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兒時街上總會傳來大爺一邊蹬著三輪車一邊喊:“磨刀磨剪子嘞----”磨刀這種傳統的手藝活兒人人知曉,但也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里,好像和今天發達的科技相比,它并不算是出挑的工作。但是,如果磨一把刀要1000塊錢人民幣,還是全球的人都搶著排隊的
兒時街上總會傳來大爺一邊蹬著三輪車一邊喊:“磨刀磨剪子嘞----”磨刀這種傳統的手藝活兒人人知曉,但也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里,好像和今天發達的科技相比,它并不算是出挑的工作。
但是,如果磨一把刀要1000塊錢人民幣,還是全球的人都搶著排隊的話,那是不是已經超越了“手藝”這個說法,得叫傳奇了?
01 香港刀王是怎樣煉成的?
“只要找過我磨刀磨剪子的,肯定要回頭找我,因為他知道了,什么叫真鋒利!”陳當華一邊神氣得可愛,一邊闡述著自己對磨刀的信心。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一般人只要幾塊普通的磨刀石就可以開店做買賣了,把刀磨得“比原來快”就可以了。可陳當華不一樣,光是磨刀的石頭他就比其他人用得高出不知道幾個檔次。他說:“磨刀石不好的話神仙都救不了你啊!”
陳當華店鋪的臺子上,他擺著整整九塊磨刀石,而且都是上好的石頭,除了其中一塊用來開鋒的磨刀石是用石沙煉制的普通磨刀石,密度大概只有幾百以外,其他的幾塊都是天然的山心石,價值上萬到十幾萬。
而磨一把刀,這九塊上好的磨刀石基本要全部用上,就算最少的也要用五塊,即便是十幾年前買他這幾塊石頭,也要花上個幾萬塊。
陳當華出生在廣州,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磨刀磨剪子是在家家戶戶都很普遍的生意,因為家庭條件并不好,陳當華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教育,于是年僅11歲的他靠“游泳”從冰冷的海水里偷渡到了香港謀生。
到了香港已經凍得不行,他就靠啃著一塊生姜驅寒。“現在我偶爾還會想起這些事情,當年怎么會有那樣的勇氣的?哈哈哈”說著,陳老發出爽朗的笑聲。
輾轉了兩年,他決定學個磨刀的手藝。
“剛去的時候是不教我手藝的,就讓我干一點瑣碎的雜事嘛。”剛去做學徒的陳當華并沒有一下子如愿以償,師傅為了觀察這個孩子的耐心和品性,只會讓他幫忙打打下手,等到師傅給客人磨刀的時候他只能自己在旁邊偷偷地觀察。
“要不要離開啊?香港這么大其實機會多得很,在這天天的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因為當時做學徒師傅只管一口飯吃,并沒有工錢,年輕氣盛的他無數次猶豫過要離開,但是每天看著師傅磨完刀那么有成就感,他就不甘心:不行!我就要留下來!
“你想不想認真地和我學這門手藝啊?”一天,老師傅終于把陳當華叫到跟前問他,這個少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努力壓制著自己內心的興奮之情,脫口而出的是:“我愿意!”就這樣,陳當華才正式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
陳當華的勤奮和踏實讓師傅很滿意,后來逐漸對他的細心和職業操守表示認可。
他在師傅那里這一待,就待了整整三年。因為陳當華的聰穎和執著,對磨刀似乎也非常有天賦,他很快學會了不少技巧,甚至能自己琢磨出花樣來,老師傅看著陳當華感覺后繼有人了,于是把手藝全部傳給了他。
可是一代“刀王”若是就這樣橫空出世也未免太順利了,任何匠心的鑄就都是需要磨練的,陳老也不例外。
“沒生意!”學完手藝想自立門戶的陳當華沒想到磨刀的生涯并不像他想得那么順利。
“一開始你個無名小輩誰認識你啊?對不對?”因為是行業的新人,陳當華沒什么客戶,沒有客戶就賺不到錢,他常常因為沒錢連飯都無法按時吃上。
“當時我磨刀,九塊錢一把,但是沒人給我磨啊,我倒貼二十塊錢人家都不給我磨,有時候客戶實在趕時間了才說那給你試一下吧,這才有機會!”
生活艱難,面對一點一點磨刀的辛苦和不能解決溫飽的事實,陳當華仍然不甘心放棄。
“我就是想堅持,我就是想再等等。”事實證明他的等待是正確的,這一等他就等來了絡繹不絕的客戶,時間久了,很多老客戶又介紹了新客戶,他的生意就這么慢慢做起來了。
每次把磨好的刀交到客戶手上時,客戶臉上難以置信的驚喜表情是讓陳當華最開心的,只要看到客戶拿著刀把玩時滿意的樣子,他所有的疲憊都會煙消云散,這也是他堅持前進最大的動力,也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放棄。
生意剛剛做起來的時候陳老賺的錢也只剛剛夠交房租的,但是善良的他無意中看到了奧比斯這個幫助失明人士的機構,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捐了錢。
他只淡淡地說了一句:“看到那些失明的人我覺得很可憐。”
02 大家都是磨刀,怎么就他是刀王?
磨一把普通的刀二百塊,好一點的四五百塊,特別好的刀磨一把一千塊,這是陳當華磨刀的價格。
乍一聽,你好像不會想找他磨刀,可是只要去一次,你下次就非他不可,而且即便是這樣的價格,只要他開張,店鋪面前永遠有人排隊,哪怕排上一個小時他們都不在乎,他憑什么這么“狂”?
