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世紀70年代,一則“美國總統火燒白宮”的消息傳遍美國的大街小巷,一時間,成為無數美國民眾的飯后閑談。在人民津津樂道的同時,尼克松怎么“點燃白宮”也成為民眾們十分關注的重點。后來經過媒體的報道,美國民眾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幾瓶尼克松從中國帶回
上世紀70年代,一則“美國總統火燒白宮”的消息傳遍美國的大街小巷,一時間,成為無數美國民眾的飯后閑談。
在人民津津樂道的同時,尼克松怎么“點燃白宮”也成為民眾們十分關注的重點。后來經過媒體的報道,美國民眾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幾瓶尼克松從中國帶回來的茅臺“惹的禍”。
那么這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呢?
中美關系破冰,尼克松正式訪華
1971年,第31屆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順利舉行后,美國乒乓球隊的一行18個人,在中國政府的邀請下,正式訪問了北京,這是中美兩國斷交25年后第一個踏上中國土地的美國團隊。這就是促進中美兩國關系赫赫有名的“乒乓球外交”。
在美國外交大臣基辛格秘密訪華后,美國總統尼克松于1971年7月15日在電視中正式向全美國宣告自己即將訪問中國的消息,這引起了美國國內的廣泛關注。
1972年2月21日上午,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順利抵達北京機場,周總理一行人已經在此等候多時,這是中美關系破裂25年后美國高層領導第一次到訪美國,因此中共中央領導人對這次美國總統訪華格外重視。
飛機艙門緩緩打開,身穿大衣的尼克松緩緩走了出來,機場中的歡迎儀式并不熱烈,沒有高聲歡呼的群眾,也沒有提前鋪就的紅毯,只有遠超規格的360名儀仗隊隊員以及迎風飄揚的中美兩國的國旗。
尼克松精神奕奕地從飛機上走下來,在還有三四級臺階的時候,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周總理伸出右手,周總理見狀,也急忙迎上去。
兩個大國領導人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這個美好的畫面在無數攝像機鏡頭的記錄下,迅速傳遍了全世界。長期對立的兩個國家終于握手言和,這次握手也因此被稱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隨后,周總理就將尼克松夫婦請到了釣魚臺國賓館休息,結果剛剛休息還不到三小時,尼克松就受到了毛主席的邀請,要他前往自己在中南海的書房“談話”。
這次會面雖然是兩國領導人第一次見面,但是這場歷時75分鐘的會談卻將中美之間的關系拉近了一大步,兩人在會議上談笑風生,儼然一副許久未見的老朋友。
會談結束之后,當天晚上周總理等人就在人民大會堂為尼克松舉行了歡迎儀式。
周總理舉辦國宴款待尼克松,尼克松初嘗茅臺
那天晚上的人民大會堂中金碧輝煌,燈火通明,中國樂隊被安排在一個“角落”演奏著《美國的亞美利家》和《牧場上的家》等悠揚悅耳的美國音樂,這讓尼克松夫婦倍感親切。
這場國宴為了考慮美國人的口味,菜肴中還加了燒豬肉、中式香腸這些并不經常在國宴中出現的東西。實際上,中國并不清楚美國人的口味,但是聽說他們喜歡吃蝦,雖然這并不是北京菜經常會用的食材,但是廚師們還是絞盡腦汁的用上了。
除此之外,宴會上還有黃瓜片、番茄片、夾著菠蘿的烤鴨片、黃油和面包等食物,還有除了中國都喜歡喝得涼白開,充分照顧到了美國人的口味。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宴會上還有一些傳統的中國菜式,如魚翅湯、香菇芥菜、糖醋魚等。
這些中國政府精心準備的菜肴也大大出乎了尼克松的意料,他和助理們在來時的路上,“突擊學習”了一下中國餐桌上的禮儀,他們以為中國可能會拿魚翅、燕窩等這些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招待他們,結果中國為了研究他們的口味下了這么大的功夫。
盡管這位總統從來沒有品嘗過中國菜肴,但是中國對于他的到訪如此認真地籌備讓尼克松心中十分感動。
當周總理拿起筷子的時候,這場晚宴也在一片歡快的氣氛中正式開始了。為了照顧他們的習慣,國宴上為尼克松等人準備的都是刀叉等西方的餐具。
可誰知尼克松直接無視掉手邊的刀叉,拿起了備用的筷子。只見他不緊不慢地將面前的菜夾進自己的盤子中,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才緩緩送入口中,這和他身后一群拿著刀叉笨拙地對付中餐的美國官員形成鮮明的對比。
很快,尼克松有模有樣地用筷子的畫面隨著攝像機迅速傳遍了全美國,不少美國人民紛紛表示十分驚訝,總統什么時候學會用筷子了?
