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良方正,漢語成語,拼音是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意思是漢文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出自《史記·孝文本紀》。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舉人的資歷,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
舉:表示考試。孝:表示孝敬父母。廉:表示清正廉明。舉孝廉起源于漢朝,是漢朝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考察的對象包括德行、才學和能力等方面,孝廉也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古代相信家國一體,也就是說,能夠對父親孝順的人,那么做官的時候一定能夠對皇帝忠誠。國家都是忠臣,那么就可以長治久安,就可以天下太平。
是的,這句話中的不行是古今異義詞,意思是不去,舉薦張衡做孝廉,但他不去
大家好,我是藏修嘉文,很高興回答答你的問題。孝廉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一個察舉考試的科目。孝廉是孝敬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根據儒家思想強調以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明。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選擇人才的重要科目。被舉薦后沒有官職者授予官職,原委小官者升為大官。但被舉薦者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儒經的儒生。漢代舉孝廉定為歲舉。就是當時各郡每年按規定人數舉薦人才送至朝廷,成為漢代選拔官吏或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根據儒家思想治國的理論學說中可以看出,在人性和道義之間有種原始的人性邏輯。如果孝順啊,就不會有抗爭的意識,沒有抗爭的意識就不會有的行為。“其人孝悌,好犯者鮮矣”,這是察人的一種。所以舉孝廉,對于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穩固江山社稷是既定方略,也驗證儒家學說的高度能量,否則也不會影響深遠,歷經幾千歲月,依舊實用。你也可以理解為孝廉是舉人的稱呼。這樣簡單理解也行。在這里很高興能遇見你,并有機會來回答你的問題。下次再會。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