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創作不易,敬請點擊標題右下方紅色字體“關注”,免費閱讀“媒體人楊壯波的落腳地”的文章已經記不清我是從哪里看來的以下這段文字——世界上有兩大多災多難的民族,一個是西方的猶太族,一個就是中國的苗族。西江千戶苗寨是傳說中中國最大的苗寨聚集地。梯田
創作不易,敬請點擊標題右下方紅色字體“關注”,免費閱讀“媒體人楊壯波的落腳地”的文章
已經記不清我是從哪里看來的以下這段文字——
世界上有兩大多災多難的民族,一個是西方的猶太族,一個就是中國的苗族。
西江千戶苗寨是傳說中中國最大的苗寨聚集地。梯田、青山、阿妹、吊腳樓……它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遷徙史。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與黃帝九戰九勝之后被炎黃合力擊敗,爾后又屢經戰亂,被迫多次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云貴高原。自明、清以后,還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諸國及歐美各地。
因為這段戰爭和逃亡的歷史,所以至今苗族人依然堅信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而不是炎黃子孫。
我是懷著想一覽西江風情的心情,開始南下貴州之旅。那是一片我從未踏足過的土地。
到貴州旅游不能不去黔東南,到黔東南又不能不去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西江千戶苗寨。
可惜此行我們是跟團,留在西江的時間只有下午加晚上,還有第二天上午,無法“一一領略”西江千戶苗寨的壯美。
一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縣城36公里、距州府凱里市35公里,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兩字,既無方位意義,也無地理特征,是民族語言的音譯概念——這兒古時候稱“仙祥”,清雍正年代改稱“雞講”,至民國時期才更名“西江”。
據記載,清咸豐年間(1729年)西江千戶苗寨有600多戶,1964年——1040戶,1990年——1227戶,1997年——1115戶,2005年統計為1288戶,人口近6000人,全部為苗族。
西江千戶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上云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一分為二。寨內吊腳樓層層疊疊,順山而建,連綿成片,氣勢恢宏,形成了最具特色的背靠青山、腳踏玉帶、一水環流的美麗。
乘坐大巴車尚未進到寨內,我就被其巨大的規模與恢宏的氣勢所震撼:與其說這是個村寨,不如說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腳樓組成的森林,自山頂直鋪到山腳,將整座山都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
二
通過景交車進得苗寨,我們沿著一級又一級的苗寨古道往上走。苗家原汁原味的吊腳樓鱗次櫛比,銜首連尾而建,東寨是西江苗寨最早的寨子,有苗家木吊腳樓,最高處是苗王的住所——鼓藏堂(又名古藏堂)。
鼓藏堂是山坡上最高的一座吊腳樓,但并不是最大的。走進鼓藏堂,房屋中央的支架上安放著一面祭祀用的大鼓。
在苗寨,鼓是整個寨子的靈魂。千戶苗族都要聽令于大鼓的召喚。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大多依山而建,非常有層次感。
在苗寨,吊腳樓是它們的特色,而風雨橋則堪稱一絕。
西江干戶苗寨共有五座風雨橋,連接著白水河的兩岸。它不僅是苗寨人避風遮雨和歇腳的地方,更是百姓重要的迎賓場所。
“僦餸嗡”是我進入西江千戶苗寨后看到的第一座風雨橋的名字。如果把這三個字中的每一個字拆開來,我都認識,但是合在一起,就不知所云了。
導游告訴我,“僦餸嗡”讀音為“jiu song wong”,在苗語中,“僦”是橋的意思,“餸”是攔截的意思,“嗡”是龍的意思,直譯為攔截龍的橋,現稱作龍潭橋。
傳說在龍潭橋上游50米的水潭有一條神龍。為了能夠留住神龍,保佑西江苗寨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世代健康長壽,所以建了這座龍潭橋。
這是個懷有美好向往的傳說,它與苗寨一樣充滿了靈氣。
三
欣賞千戶苗寨的燈火夜景,一定要在晚上7點前的時候去占位,一般可選擇觀景臺或者觀景臺前面的一排客棧或酒店。七點半前后十分鐘是最佳拍攝時間,可以看到整個苗寨震撼的動態亮燈過程。
夜晚亮燈,據說是苗寨的傳統,因為苗族人下地勞作常常要到天黑才回家,為了讓歸家的人行走方便,各家各戶都會在屋檐底下或在路邊掛一盞油燈,給夜歸者照亮回家的路,從而逐漸形成了苗寨夜晚亮燈的傳統。
我們吃完晚飯,已近7點。趕緊前往四號(風雨)橋乘車點排隊乘車。到現場后發現人實在超多,問管理人員,說至少得排隊40分鐘到1個小時,于是,我們只得放棄上山。改而在景區內轉轉。
四
銀飾是苗族人民的藝術三寶之一,素以用料講究、構圖精巧、純樸自然和技藝精湛而著稱,千百年來,銀飾深受苗族人民的喜愛。在中國 501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苗族銀飾的鍛制技藝位列其中。
據說全套的苗族銀飾要一萬二三千元,其中最貴重的是項鏈,一副重達100兩,價格在6000元左右;衣飾1000元,裙飾500元,還有手鐲,一個人最多要戴七八對,每對的價格在100-500元。