原來尼克松在訪華之前,就已經細致地考慮過了自己在中國可能面臨的問題,吃飯作為人生頭等大事,兩國之間巨大的飲食文化差異一定會成為首要面對的問題。為了不在鏡頭前出洋相,也為了表達自己對這次訪問的重視,尼克松特意提前學習了筷子的用法。
周總理對這件事也顯得十分高興,席間,他在和尼克松夫婦談話的時候,興高采烈地指著一個畫有熊貓圖案的煙盒,聲稱要送美國兩只熊貓,以紀念中美兩國的友誼。
這件事迅速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華盛頓郵報》立即發表評論說:“周恩來通過兩只可愛的熊貓,一下子就征服了美國人的心。”尼克松的夫人對這兩只熊貓也顯得十分喜愛。
然而隨著宴會的進行,尼克松很快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事情,那就是中國有名的茅臺酒。
在中國的宴會上,祝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這次國宴周總理也特意準備了據說已經貯存了30年以上的茅臺酒款待尼克松。當那水白色的陶瓷酒罐被打開的時候,濃郁的酒香迅速蔓延開來,引得眾人一片驚呼。
在雙方向對方致完帶著美好祝愿的祝酒詞之后,周總理面帶微笑地向尼克松介紹道:“這是馳名世界的茅臺酒,酒精含量是在50度以上的。”
尼克松雖然沒有喝過茅臺酒,但他很早就聽說過茅臺酒的“威名”,他說道:“我聽過你講的一個笑話,一個人喝多了茅臺酒之后,想要抽一支煙,結果還沒有抽到嘴里,他自己就先爆炸了。”
還沒等翻譯將這句話翻譯出來,尼克松自己就哈哈大笑起來。周總理也跟著開懷大笑。
隨后,周總理給自己倒上滿滿一杯茅臺酒,對尼克松說道:“我給你變個戲法吧。”
只見周總理拿來一盒火柴,右手一劃,然后緩慢地靠近酒杯邊沿。“呼”的一聲,倒滿茅臺酒的酒杯上就燃起了一層淡藍色的火焰。
這讓尼克松驚訝不已,他原本以為基辛格說茅臺酒不做燃料太過可惜只是危言聳聽,當他親眼看到的時候,也不禁連連感慨,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表演結束后,工作人員前來為周總理換上了新的酒杯,周總理端起酒杯,起身向尼克松、基辛格等人祝酒,然而周總理嘴上說著“干杯”,卻只是嘴唇貼著酒杯的邊沿小小的抿了一口,然后微笑著朝眾人點頭示意。
祝酒結束后,尼克松見周總理始終沒有動杯中的酒,便主動上前詢問:“我聽說您很能喝酒,為什么今天不喝呢?”
