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我要和大家掰一個“費力不討好”的興趣培養——音樂哈哈,猜對的同學舉個手其實這是上次我在寫逃逃學棋經歷一文《兒子下了8年棋,很慶幸當初培養了他的這個興趣》后,大家在留言區里給我挖的坑:怎么說呢,如果說是回頭看逃逃學棋是花錢最少,收益最大的
今天我要和大家掰一個“費力不討好”的興趣培養——音樂
哈哈,猜對的同學舉個手
其實這是上次我在寫逃逃學棋經歷一文《兒子下了8年棋,很慶幸當初培養了他的這個興趣》后,大家在留言區里給我挖的坑:
怎么說呢,如果說是回頭看逃逃學棋是花錢最少,收益最大的興趣培養,音樂則是投入大,產出挺“虛無縹緲”的一個項目。
前者的效果是實實在在感覺得到的,明顯娃學棋一段時間后腦子靈活了不少,做數學題靈光些,邏輯思維啥的也有進步,畢竟人家天天練,天天都在“多想幾步”嘛。后者呢,可能在音樂本身有長進,但對其他學科的幫助,目前還沒怎么看到,估計將來也很難看到。
所以如果單純從功利的角度去看的話,比如對學習有沒幫助,對升學有沒幫助...音樂的投入產出比挺低的。英文里說play music、play piano、play violin...就真是個“play”,至少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這樣。Play嘛,沒回報算正常,有回報算賺到。
不過呢,盡管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并沒有及時止損,而且現在還在繼續投~
逃逃從5歲多到現在,有7、8年了吧,一直都在學音樂,樂器都摸過好幾大類,鋼琴、管樂、打擊樂...這也是我為啥有底氣來和大家聊這個話題,我們實戰經驗很足?。?/p>
▲ 家里各種各樣的樂器~
說回來,如果深究的話,學音樂的好處還是很多的,在網上隨便搜一搜,就能查到很多研究理論。比如開發右腦、提高專注力、培養耐性等等,多多少少肯定是有的,畢竟那么多時間精力投進去,總得轉化成些什么,否則能量都不守恒了嘛。
不過就我們家而言,其實就是很純粹地覺得,音樂也是個小世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給孩子創造走進這個世界的機會,讓TA可以去探索、去感受,也因此結交一些好友,給人生增添一抹色彩,足以。
懷揣這個心態去看待孩子學音樂,咱們就繼續往下說。
下面我主要以逃逃的經歷為主線,中間會穿插一些我的反思和給大家的建議。不過就只能算是“不成熟的小建議”,既不權威也不專業。大家帶著批判性思維,且聽且琢磨就好。
文章有點長,因為逃逃在音樂上的經歷真的很長~
逃逃大概從5歲7、8個月的樣子開始學鋼琴,但我覺得他的音樂啟蒙,可以從更早的時候算起。
我和逃爸算小半個音樂愛好者,在逃逃出生之前,我們就已經買了一臺電鋼琴在家自娛自樂,逃爸后來還學過一段時間吉他,我學過尤克里里。上面那張照片里的樂器,有些其實是我們自己搞來玩的,算不到逃逃頭上。
總的來說家里的音樂氛圍還算濃,逃逃小時候聽音樂也聽得蠻多的,算是最早的啟蒙熏陶吧。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于孩子聽古典音樂的文章,還有一篇給孩子的音樂清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翻看一下。
不過以我現在的認知,我會建議在孩子學任何樂器之前,除了在家多聽多熏陶,還可以有更正式、更系統的音樂啟蒙。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一些不錯的課程,比如美國這邊挺流行的“奧爾夫”,很小的孩子就可以參加。以前帶逃逃去上鋼琴課時我有遛去旁聽過,??吹嚼蠋熡蒙冲N、響板一類的小樂器,吸引孩子跟著節拍律動,去感受不同類型音樂的節奏和情緒。
我覺得挺好的,對孩子來說,完全就跟做游戲一樣,輕松又好玩兒;對家長來說,一是可以把音樂啟蒙這個比較專業的活兒給承包出去,二是可以趁機觀察,觀察孩子對音樂是否有興趣,是否敏感,哪方面比較敏感,旋律還是節奏,等等。
總之,在學樂器之前,建議一定要先做些啟蒙,比貿貿然直接開始練樂器要好很多。舉個極端的例子,假如經過觀察,發現孩子對音樂毫不感冒,那后面就省錢省時間了。
有一定的音樂啟蒙后,就可以開始學樂器了。
逃逃最開始學的是鋼琴。認認真真地學和練,大概有3、4年,所以大多數琴童家長所經歷的,我們也都經歷過。
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到逐漸的討價還價,中途偶爾參加個小比賽、小演出,會有短暫性讓老母親驚喜的“自覺期”,然后又是很長時間的“拉鋸戰”。逃逃不是鋼琴自推娃,練琴是需要提醒、監督的。
