星光、芙蓉、冰種)、黃水晶(巴西黃、檸檬黃)、茶晶、紫水晶、紫黃晶、各色幽靈水晶(紅、綠、黃、白、彩)、鈦晶、各色發晶(金、銀、彩、黑、銅、紅、綠)、兔毛(紅、黃)、石榴石(酒紅、玫紅、枚紫)、各色碧璽、橄欖石、海藍寶、紅綠寶、月光石(藍、白、灰)、鋰輝石、紅紋石,各色瑪瑙、各色玉髓、托帕石、黑曜石(彩虹眼、冰種)、孔雀石、黃玉、綠東陵、綠碧榴(葡萄石)、閃靈鉆、各色螢石、虎眼石(紅、黃、藍)、青金石、金砂石、藍砂石、硨磲、方解石(冰洲石)等。
另外按形態還可以分為水膽水晶、彩虹水晶、骨干水晶、雙尖水晶、晶中晶等。
收藏價值:
1990年之前,在天然水晶儲量占中國一半以上的東海縣,水晶塊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偶有特別好看的,在農村集市上會跟白菜蘿卜擺在一起賣個零花錢。當時一些香港人、臺灣人陸續到東海淘貨,才漸漸啟發了東海人。在1992年前后,算是形成了市場交易。1990年之前,天然水晶幾乎全部用來磨眼鏡片,少有其他用途。
隨著近年藝術品市場的火爆及黃金市場的跌宕起伏,除了黃金、鉑金貴金屬、翡翠玉器以外,天然水晶作為一種新型的收藏品,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2006年,崇源國際(澳門)首屆拍賣會上,一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制的水晶雕象耳雙環蓋瓶,拍到了243.8萬元的天價……水晶不僅具有自身的高品質和精良的制作工藝,而且其升值和收藏潛力也是不容忽視的。20年來,水晶行業的規模、產值擴大了幾十倍,產品的豐富程度、質量和藝術水平都大為提高。東海的水晶市場原來是農村集市、地攤,現在已經是江蘇省四大專業市場之一,并已經位居全國50大專業市場之列。
2011年,水晶價格已經比2000年的價格翻了近30倍。而近年來水晶制品升值更快,以做工不錯的金紅發水晶為例,2005年的價格為每克10元,去年已漲至每克80元。市場有起有落,專家各執其詞,水晶愛好者們將何去何從?收藏天然水晶是否可行,天然水晶在將來是否還有升值的空間?這是現今所有打算進行水晶收藏的朋友面臨的兩難選擇。
美麗水晶風靡古今中外
“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雞卵,微甜,瑩沏如水。手持之,映日而觀,則末底一點微翠,其上色減淡,若回轉,則翠處常在下,不知何物,謂之滴翠。”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道。由此看來,我國早在900多年前即對水膽水晶有了精辟的描述。而我國對水晶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戰國時代的《山海經·南山經》:“丹山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 ”……水玉即為水晶。至于從出土文物追索,水晶為人類所知已有五十余萬年的歷史。水晶與珍珠、瑪瑙、玉石齊名,被稱為我國“傳統四寶”。
西方,水晶早已為眾多收藏者喜愛,日本、瑞士、瑞典、烏拉圭都把晶瑩剔透的水晶列為國石。在國外的習俗中,水晶被譽為高尚情操的象征。在國內,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也掀起了水晶收藏的熱潮。
專家分析,水晶之所以招人喜愛,除了用途廣泛(涉及裝飾、藥用、能量轉換等領域),更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是水晶晶瑩剔透,自成方圓,冰晶玉潔,色彩多樣,玉德高尚,內涵豐富。無色透明水晶(占大多數)給人以潔凈無瑕的美感,為數很少的紫色水晶、黃色水晶、淺玫瑰紅色水晶、墨黑發亮的墨晶等,在自然光或燈光下更是光彩照人,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其次,水晶的三方晶系,六方柱狀的晶體對稱、勻稱,水晶單體集中生長形成的水晶簇,晶體大小長短不一、形態各異,可謂琳瑯滿目,令人贊嘆不已。再次,具有包裹體的水晶給人神奇感,如藻晶、發晶、水膽水晶等,可呈現出意想不到的內在美。如一塊長10.4厘米,寬6.8厘米,高6.0厘米,重495克的茶色天然水晶,在其晶錐內清晰出現一幅維妙維肖的人臉側面像,耳、鼻、眼、口皆備,且十分勻稱。這種由氣、液、固體包裹體的奇妙搭配而呈現的人面像,出現幾率實在微乎其微,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天然水晶是否值得收藏
