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德國一個小城市 很古老
普魯士指的是存在于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從中世紀一直延續到一戰結束前,是德意志統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從法理上來說,普魯士并不屬于德意志,因為其本身不在神圣羅馬帝國的疆界范圍內,只是因為勃蘭登堡選侯與普魯士公國合并而成為普魯士王國,而普魯士王國主導實現了小德意志地區的統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稱自己為“羅馬人皇帝”時,常稱“全德意志的皇帝”,通信中稱“德意志”,而在帝國內高等貴族也稱為“德意志諸侯”,其他歐洲大多數國家則叫他們為“日耳曼”。神圣羅馬帝國成立后統領著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經存在的東法蘭克獨立君主制小國,在拿破侖的霸權之下,日耳曼民族主義開始在這一地區盛行,將“德意志”稱作一個國家的說法也開始浮現。附圖,普魯士王國(深紅色)領土最大范圍普魯士——條頓騎士團時期中世紀早期的普魯士是蠻荒之地,居民為古普魯士人,使用波羅的語族的普魯士語,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于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意志人開始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從13世紀開始,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普魯士成為條頓騎士團的地盤,這一時期普魯士人逐漸同化于德意志人,普魯士語也逐漸消失。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名義上屬于教皇領地,但教皇只有名義上的宗。15世紀時,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立陶宛聯邦因為歷史、領土與經濟問題發生戰爭,騎士團最終戰敗并成為波蘭的附庸國。附圖,條頓騎士團于1300年極盛時的勢力范圍勃蘭登堡時期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在這期間騎士團完成世俗化并建立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是臣服于波蘭之下的世俗君主。1618年,后繼無人的普魯士公國由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由此建立。這也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后發展奠定基礎。1655年的第二次北方戰爭(瑞典-波蘭戰爭)后,波蘭失去了對普魯士的宗,勃蘭登堡完全擁有東普魯士。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神圣羅馬帝國為了換取普魯士的支持,于1701年將普魯士公國升為普魯士王國,腓特烈一世稱為普魯士國王。此處的普魯士也正是在狹義的普魯士地區的含義上形成的普魯士王國這一廣義上的含義。自此,普魯士作為一個王國才正式存在,并從此展開普魯士王國兩百多年的擴張史。由于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普魯士的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質素高而聞名于世,因此普魯士王國在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中逐步強大。在三次瓜分波蘭以及拿破侖戰爭后,普魯士被國際社會正式承認為歐洲列強之一(雖然是敬陪末座),它在德意志的領導權也和奧地利相差無幾(去除奧地利的傳統權威、實際上普魯士的影響力已經超過奧地利)。普魯士統一德國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的全部德意志邦國加入該同盟,普魯士與奧地利的爭奪越發激烈。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使得維持了將近五十年的俄奧聯盟瓦解,而拿破侖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也特別敵視奧地利,于是普魯士有了一個可以自由揮灑的國際空間。俾斯麥擔任首相后立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他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在普丹戰爭中擊敗丹麥和在普奧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并在1870年領導德意志諸邦擊敗法國,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以普魯士王國為基礎的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附圖,俾斯麥普魯士的消失德意志帝國是放大了的普魯士,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首相兼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同時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巴伐利亞除外)、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普魯士歷史從此并入德意志帝國歷史。一戰結束后,德皇和普魯士貴族勢力遭受重創,但普魯士仍然是德國境內第一大邦,普魯士貴族仍有巨大的影響力以及資產。近代以來普魯士的精神習慣和傳統影響了整個德意志,所以二戰中同盟國達成共識:普魯士是德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官團和容克貴族的,是德國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附圖,現在德國在普魯士王國舊邊界內的邦(綠色表示)1947年2月25日,同盟國對德軍事管制最高委員會頒布法案第46號,宣布以普魯士為名的國家正式滅亡并不獲承認。原普魯士邦領土則分別被并入波蘭和蘇聯,以及英、法、美、蘇四國占領區,地理意義上成建制的普魯士不復存在。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
東普魯士目前稱為“加里寧格勒”,屬于俄羅斯的波羅的海飛地。此間土地是經過對德和約確認的,德國早已放棄此間土地的訴求。不過,德國民間的新納粹組織倒是經常叫囂恢復德意志第三帝國。普魯士是歷史上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 市俗化后建立的國家。位置在今天波蘭東部一部分地區以及德國北部 西普魯士指的是德國北部的地區 東普魯士指的是波蘭東部地區 無效啊!
