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陣子看到一位朋友私信我詢問病情,他說自己53歲,上個月做的腸息肉手術,現在還有胃竇炎,口干澀得不行,晚上還口苦,這樣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了,還有便秘,就想知道是不是腸息肉又復發了,還有現在該怎么調理。首先,腸息肉是否復發,這需要做腸鏡檢查才
前陣子看到一位朋友私信我詢問病情,他說自己53歲,上個月做的腸息肉手術,現在還有胃竇炎,口干澀得不行,晚上還口苦,這樣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了,還有便秘,就想知道是不是腸息肉又復發了,還有現在該怎么調理。
首先,腸息肉是否復發,這需要做腸鏡檢查才能知道,其他的觀察手段都不能做準確判斷。不過這位朋友上個月剛進行過手術,這么短時間再次復發的幾率沒那么大,所以此時更要抓緊治療的機會。
此外,手術切除的方法只能治標而難以治本,尤其如這位朋友的情況,術后仍有這些不適癥狀,說明致病根源并未消除,建議及時看診專業的中醫醫師,通過辨證方法合理施治,用藥時可以適當加石斛、麥冬等滋陰藥材,以應對其口干和便秘這些較為凸顯的癥狀。
做胃腸內鏡有什么好處?發沒發現問題都有很大好處!
剛才說的這位朋友是53歲發現腸息肉,其實咱們說40歲以上就進入胃腸息肉和腫瘤的高發年齡了,應該至少做一次內鏡檢查才行,這也是胃腸癌癥的預防重點之一。
不過,我臨床也遇到有患者很抗拒做內鏡,覺得這種檢查既麻煩又痛苦,如果檢查結果正常,那這些難受都白挨了;而如果檢查出點什么,那就是個大麻煩,于是總是磨磨蹭蹭地不想檢查。當然,這種想法屬于典型的“諱疾忌醫”,實在不可取。
實際上,無論胃腸鏡是否檢查出問題,都對患者有很大的好處。如果檢查結果正常,說明胃腸處于健康狀態。要知道,腫瘤想要在腸胃中形成,要經歷幾個階段和數年的時間。所以,這些檢查沒有問題的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用擔心胃腸癌癥的困擾。
而如果檢查出了問題,那更是能挽救性命的。因為無論腸癌還是胃癌,都是在早期治療時才能有良效,到中晚期后,患者的生存率會陡然下降。所以,如果能通過內鏡檢查及時發現早期癌癥甚至是癌前病變,并對其進行合理干預,那病人的結局往往是天壤之別。
在胃腸惡性腫瘤的診察中,內鏡的準確性和直觀性,被現代醫學認為是“金標準”。而其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感,一些新的技術也有所改善,比如膠囊內鏡和無痛內鏡等。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查手段。
清除病根,標本兼治,才能讓息肉不再復發
實際上,及早內鏡檢查僅僅是第一步,胃腸息肉的難治點就在于復發率高,今年切除一個,明年有可能又會長出兩個、三個,而且這些新長出的息肉依舊有癌變的可能性。
一個來自瑞典的研究團隊對18萬例做過腸息肉切除手術的患者,進行了6年以上的隨訪調查,結果發現腸息肉即使切除了,患者罹患結直腸的可能性依舊比常人高很多。
尤其是腸息肉中的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有這兩類病變的患者,即使息肉已被切除,之后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仍是普通人的3~4倍。
所以咱們在上文說,治療息肉要找到致病的根源,比如常見的脾虛證,因脾虛而生痰濕,痰濕凝聚形成息肉,只把息肉切掉,脾虛不解決,痰濕依舊不斷供給,息肉自然會不斷復發。
只有通過合理的調理,同時化解掉致病根源和息肉本體,所謂標本兼治,才能讓息肉不再復發。建議有過復發情況的胃腸息肉患者,盡早找專業中醫師看診。
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