不過好在當時年齡小,時間多,我估計平均下來一天半小時的練習肯定是有的。現在回頭看,那幾年的鋼琴學習,給了他不錯的音樂基礎,尤其是對樂理知識的理解,以及音樂里最難的一部分——和聲,都有自己的體會。
這些理解和體會,讓他有可能去探索更多,比如去年疫情在家上學,時間比較寬裕,逃逃還自發研究了一段時間的“即興演奏”(這個需要和聲基礎)。
有些人說,學音樂也不一定要學樂器啊,欣賞音樂、學習樂理、分析樂譜也是可以的。怎么說呢,就跟“看畫展”和“自己畫畫”有區別一樣,音樂,自己親自play,跟聽別人play,感受是不一樣的。不走進去,始終都只是在窗外朝里看。
這里我就要說到,如果沒有特定的目的,就是純粹想讓孩子學音樂,親自play,我建議首選鋼琴。
為啥呢?有兩個原因:
? 鋼琴是唯一能把音樂“表達完整”的樂器。
音樂由4個部分組成,旋律、節奏、音色、和聲,前三個很多樂器都能表達,但最后一個,和聲,就只有鋼琴能勝任,鋼琴可以十個手指一起彈奏,很容易表達和聲。
其他樂器,比如管樂,就是吹的那些樂器,不管是銅管還是木管,都沒法表達和聲;
弦樂,小提、中提、大提,學到一定程度之后,能拉出雙音,但也僅僅是雙音而已,算不上和聲。
而且,鋼琴有88個琴鍵,它的音域很廣,幾乎其他所有樂器能勝任的曲目,都可以在鋼琴上彈奏。
? 低齡孩子好上手,容易有成就感。
特別講究童子功的樂器有兩個, 一個是鋼琴,一個小提琴,它們都是需要鍛煉肌肉記憶的,最早3、4歲就可以開始學,像逃逃那樣的已經算比較晚了。
其他很多樂器,稍微大一些學更好,比如大提琴,對孩子的個頭、手長有一定要求;管樂,對氣息、肺活量有要求,太小了根本吹不動,木管至少8、9歲,銅管的話10歲以上都不晚,我覺得管樂有一半是體力活,咱們一會兒來講;打擊樂,我個人覺得也不用太早開始,小小孩本身就夠吵夠鬧的,沒必要給家里多添一樣很吵的樂器,不得安寧。
鋼琴和小提琴,它倆的入門難度差很遠。鋼琴要容易得多,孩子很快就能彈出比較悅耳的小曲子,有成就感,也對音樂有更多好感;小提琴,唉,一言難盡,我的妹妹,也就是逃逃的小姨,就是小提琴專業的,記得小時候剛開始學的時候,頭一兩年真是天天在“鋸木頭”~
所以,雖然“鋼琴和小提琴誰才是樂器之王?”這個問題已經爭論好幾個世紀了,但“入門之王”是很確定的,就是鋼琴。
Again,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指定哪種樂器的話,只是想通過學習樂器來走進音樂,那鋼琴絕對是首選。即便后來要換其他樂器的話,學了也完全不虧,因為你無論學什么,很有可能都需要和鋼琴合作。
什么才算有確定的目標呢?比如需要考慮孩子以后進什么樂隊。
美國這邊很多學校從5、6年級開始就有自己的樂隊,分為管樂隊、弦樂隊,初高中后還會有鼓樂隊、爵士樂隊等等。
我知道國內很多初中也有自己的樂隊,可能沒有完全普及,但應該也快了,現在不是雙減嘛,減掉了一些學習負擔,估計文體活動很快就會跟上來。
這里我要劃個稍稍有點兒“功利”的重點。如果將來學校里有樂隊的話,最好鼓勵孩子參加,那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圈,而且樂隊里是合作關系,隊友們關系會很鐵(不像一些數學俱樂部、演講俱樂部啥的,孩子之間是競爭關系) 。
前幾天北京的一個同學告訴我,現在不拼奧數不拼KET/PET啥的了,得拼人緣拼三好學生,那就得特別重視孩子在學校里的社交圈了。
說回來,那要參加樂隊的話,鋼琴就不好使了,因為使用幾率很低,即便要用到,一臺也就夠了,不需要那么多鋼琴手。
所以,我們在逃逃8歲多的時候,開始給他選第二樂器,就是方便以后對接到學校的樂隊。
首先一個大的選擇是,弦樂還是管樂。我們很快就排除掉弦樂了,原因有好幾個:
其一,弦樂花時間比較多,孩子長大了時間越來越緊張,還是得挑個不那么費事的;
其二,在美國的華人孩子,感覺有種刻板印象,不是拉小提就是拉大提,可能是出于某種逆反心理,逃逃自己就不太想搞弦樂;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發現逃逃不太適合學弦樂。
他節奏好,但音準差,唱歌老跑調。小時候我覺得可能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聲音,但后來有次問他,他覺得自己唱得perfect,我心想壞了,這娃音準太差。
