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剛好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我做菜為什么從味精換到雞精,最后又換味精的文章,里面闡述了雞精和味精的區別,在這里就發出了一起分享吧!
關于做菜放不放味精的爭議,似乎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味精有害論也一直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如果池田菊苗泉下有知,不知道是該感到高興還是悲哀。
味精究竟對身體有沒有影響?這個問題總讓吃瓜群眾一頭霧水,其實現在網絡這么發達,只要百度一下就能查詢相關科學數據,食用味精是否有害一目了然,但吃瓜群眾往往更相信的是小道消息,包括我,也曾經擔心味精有害而從使用味精調味改成用雞精調味,不過現在又換回了味精。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宣傳為味精升級替代品的雞精開始走入了大眾的視線,雞精的名稱加上包裝上面大大的母雞圖案,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一種用雞制作成的調味品。想想燉的老母雞湯,加點鹽就鮮美無比,用它的提取物作調味品,可以說是真正全天然的材料-天然就意味著健康啊,而且雞精廣告不也在說-“某某雞精,吃了放心,”那相比起味精這種所謂的化學物質,我們該選擇誰,結果不言而喻。
就這樣,我家里不再買味精,調味一律用雞精代替。后來由于經常看美食視頻,發現一些美食博主在做菜調味的時候,常常都是說:“添加88粒雞精,再加88粒味精。”很不喜他們這種調侃的解說,畢竟很多搜索美食視頻看的人群都是不懂才來學習,這樣的調侃會誤導某些習慣用量化標準做西式甜點的美食愛好者,這不,百度上面還有人求助88粒鹽是多少克,容我捂臉思考一會。
回歸正題,正是看他們做一個菜,又放味精,又加雞精的,不禁讓我動了好奇之心,味精和雞精不都是用來提鮮的嗎?為什么同一個菜需要放兩種相似材料調味?莫非它們還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本著求證的精神,我花時間查詢了大量相關文獻和權威資料,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兩者根本就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要說區別就是雞精比味精添加了更多增鮮成分及淀粉、香精做材料,屬于復合調味料,而且讓我一直以為比味精放心的雞精,甚至還不如味精。
下面就把我查到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也就是谷氨酸的鈉鹽,在身體內參與蛋白質的正常代謝,最早是從海藻里面提取出來的,現在多數是用大米和玉米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就像我們常見的養樂多、酵素等,都是靠酶這種分子發酵而成。本來谷氨酸就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之一,在雞鴨魚肉,西紅柿蘑菇這些食材里面都有它的存在,而且人體自身也會合成。
味精的生產有著極其嚴格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從2009年后國家還強制淘汰了質量不好控制的純度80%的味精,只保留了標準為99%純度的味精,所以我們對于使用味精的安全性大可放心。
那再來看一下雞精的組成成分,不同廠家雞精標明的成分略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含有味精、鹽、白砂糖、雞肉粉、呈味核苷酸二鈉、色素、淀粉。其中我最關注的雞肉含量在一篇評測里面就有說明,實驗者購買了15種不同品牌雞精拿進實驗室檢測是否含有雞的DNA,竟然有半數雞精里面沒檢測出含有雞的成分,也就是說半數雞精品牌生產的雞精里面根本不含任何雞肉,雞骨頭或其它雞身上的提取物,所謂的鮮味也只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增加了香精成分。
再說一下生產標準,在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里面查詢才發現,雞精竟然到目前為止沒有生產國標,只有一個發布于2004年1月9日的商業行業標準(SB/T10371-2003),起草單位和乳制品一樣是行業知名企業,難怪某些小品牌敢堂而皇之的虛標成分。
看到這里你應該知道我為什么又換回味精做調味料了吧,味精不僅是天然提取物,價格也比雞精便宜很多(1000克的味精價格不到20元, 1000克雞精卻要40元左右),我為什么放著更安全,更實惠的味精不用,而去用售價更高,成本更低廉的雞精。