當前,市面上暢銷的水晶有形象水膽水晶、金絲發晶和銀絲發晶、虹彩水晶、動物水晶及風景水晶等。與翡翠玉石等收藏投資領域相比,水晶的購買成本相對較低,鑒別相對簡單,收藏更容易入手,同時為收藏者帶來很多精神上的享受,并且只要藏品精良,也可以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那么為什么有些專家認為水晶不具備收藏價值呢?實際上,專家所說不具備收藏價值的水晶應該是普通的大路貨水晶制品。
“水晶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吸收了眾多自然精華,這也使水晶被賦予了許多功效和用途。”唐人文化園晶翠影老板趙木長介紹說,石英晶體(即水晶)是地球運動過程中地殼板塊互相擠壓而稀釋出高溫物質的結晶體經歷了上百年、上千年甚至幾千萬年、幾億年之后形成的自然形態,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美。因此,水晶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隨著不斷開發只會變得越來越稀少,價格上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水晶的收藏持續升溫,三類天然水晶值得收藏:首先是年代較久遠的古董水晶藏品。古董水晶一般很難覓得,像石器時代的水晶制品基本都成了稀世珍寶,但是辨別起來有難度且價格不菲,因此,收藏風險比較大;其次是水晶原石。水晶原石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而且收藏起來比較簡單,一般只要在造型、色彩、圖案、包裹體、純凈度甚至大小等方面有一點特色或優勢的便可收藏。因此有許多水晶收藏者也都熱衷于此;第三是水晶工藝品。說到現代的工藝品在年代上自然不占優勢了,那只能從水晶品種、質地、有無瑕疵、制作工藝上尋求其價值了。如果一塊完美的水晶材料,再經過名家精工細作,那這件工藝品的藝術價值、觀賞和收藏價值也就相當高了。
收藏水晶也需注意辨別
水晶蘊含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文化內涵。那潤滑的晶面,挺拔的晶棱,銳利的頂錐,巧奪天工的幾何形狀,姹紫嫣紅的包裹體,猶如“天造地設景,神工仙鑿物”。使人們在欣賞之際,陶醉之時,體會到大自然神韻的魅力,領略返樸歸真的意趣……然而,剛入門的藏家也應看到,水晶雖然美,但也不能盲目購買。
由于天然水晶熱銷,一些生產商家為商業利益所驅動,采用水熱法在高溫高壓下生產透明度極為相似的人造水晶,甚至用普通玻璃、加鉛玻璃等以假亂真,一般人不易辨別,特別是人造水晶與天然水晶區別很小。“在辨別時,一般要用到放大鏡、偏光鏡等光學儀器。天然水晶光澤透明如水、清光明澈,有明顯的涼感,晶體內含物為固態、液態,而人造水晶顏色發白,僅有微涼感,晶體內含物呈針狀或面包屑狀,做工粗糙者甚至有氣泡或雜質等。”趙老師介紹說,收藏者要把水晶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結合起來考慮,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資金配置情況,還應逐步提升自己的歷史文化功底。
“20多年來,國內的水晶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這也導致了許多人在缺乏專業人員專業儀器設備的情況下盲目亂采亂挖,對水晶資源造成極大的傷害。”在談及行內人應有的態度時,趙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人的一生不過百年,而水晶經歷了那么多年歷史,能夠把它的絢麗多彩呈現在人們面前,已是極為難得之緣,因此,我們更應該保存好,利用好它,讓它的美得以流傳。”
李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