苗族男女都會戴銀飾,其中以婦女最為隆重,在盛大的節日里,她們頭戴銀冠,項飾銀圈,腳套銀鏈,并且以多為美,以重為富。除了戴上制作精美的銀花冠,還會在花冠上插上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耳環、手鐲都是銀制品。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以各種銀飾為主要佩飾,這構成了苗族身體佩飾的一大特色。在苗家人眼里,銀飾不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給人帶來吉祥幸福。銀飾同時也是財富的象征。所以,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飾清一色都是銀飾,重的可達8-10公斤,其銀飾種類繁多,造型奇特,工藝精致,在中國各民族中首屈一指。
五
我們在西江千戶苗寨最有意思的經歷,莫過于和八方游客一起共品長桌宴。苗家的“長桌宴”風俗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通常用于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村寨聯誼活動。正式宴請時,長桌的左邊是主人座位,右邊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對,敬酒勸飲并對酒高歌。宴會上還會有穿上節日盛裝的苗家姑娘和吹蘆笙的苗家小伙給客人唱歌敬酒。體現出苗家人的好客與熱情。
由于我們吃的是團餐,自然也就沒有主客之分,但是,苗家姑娘熱情的勸酒方式——“高山流水”,我們還是領教了。這是苗家人獨有的一種敬酒方式——身穿苗族傳統服飾的姑娘們每人手持一個酒海(盛酒的器皿),從高往低依次排開,兩三個或三四個或五六個或七八個或九十個,或十一十二十三個酒海依次倒酒,酒從上而下流入客人口中,形成高山流水,或成酒瀑,場面非常壯觀。
這樣的“高山流水”,情深義重,表達了苗族人對來賓的熱情和敬意。酒壺越多說明情意越長。
六
苗族的傳統文化充滿新鮮感,西江苗族情歌是世界上最富有感染力的情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苗族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體現著自己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審美意識,凝聚著獨特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深深扎根于黔東南的民族之魂。
在西江,我聽說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西江是由四個行政村寨組成,寨上規定女兒必須外嫁,媳婦必須從其它寨子娶過來,否則,男女都會受到家庭的懲罰,他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懂得優生優育這個道理。
在苗寨,每個寨子都有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叫“游方坡”。游方,就是指談戀愛。據說,苗家的“游方坡”只限本寨女子與外寨男子參加。男女整裝相聚,通常是兩男兩女對歌;雙方屬意后,分別相邀談唱,若有意成婚,則互贈禮品作為信物,定下婚約。
苗族以前有“偷婚”的習俗,就是男女“游方”后,女方就會直接住到男方家,待到嫁過去了才由男方父母出面,告知女方父母。苗族結婚不領證,以辦長桌宴為慶祝方式。生下來的孩子,會把爸爸爺爺太爺爺的名字依次作為后綴。
七
由于我在西江苗寨只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所以對這里的人文風情也只有一個膚淺的了解。在此,楊叔發一組游客穿上租借來的苗族服飾拍攝的照片(嘻嘻,白水河邊有的是免費模特兒,不拍白不拍)——她們的裝束真是銀裝艷裹,可謂:山外青山樓外樓,唯見小河水長流,盛裝女子竟爭艷,留下身影入鏡來。
Tips:
西江千戶苗寨是黔東南傳統旅游線路中的重要一站。苗寨距州府凱里市40公里,距省會貴陽220公里。游覽千戶苗寨,通常可以先抵達凱里,再從凱里前往:1、在凱里火車南站乘坐前往西江千戶苗寨的大巴,票價為35元/人;耗時約50分鐘;2、從凱里客運站乘坐前往西江千戶苗寨的班車,每半小時發一班車,票價25。
至于從貴陽到凱里,可以乘坐貴陽北站——凱里南站的動車:票價為58.5元/人,耗時約38分鐘。
如果外地游客坐飛機抵達貴陽,可以直接從龍洞堡機場坐機場1號線(機場—貴陽北站):發車間隔:30分鐘,首班9:00,末班22:00,專線票價:20元/人。
抵達西江千戶苗寨后,可以分別從北門和西門進入寨子:
一、從北門進入。去北門會路過西門,到北門停車場后,步行幾十米就到售票處和檢票口,觀光車乘車點離檢票口就十來米。
二、從西門進入。西門比北門地勢高一些,西門售票處距檢票口500米,只能步行進去。
最后強調一下:西江苗寨是那種“售票處離景點好幾公里遠,你要是不想走路就乖乖買觀光車票”的地方,乘坐觀光車進入寨子是最明智的做法。
寫
在
最
后
西江之于貴州,就像麗江之于云南一樣。這是一個既神秘,而且還充滿著民族風情的地方。不管是叮咚作響的精美銀飾,還是制作精良的風雨橋吊腳樓,還是穿行在木樓古宅中的華服少女,或是在宅門口熱鬧非凡的迎賓酒……西江,是黔東南的一幅醉人畫卷,多彩貴州的象征。它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我。
唯一讓我感到有些遺憾的,就是這里和其它別的古鎮一樣,過度商業化了——到處都是客棧、飯館和紀念品商店,與我想象中的田園生活有一些出入。不過,寨子里當地人還是很多,而且其中不少人還不太會說漢話。
▼「about 楊壯波」
60后大叔一枚,人稱楊叔,自稱“全媒體大叔”,資深媒體人,知名旅行達人,優秀文旅傳播從業者,無錫市委網信辦公布的首批自媒體大咖薈成員。喜愛旅行和一切與旅行有關的東西。
張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