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大清早的醫院的門診處就鬧哄哄的,一群人圍在邊上看熱鬧,而矛盾的中心是一個大爺。他因為有點頭暈來醫院想開點藥,據他描述,自己存在高血壓的病史,但不記得自己之前吃的是哪一種降壓藥了,想著讓醫生再給他看看。誰知道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好不容易見到
一大清早的醫院的門診處就鬧哄哄的,一群人圍在邊上看熱鬧,而矛盾的中心是一個大爺。他因為有點頭暈來醫院想開點藥,據他描述,自己存在高血壓的病史,但不記得自己之前吃的是哪一種降壓藥了,想著讓醫生再給他看看。誰知道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好不容易見到了醫生的面,就被安排去做檢查。
他覺得不能理解,自己都說了就是因為高血壓有點頭疼,如果只是測量一下血壓,他還能接受,結果醫生給他開了心電圖、CT檢查,讓他先去檢查,拿了檢查結果再來找他。
一到醫院看病就要做檢查,這有必要嗎?
相信不少人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自己排了很久的隊,好不容易看到了醫生,本來只是想開點藥吃吃,誰知道醫生卻讓你去做檢查。本以為10分鐘就能拿到藥走人,誰知道折騰來折騰去,在醫院磨蹭了兩三個小時,還沒拿到結果。
其實,在看病之前安排患者做檢查這件事,真的讓很多醫生被誤解。3個原因,讓醫生不得不安排檢查,希望大家能給予體諒。
首先出于診斷疾病的需要,醫生需要安排大家去做檢查。在患者眼中,頭疼可能只等于感冒、流感,但是在醫生眼中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史,還會考慮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否存在頭部疾病等。為了準確地診斷誘發癥狀的原因,需要通過一些檢查來佐證。
在普通人身上,看病就是看癥狀,診斷疾病,拿藥。但是在醫生看來,診斷疾病其實也可以看做是排除法。通過觀察一些檢查結果或者疾病的指征來排除一些可能出現的疾病,從而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第二個原因是,在醫生懷疑出現某種疾病后,需要檢查的結果作為佐證,開具藥方。
現在很多正規醫院的診療程序比較完善,為了避免出現錯診、漏診或者誤診的情況,在開具一些藥物的時候,必須要配合一些檢查結果的佐證。比如醫生能夠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判斷出患者屬于流感。但是根據感染的病原體不同,采取治療的藥物也不同。通過抽血化驗能夠明確地知道是哪一種流感,是使用抗生素治療,還是普通的感冒藥治療。有一些控制比較嚴的抗生素也需要化驗的結果才能開具。
第三個原因是針對疾病復查的人群。
雖然通過患者的描述和醫生的問診能夠看出一定的病情變化,但是對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以及腸胃等問題來說,口說無憑。通過一定的輔助檢查,CT、心電圖、核磁共振等,能夠更為直觀的看到身體內的變化,為什么要拒絕這種簡單的方法?
可以看到的是,醫生之所以在你看病的時候給你安排一些檢查項目,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覺得是白費時間和金錢。
是否真的有醫生存在過度醫療檢查?
說實話,在少數私營醫院有可能存在醫生的工資和“業績”掛鉤的現象。為了不讓自己沒有工資能拿,確實會有一些醫生被迫開除一些沒必要的檢查項目。但這只是極個別的現象。
比如你發現醫生根本沒有看你的病情,或者只是簡單的詢問后就匆匆忙忙的安排你去做檢查,就可以直接問一問醫生,這項檢查是否有必要?能不能不做?如果真的有必要做,相信醫生也會和人們講清楚,不會擅自做安排的。
檢查來檢查去,結果都顯示正常,不是白費功夫嗎?
之所以大家對在醫院做檢查這件事這么排斥,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檢查過后得到的結果都是正常的,覺得浪費錢。但是對專業人士來說,幫助人們篩查身體是否存在疾病的異常,才是關鍵。
檢查結果正常原本應該是一種讓人高興的事情,卻因為過分的猜忌醫生“拿回扣”、“貪財”而變成讓人不愉快的事情,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大家要相信醫生的專業判斷,正所謂醫者父母心,醫生們給患者安排檢查時也會根據病情的情況,盡量選擇不繁瑣、經濟負擔比較低的項目,在能力范圍內盡量的控制看病的支出,已經是比較人性化的了。
患者應該在看病的時候理解醫院里的醫生,每天給這么多人看病,需要準確地判斷病情,也需要一些外界的輔助,而讓你去做的一些檢查結果就是輔助的依據,也能作為診斷疾病、開具藥方的依據,對治療疾病也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資料:
1、為什么看病總會開很多檢查?醫生揭秘真相·科普中國-樂享健康·2021-03-26
2、為啥一進醫院醫生就讓做檢查?原來醫生是這么想的!·健康時報·2018-04-02
3、21解讀|國家關注的醫療器械“卡脖子”問題,無法突破的根源究竟在哪?·21世紀經濟報道·2021-03-10
陳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