最后,無論我們習慣用雞精還是味精調味,使用的時候都應該掌握好量,畢竟再好的調味品,使用過量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而且對于一些本身就很鮮美菜肴,也不用再添加任何提鮮的調料,更別在同一道菜里即加味精又加雞精,讓人貽笑大方。
1、姓名:即填寫自己的名字,須與身份證、戶口本一致。
2、本人成分:即填寫自己的職業信息,比如農民、個體、教師等。
3、文化程度:即填寫自己的學歷信息,比如大學本科等。
4、出生年月:即填寫自己的出生日期,要和身份證保持一致。
5、民族:比如漢族、壯族等。
6、工作時間:即工作開始至今的時間,沒有工作的話可不填。
7、政治面貌:比如中共黨員、群眾等。
8、籍貫:即戶口所在地的省市信息。
9、家庭住址:即戶口所在地的詳細住址。
10、戶籍關系所在地:即戶籍所在地的省市信息。
油炸,要看核心的食材是肉類(紅肉/白肉)還是果蔬類,或者是水產品(河鮮/海鮮)。接下來就要準備掛漿的調料和輔料(一般是淀粉、白胡椒或黑胡椒粉、雞精或味精、花椒鹽等)。當然,想要在家烹制象日式天婦羅那樣的炸物料理,還要提前準備腌制料(味淋)和日本醬油等特殊的調味品。
你好!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面對個性不同的同事或者朋友,總是無法很好地和他們交流甚至相處溝通,導致了一些誤會和不愉快。原因就在于,人擁有不同的性格特點。那么不同性格類型的人都有哪些特點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人的性格是怎么來的
人的性格塑造通常在青春期,之后慢慢趨向穩定,并隨著自身成長慢慢更加完善。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一旦成型,則很難在發生變化。而某個時間段性格呈現與之前大有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環境和自身經歷等因素,使性格將之前沒有呈現的一些功能發揮出來。性格類型的分析
將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落在相應的類型上,越靠近哪個點,則性格越接近這個類型的偏好。內向還是外向,以我們自身來看,有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之分,外向的人注意力更集中于外部世界,外在的人、物和環境,內向的人則更關注自我的情感、內心狀況。這兩種性格在自己偏好的世界里會充滿活力和干勁,反之出現在另一端則會不安、煩躁等,所以我們平常從內、外向人群的表現就明顯看出。
外向人性格特征:喜歡跟他人相處溝通,而且希望成為注意的焦點,說話比傾聽多,經常是想著就說出來了。為人熱情,反應快,樂于與他人分享事情,朋友圈廣泛。
內向人性格特征:喜歡與自己相處,不太希望成為別人的焦點,思考問題多而表達少,傾聽多于表達。為人穩重,習慣慢節奏,相對比較封閉。 我們每天都在源源不斷接收外界信息,不同類型接收信息的方式就不同,感覺型的關注事情本身和細節,注重事實依據;直覺型注重事情的含義和關系;感覺型的人做事更按部就班,要有清晰的數據;直覺型的人喜歡多嘗試,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感覺型性格特征:重視和著眼于現實,做事遵循規律,對各種新想法要求有實際意義,重視細節描述。
直覺型性格特征:重視想象力與創造力,做事天馬行空,對各種新想法樂于嘗試,相信靈感和推斷。不一樣性格的人思考方式不同,做出的決定也不同,這可分為思維型和情感型。咋一看可能會覺得思維型是理性的,而情感型是感性的,其實兩類人都有理性的思考成分。
具體來說,思維型更注重事實,遵循規律而不太變通人情,有時候做出決定讓人不是很舒服。情感型注重自我觀念,善于變通,也注重他人的情緒,人情味就比較濃厚。以上就是對不同性格類型的人都有哪些特點的介紹,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些類型中的某個特點,所以了解性格特點就是了解我們自己。
同時每天與人打交道,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性格特點,當我們了解了別人的性格,就能找到更合適的方式去跟別人溝通與合作,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的不愉快了。好啦,上述介紹就說這些,歡迎大家關注支持與評論,期待分享您的意見!2019.07.14.本人成分一般是指一個人在某段時間的工作性質,可以是學生,農民,工人,干部,黨員,團員等。
如你工作前,一直在讀書,可填學生,參加工作是醫務工人員可填醫生,是黨員,身分還可填黨員。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