(其實早在盟軍廢除普魯士國家以前十五年,普魯士已經被德國人自己廢除了)我發現很多人大談普魯士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固然盟軍在1947年發布了廢除普魯士國家、和機構的命令。但是普魯士邦的獨立性卻不是到1947年才喪失的,相反,普魯士的獨立性早在1932年7月20日就依據總統令被廢除了。廢除普魯士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其“軍國主義”,相反是因為普魯士的左翼傾向,也就是“紅色普魯士”。廢除普魯士的也不是左翼,而是典型的容克貴族軍人興登堡,和他支持的貴族總理巴本。(戴花盆盔的士兵占領普魯士,這比盟軍可早多了)作為德意志帝國之內最大的邦的普魯士,在1918年11月的革命之后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成為魏瑪共和國內最大的州,掌握著整個魏瑪共和國超過一半的領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是1920年11月30日普魯士共和國憲法通過,這部憲法比《魏瑪憲法》要的多,《魏瑪憲法》賦予總統的非常法權力,和超越議會的統治地位,是這部普魯士憲法所沒有的。而且相比脆弱而混亂的魏瑪共和國,普魯士共和國實際上從1921年到1932年之間維持著一個穩定的執政聯盟。社會黨的奧托-布勞恩憑借他的威望和手段,在普魯士共和國實現了魏瑪共和國所沒能實現的大聯盟的持續統治。而且通過這個大聯盟,這位普魯士的“紅色沙皇”實現了普魯士公務員的化,貴族公務員被排斥出普魯士,取而代之以派公務員。普魯士內政部在卡普暴動之后實現了警察機構的化,30個普魯士警察局長里有15個是社民黨人,5個中央黨和4個德意志黨。(普魯士的紅色沙皇奧托布勞恩)這就決定了無論德意志其他地方如何的右傾,如何的反對制,至少在德意志第一大邦的普魯士,一切反的活動都只能在體制之外進行。普魯士內政部曾經簽署命令取締納粹黨,甚至一度禁止入境,直到魏瑪共和國內政部出面廢除了普魯士內政部的入境禁令,才得以在普魯士共和國境內活動。但遺憾的是魏瑪德國存在著一個強大的體制外反勢力。這種反的勢力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民間的草根的民粹運動,也就是法西斯主義。另一派則是官方的依靠《魏瑪憲法》授予總統的“非常法”和對的統帥權而公開活動的貴族軍官團的反勢力。前者實際上直到1928年都還微不足道,雖然宣布自己要依靠合法的手段執政,但事實上他手里既沒有金錢也沒有組織機構。納粹黨只是一群烏合之眾,1928年它第一次參加國會選舉得票率比德共還低。(興登堡總統身穿傳統的普魯士制服頭戴普魯士釘盔檢閱,與其說他是魏瑪共和國的總統不如說他是德意志帝國的元帥)但后者就不一樣了,興登堡總統雖然在一戰前就和威廉二世皇帝有矛盾,1918年更是坐視非貴族出身的魯登道夫和格勒納這兩任“軍需總監”迫使皇帝退位。但內心深處他一直都是一個傳統的普魯士貴族。當他1925年當選總統之后,已經78歲的他并不反對復辟君主制。他僅僅是希望等到自己死了之后再復辟君主制,或者越過和他自己有新仇舊恨的威廉二世皇帝,讓德國皇儲威廉作為威廉三世回到柏林。所以這位手握“非常法”統治權的總統,對復辟活動采取了默許的態度。(賽克特將軍締造的幾乎清一色的貴族軍官團)而相比曾經兩次和皇帝結仇的興登堡總統,那些普魯士貴族軍人對復辟的熱情是毫不遮掩的。魏瑪十萬陸軍的締造者賽克特將軍就是典型的普魯士貴族軍人,利用《凡爾賽合約》規定的裁軍,他迅速清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混入的平民出身的軍官,幾乎實現了十萬陸軍清一色的貴族化。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隆美爾和莫德爾這樣的軍官會對心存好感,因為這兩位軍人雖然后來都晉升為元帥,但他們都不是貴族。莫德爾是因為一戰期間曾經和賽克特一起前往奧斯曼帝國充當軍事代表團才和賽克特建立了私人友誼。而隆美爾一個符騰堡教師的兒子甚至連這一點都不具備。在十萬陸軍里莫德爾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而隆美爾的命運幾乎是注定的。相反像賴謝瑙這樣的貴族出身的軍人,即使傾向納粹黨內心深處依然并不認同納粹的行為。在賽克特的影響下,普魯士內的貴族集團逐漸把持了整個,這個班底在賽克特因為擅自邀請威廉皇儲檢閱演習之后一度消沉,但是隨著前“軍需總監”格勒納出任國防部長,并且把他信任的施萊謝爾提升為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之后,就立刻恢復了活力。(興登堡總統和皇儲握手)施萊歇爾并不是整個貴族軍人的代表,但卻是最紅果果的復辟派。他和威廉皇儲是好朋友,是格勒納視為的人,但因為他支持皇儲所以在興登堡的總統府,他也左右逢源。甚至建立起和興登堡總統的親密關系。所以利用總統和國防部長對他的支持,他和他的一派迅速把持了國防部。而施萊歇爾的復辟計劃就以國防部和總統府為渠道穩步推進。施萊歇爾的第一步是顛覆魏瑪的議會。