因為赤子之心能成就匠人之心,匠人之心虔誠為人,人人追捧則有狂的資本。
陳老鋪子雖在香港,可他的客戶卻不僅僅只有香港人,而是全球都有他的客戶。他曾經有一個美國的女性客戶,是個已經九十多歲的奶奶,因為找他磨了一次刀后來還吵著要找他,家人沒有辦法只能干脆陪著她從美國搬到了香港,就為了能滿足經常找陳老磨刀的愿望。
磨了五十多年刀,陳當華已經逐漸地和刀融為一體了,他把刀視為自己的靈魂,每次磨刀的過程對他來說變成了修心,這個過程讓他感到快樂。
“你給我一百萬我不一定會開心,但是你給我一把刀的話我一定會開心!”陳老愛刀如命,超越一切俗物。
后來攢了一些錢,他成立了“陳華記利器專賣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磨了無數把好刀。
他說:“磨刀靠的是‘氣’,不是‘力’,我磨一把刀起碼要兩三個月。”
陳老說磨刀要用技巧和心去磨,而不是靠蠻力,一般人如果長期從事這種打磨的工作,手上早已遍布老繭,可神奇的是他手上一個老繭都沒有,反而他的手還軟得很。
沒有耐心肯定是磨不出好刀的,許多人認為刀只要鋒利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陳當華磨刀的時候會先開鋒,不同的刀匹配不同的磨刀石,經過開鋒處理以后刀才能有更長的使用壽命。
老舊的裁縫剪、磨薄的刀片和一個木質的工作臺是他工作離不開的三樣東西,那個木質臺子已經陪了他六十年了。
店鋪的墻上掛著各式各樣他親手制作的刀具,墻邊有一塊小牌匾,上面寫著:顧客惠顧,免費開鋒。如果你在他這買刀,他就幫你開鋒。
鋒利鋒利,其實“鋒”和“利”并不是一回事,在陳老這里磨刀和別人磨刀不一樣,他說不用眼睛看就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聽。
陳老磨刀的時候從刀碰到磨刀石的那一刻起全程都會保持全神貫注,絕不分心,磨到中途會偶爾停下來把刀靠近耳朵聽聽聲音,然后再繼續磨,只要他磨上了刀,你就不要影響他。
“磨刀啊,不是用眼睛去看的,是要用耳朵聽的,如果你不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你磨不好的。”陳老說,這是他總結了一輩子的經驗。就像很多事情需要用心去感受一樣,眼睛會騙人,但心不會。
“趕上身體不舒服,比如感冒了,我就不磨了,生病注意力沒法集中,磨出來的刀肯定也不行。”如果身體抱恙,他就休息,反正是寧可不磨,也不能湊合著磨。
陳當華磨的刀,可以說是所有用刀之人的夢想,香港任何一個五星級的大廚畢生所求的,也只不過是一把“刀王的刀”而已。
他磨的刀不僅削鐵如泥,如果你拿一個番茄放在他磨的刀面前削,番茄是不會被削出汁水的,如果你拿一塊肉,這把刀切肉是不需要用力的,只要輕輕地把刀放下去即可,而且即便是報紙,他的刀也可以輕輕削開。
他磨過的剪刀是可以當剃須刀用的,如果你讓他磨的是一把裁縫用的剪刀,你拿四層布疊在一起去剪,也照樣能剪得斷,可是如此鋒利的剪刀若是不剪東西只在空中剪幾下空氣試試,又變得悄無聲息,因為經他手磨的剪刀從來都是絲滑無聲的。
既不欺騙刀,也不欺騙客人,把磨刀當成一種工藝,把刀當成一件藝術品,他自己是藝術家一樣的人物,他不是“刀王”誰是刀王。
03 如今的詩和未來的遠方
陳當華如今已經八十多歲了,依然還沒有停止手里的工作,曾經德國有一家刀具公司想請他去做指導老師,還讓他做代理。
但是陳老卻說:“我后來讓他把刀具寄過來一個樣品,我先看看刀怎么樣再說,刀要是不好我才懶得理他,刀要是好的話我也不怕幫他推廣。”
在對待刀的問題上,陳老從來不允許有一絲含糊。
每天還是安安靜靜地照常上班,只要還在磨刀他的心里就很踏實。真正的偉人就是像他這樣默默耕耘的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這件事,是很多成功之人的共同點。
但是達到巔峰,也是一把雙刃劍,今生有刀王,來世怎么辦?
每次問起陳老關于這門手藝的傳承,都會讓他淚眼婆娑,那張爬滿皺紋的可愛的臉,在艱苦歲月的摧殘下沒有改變模樣,在吃了上頓沒下頓時也沒有流下眼淚,唯獨這個時候卻屈服了。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做這種傳統的手藝活兒了,科技這么發達他們沉不下來心。”看著陳老失望的眼神,不禁讓人感到心疼。
“以前有幾個來跟我學的,但都是待了幾個月就走了,嫌這個活兒太精細,太耗費精力了。”
在上一代或者上個世紀的時候,我們的父輩甚至爺爺輩都是靠這樣一針一線、一點一滴的精細技藝白手起家,最后才把我們養育成人的。
如今科技高速發展,互聯網稱霸世界,也許不會有人很在意傳承“刀王的刀”是一件很珍貴的事了,但是傳統的匠人精神,能夠摒棄浮躁的心態和信念,才是所有人都應該體悟的東西。
也許當陳老讓世界認識了刀王以后,就再無其他人敢繼續與之爭鋒了吧。即便有一天陳老真的磨不動了,即便他身后真的無人傳承,刀王的精神也會永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陳當華
央視網《中國香港陳當華:堅持手工磨刀48年被稱作香港“刀王”》
金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