周總理蒼老的面容上扯出一抹笑意,他似是回憶般說道:“我曾經一次喝過25杯這樣的酒,比這個杯子還要大。”說完,周總理還向尼克松晃晃手中的酒杯。
尼克松顯得十分驚訝,周總理接著說道:“現在年紀大了,醫生囑咐我一天不能超過兩杯。”
周總理這樣說著,可是那天,周總理和尼克松干杯的鏡頭隨著電視的轉播傳向了全世界,不少美國人對中國這位偉大的領導人感到由衷的佩服。
后來,據說在上海的一次款待會上,盡管尼克松身邊的人一再提醒他要少喝一些酒,可是尼克松還是一杯接一杯地將茅臺酒灌進肚子中,直到喝的滿臉通紅、酩酊大醉還不肯放下酒杯,在醉眼朦朧之際,尼克松還堅持宣稱:“訪問中國這一周,一定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一周!”
可能在尼克松看來,茅臺酒是一種好酒,是比美國的“洋酒”還要烈上許多的酒,但他永遠也理解不了其對于中國人民的含義。
在那個缺醫少藥、沒有資源的年代,這些茅臺酒就是最好的良藥。周總理曾動情地說道:“在戰亂的時候,茅臺酒可是能夠包治百病的良藥,洗傷、鎮痛、解毒、治傷風感冒……”
可以說,茅臺酒不僅僅是一杯酒,更是中國艱苦革命歷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它見證了中國老革命者從槍林彈雨中浴血拼殺的艱辛,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日漸強大的國力,以及在國際上逐漸提升的地位。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老一輩的革命家們都對茅臺酒“情有獨鐘”。
尼克松效仿周總理,險些燒掉白宮
尼克松在中國停留了一周時間,在這期間他不僅見證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更是使兩國之間建立了堅固的友誼。
中國向來有“禮尚往來”的說法,為了紀念兩國之間的友誼,也為了體現中華民族美好的禮儀傳統,在尼克松臨行之際,周總理特意準備了幾瓶茅臺酒,讓他帶回了美國。
結果就是因為這幾瓶茅臺酒,這位總統差點將自己的白宮燒掉。
在一天晚飯的時候,尼克松總統忽然想小酌幾杯,便拉來了自己的好友基辛格,兩人對飲起來。
誰知道正喝著美酒,享用著美食的尼克松忽然想起來周總理曾經表演過的戲法,此時他忽然來了興趣,想要給自己的女兒特里西婭也“開開眼”。
只見他拿起茅臺酒,神秘兮兮地對家人說道:“我給你們變個戲法。”
說完,他就倒上了滿滿一碗茅臺酒,然后拿來一個火柴,嫻熟地點燃之后,慢慢地靠近滿是茅臺酒的碗。
此時基辛格絲毫沒有意識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見識過這個戲法的他托著臉,饒有興趣地看著尼克松小心翼翼的樣子。
“呼”的一聲,碗中的茅臺酒和預料中一樣,燃起了一層藍色的火焰,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因為剛剛倒酒的時候不小心漏了一些在桌布上,這一點燃直接將桌布也引燃了。
桌面上立刻燃起了熊熊的火焰,尼克松此時還想補救一下,急忙將杯子中的水潑了上去,火焰還是像原來一樣,迅速向桌子周圍蔓延。
慌亂之中尼克松一把將碗扔在地上,結果不僅沒有滅火,火勢反而因為酒精散開燃燒得更加劇烈。
此時尼克松一家人都急忙投入到救火的行列中,經過幾個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在這場火勢燒到墻面之前給撲滅了。救完火之后,尼克松還尷尬地笑笑說道:“茅臺酒果然厲害。”
隨著這場鬧劇的結束,“尼克松火燒白宮”這件事就成了美國人民的飯后閑談,而尼克松顯然也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根據尼克松女兒回憶,此后每次訪問中國,尼克松總是會親自帶回來一些茅臺酒,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地口腹之欲,更是為了紀念中美兩國的友誼。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國也就此在外交局面上邁出了一大步,中國和美國也進入了“十年蜜月期”,中美兩國的友誼自此也像那瓶貯藏了幾十年茅臺酒的香味一樣濃厚綿長。
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