他的計劃是利用憲法四十八條授予總統的“非常法”權力,來建立一個超越議會之外的總統內閣,這個內閣就是1930年的布呂寧內閣。今天被叫做饑餓總理的布呂寧是一戰期間保衛的機槍連連長,他一貫以興登堡總統的衛士自居。但是他依然是一個中央黨的政治家,所以他并不愿意做一個對總統俯首帖耳的總理。除此之外1927年興登堡80歲生日的時候,他受到了國家送給的生日禮物,興登堡家族已經抵押出去的“諾伊德克莊園”。這件禮物讓這位總統得以在80高領重歸故土,但也隨機被他的鄉紳鄰居們包圍。普魯士的容克地主這時候已經陷入絕境,經濟的蕭條、東部莊園上落后的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幾乎形同虛設的水利工程,讓這些莊園主的收入越來越低。而他們卻完全無力自救只能指望救濟,而他們在里的靠山就是興登堡總統。所以當他們向興登堡總統證明布呂寧這個人靠不住的時候,布呂寧內閣的命運就完了。而施萊歇爾也樂于坐視自己促成的布呂寧內閣的垮臺。因為在施萊歇爾看來布呂寧居然拼湊出了一個足以支撐起執政的議會多數。于是在布呂寧之后施萊歇爾選擇了一個絕不可能湊出議會多數的人巴本來組閣。(1933年的皇儲檢閱)巴本屬于中央黨,但布呂寧是中央黨的領袖,布呂寧垮臺之后中央黨絕不可能支持巴本。而原本和布呂寧合作的社民黨也不可能支持巴本。甚至1932年成為第一大黨的納粹在組閣無望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支持巴本,所以施萊歇爾知道巴本只能要么順從的當一個總統內閣的總理。要么就干脆發動,而一旦發生幾乎就意味著可以出來決定德國的道路,那時候自任國防部長的施萊歇爾就是威廉皇儲復辟的最大功臣。而擺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障礙,就是魏瑪共和國之內最大的邦,六千萬人口的德意志國家里的,四千萬人口的強大的普魯士共和國“赤色普魯士”。于是1932年7月20日巴本得到了興登堡簽署的特別法,宣布廢除普魯士的,由巴本自己擔任德意志國家駐普魯士專員,并由駐普魯士專員委任構成普魯士的國務秘書。(這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就決定了普魯士的命運,從左到右總理巴本、內政部長蓋爾男爵、總統興登堡、國防部長施萊歇爾,背對我們的是總統府國務秘書邁斯納)普魯士的獨立地位實際上隨著這次宣告終結。舊普魯士的貴族、軍官團聯合起來為了復辟王朝而摧毀了被左翼掌握的普魯士國家的獨立。但舊普魯士也沒能取得勝利,相反1933年就成功的爭取到了興登堡的支持,施萊歇爾內閣垮臺。納粹黨開始瘋狂的“統一運動”,在1933年里納粹黨迅速的在德意志各邦取得統治權,然后發動了大規模的國際改造運動。魏瑪共和國的聯邦制色彩被完全拋棄,轉而變成納粹主導的各個大區,普魯士自然也不能幸免。施萊歇爾夫妻二人都在1934年的里被納粹殺死,他身邊的國防部小集團被反對他的布倫堡將軍趕出了國防部。興登堡死后,納粹對復辟的曖昧態度也逐漸被拋棄,甚至連“第三帝國”的名號都不愿意接受。于是施萊歇爾派迅速和因為復辟無望而仇恨納粹的貴族軍官團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內部的反納粹小集團。1944年7月20日,在巴本廢除普魯士12周年紀念日,這些軍人發動了針對的。其中在巴黎下令逮捕蓋世太保和黨衛隊官員的施蒂爾普納格爾將軍就是施萊歇爾的堅定追隨者。普魯士之所以被人遺忘其實因為它的所有力量已經彼此互相吞噬了,1932年7月20日的是舊普魯士的代表貴族、軍人、高級教士一起聯起手來了左翼的新普魯士。但是1944年7月20日的這些人又被納粹一掃而空。實際上普魯士1932年就死了,1944年它曾經掙扎了一下,但又被釘回里,1945年的戰敗和領土調整已經把這個國家徹底埋進土里,1947年的盟軍命令只是給它樹了一座墓碑而已。
普魯士是歐洲歷史地名,位于德意志北部,通常指1525年至1701年的普魯士公國(1618年與勃蘭登堡公國合并)、1701-1918年間的普魯士王國(1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一世支持統領神圣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借以換取普魯士國王稱號)、普魯士自由邦。德意志統一前,勃蘭登堡-普魯士和奧地利同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境內最強大的兩個邦國,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取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秩序的代名詞,曾孕育了德國早期軍國主義,也幫助德國新教擺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1947年2月25日,聯合國管理委員會頒布第47條法令,宣布普魯士這個國家正式滅亡。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