音準在鋼琴、管樂、打擊樂里都體現不出來,比如鋼琴音準不準,是琴本身的問題,管樂也一樣,按哪兒出啥音,除非樂器本身有問題,否則不會錯。但弦樂不一樣,尤其小提琴,屬于歌唱性很強的樂器,一個音下去,在中間還可以變化加花,這就對耳朵音準的要求很高,差一點兒就差很遠,如果孩子聽感沒那么靈敏的話,純粹就是給自己找堵。
不過,我們當時排除得很謹慎,但選擇卻很隨機。
逃逃后來選了單簧管。
為啥呢,是因為那段時間我們正好去了一趟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新奧爾良是著名的爵士樂發源地,在那里,幾乎每家餐廳都有現場爵士樂演奏,小號、長號、單簧管都是常聽到的聲音。幾天熏下來,逃逃覺得他挺喜歡單簧管的聲音,就選它了。
正因為選擇理由太隨機,其實是有過失的。我后來了解到,管樂對身體條件的要求挺高,可以說是半個體力活兒,我們起步得還是稍微早了些,逃逃個頭小,整個氣息就不太夠,學起來很困難,每次只能練很短的時間,漸漸地也就不那么有興趣了。
單簧管的學習成果,基本上就只能自娛自樂一下,比如和爸爸合奏“抒情”一把:
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弦樂可以早點兒開始,因為需要鍛煉肌肉記憶;管樂不用太早,等孩子ready夠夠了再開始也不晚。
逃逃上5年級那年,學校開始舉行“試樂器”活動,雖然我們已經提早選了單簧管,但這么好玩兒的事當然不能錯過。那天逃逃就把學校里所有大大小小的樂器全試了一輪。
其他樂器都是隨便試試,挑個喜歡的報名就行,唯獨打擊樂,還需要專門的audition(試鏡),也就是老師先給你來一段測試,過不了就不能報名。
這可能和大家的認知不太一樣。很多人覺得,打擊樂嘛,敲敲打打,應該是最簡單的啰。實際上也如此,樂團里一般打擊樂組在平時排練時沒啥存在感,因為別的樂器得練很久的活兒,他們很快就練完了。但演出時就反過來了,其他樂器一個種類通常有好多把,有點兒小錯誤、渾水摸魚一下不容易被發現,但打擊樂器一旦出一點點錯就非常明顯,有“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的王炸效果~
我猜這也是為啥打擊樂需要單獨增加一道門檻的原因,老師希望挑選到節奏感本來就比較好的鼓手,否則培養起來困難,演出風險也大。
逃逃的測試結果非常好,我當時就在旁邊,看到老師兩眼放光地跟他說“You need to do percussion!Now!”就好像打擊樂在召喚他一樣,這對逃逃是很大的鼓舞。
正好他單簧管學得也惱火,我們也就索性來個順水推舟,讓他搞起了打擊樂。
打擊樂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架子鼓,其實它的范圍很廣,我看逃逃學校樂器室里就有一大堆打擊樂器,很多我都不認識。而且應用范圍也廣,尤其在現代音樂,很多奇奇怪怪的組合都需要用到打擊樂。
比如去年暑假逃逃和幾個拉大提琴的同學搞了個組合,還去參賽拿了一等獎。我把他們模仿的原版找出來給大家看看,可以看到那個打非洲鼓的同學很拉風。
打擊樂對逃逃一來比較簡單,二來很有興趣,所以看起來平時花的時間不多,效果卻還不錯。學校里的管樂隊按難度分為幾個等級,他在最高級別,一般打擊樂組最難的地方,老師也是安排他來演奏。前陣子學區在組一個爵士樂隊,在4所初中選一個鼓手,他居然被選上了。
節奏感好是一方面,另外我覺得也是因為他有鋼琴基礎,原本可以十指演奏的,現在改用四肢,有種“降維打擊”的感覺。
從單簧管到打擊樂器,我們走了一段彎路。這里要給到大家的建議是,在選擇樂器時,要找準孩子音樂上的長處,順勢而為,事情就會變得比較簡單。
EASTWEST
其實本來還有很多想說的,比如怎么選樂器,怎么找老師,有哪些坑要避~今天就先不發散了,就此打住。有需要的同學,文末留言,咱們下次來掰。
一開頭我對孩子學音樂這件事比較“抑”,結尾我想“揚”一下。
雖說是一個投入大,回報低的項目,但我完全沒覺得虧,甚至中間走的一小截彎路,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蠻有意思的。
咱們父母那代,很多在解決溫飽,學習沒怎么顧上;
我們這代,都在好好搞學習,其他沒怎么顧上;
到了孩子,我覺得咱們應該有底氣,也有buffer可以從容一點兒,讓他們嘗試一些“無用”之事,看看詩和遠方了。
說到這,給大家看看我現在的視角。
我們這里進入了一年中天氣最好的季節,我是坐在院子里敲完這篇文章的,其間翻看了很多逃逃小時候演奏的照片、視頻,伴著樹間的鳥叫聲,感覺特別美好。
孩子的生活就應該有很多面。如果回頭看,學生時代只顧學習只刷了些題,那才是會感到遺憾的,不是么?
王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