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禹州市是縣級市。禹州,簡稱鈞,是河南省下轄縣級市,由許昌代管,全市下轄5個街道、19個鎮、2個鄉、區域面積約有1461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禹州所屬的市:河南省許昌市。? ? ? 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夏朝都城、韓國都城、秦漢潁川郡治、金元明清的州府治所,鈞瓷唯一產地、明清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 ? ? 禹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境內有具茨山文化、伏羲文化、黃帝文化、大禹文化、鈞瓷文化、中醫藥文化等古文化;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孕育出韓非、呂不韋、張良、吳道子、晁錯、褚遂良、郭嘉、司馬徽等歷史名人。
有相似疑問未得到解答,
許昌市。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全市轄26個鄉鎮(街道)、678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1469平方公里,總人口130萬。1988年撤縣建市,是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市、國家深化縣城基礎設施投融資試點市和河南省縣域經濟重點發展縣(市),連年保持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和工業百強縣稱號。
夏商周禹境稱“夏邑”或“夏國”,亦稱“虞國”。舜時期,禹在此受封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于此創建了第一禹州市個奴隸制王朝,并大饗諸侯于鈞臺?!端涀ⅰ份d:“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吨駮o年》載:“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于鈞臺,諸侯從之”。后夏遷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國后,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于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商朝置歷國仍為夏邑,商湯曾將夏禹的后裔封于此。西周以此地為歷邑,周武王時,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時,為鄭國別都櫟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鄭(今新鄭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懿侯將國都復遷陽翟。秦兩漢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仍置都于陽翟。秦末,項羽、劉邦先后攻占陽翟,并分別封韓室后裔為王,都于此。禹州市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于太原,復以韓國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領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漢武帝時,全國分為13個州,陽翟屬豫州潁川郡,郡治陽翟,領18縣,后宣帝和元帝時,增潁川郡屬縣分別為19和20個。新莽時期,王莽復古改制,在天鳳元年(公元14年),將潁川改為左隊郡,轄區與郡治未變。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隊郡為潁川郡,歸豫州治所仍置陽翟,領縣十八。 三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分治,陽翟屬魏。魏黃初元年(220年),陽翟改屬豫州部河南郡,兩晉南北朝西晉時期屬司州部河南郡。東晉十六國時,陽翟曾先后屬東晉(改陽翟縣為陽翟郡)、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南北朝初,陽翟屬南朝宋,歸豫州,潁川郡寄治睢陽,領陽翟。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陽翟分為陽翟、陽城兩郡。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原陽翟縣劃為陽翟、黃臺(今郭連鎮黃臺村)兩縣,均屬陽翟郡。隋唐五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陽翟郡,以陽翟屬襄城郡,隸汝州。大業元年(605年)黃臺縣并入陽翟縣,隸屬豫州部襄城郡管轄。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陽城、嵩陽、陽翟各一部,置康城縣。貞觀三年(629年),廢康城縣,并入陽翟縣。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陽翟縣又改歸河南府洛州管轄。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陽翟復歸許州潁川郡管轄。五代時期后梁時期,陽翟縣屬許州匡管轄。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代(923—960年),陽翟縣均屬西京下屬的許州忠武軍管轄。宋金元明清北宋時陽翟縣屬京西北路潁昌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遷。陽翟縣歸金管轄。其間名稱多變,建置歸屬復雜。在金代偽齊劉豫統治時期,在陽翟縣設潁川郡。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潁順軍改為潁順州,隸屬南京路管轄(南京即河南省開封市);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臺”遺跡,改潁順州為鈞州,仍屬南京路。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3縣。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并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新鄭從鈞州劃出,鈞州僅領密縣。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設均平府,轄27縣,改禹州為均平縣。清初沿襲明制,仍設禹州,歸開封府管轄,領密縣一縣。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領新鄭、密縣二縣。十二年降為散州,乾隆六年(1741)復隸屬開封府。 時期中華元年1913年3月1日,廢府存縣改禹州為禹縣,隸豫東道。1914年6月2日,改隸開封道。1932年9月27日,改屬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區。1946年河南又劃成12個區,禹縣屬第一區。另,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縣(今登封市)、禹縣(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縣,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鎮白沙)。取資產階級“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張中“民治”一詞命名。1931年撤銷,其地復歸登封縣、禹縣。1945年以后,黨曾分別在禹縣、郟縣交界設禹郟縣;在城北扒村一帶設禹北縣;在禹縣、密縣和新鄭交界設密禹新中心縣;1948年在許昌、禹縣交界設許西縣。存在時間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轄區。新成立仍設禹縣,先后隸屬河南省許昌專署和許昌市。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為省直轄縣級市,計劃單列。
robots